
临床医学论文聚甲酚磺醛治疗宫颈支原体感染疗效分析.doc
4页临床医学论文・聚甲酚磺醛治疗宫颈支原体感染疗效分析作者:毛丹青傅林风周少飞【关键词】 聚甲酚磺醛宫颈支原体感染支原体是泌呆生殖系统感染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宫颈是支原体感染最常见 的部位临床上采用常规的口服抗支原体药物治疗,效果不太满意本院采用聚 中酚磺醛溶液治疗宫颈支原体感染,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 -般资料 选择2005年10月至2007年7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疑有 宫颈支原体感染者进行支原体培养,阳性136例,其中96例作药敏试验和治疗 96例患者年龄18〜52岁(平均32岁),已排除合并妊娠者随机分成聚甲酚 磺醛治疗组(A组)和口服用药组(B组),各48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变程 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1.2支原体培养 标本的采集用无菌窥阴器扩开阴道暴露宫颈,无菌棉签 擦试阴道及宫颈外口分泌物,用长细无菌棉签伸入宫颈2cm处,弃此棉签,再取 另一棉签用力擦取宫颈上皮细胞分泌物,拭子旋转20s以上取出送检检测试剂 采用美国其昌达生物高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解腺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培养鉴 别定量约敏试剂盒1.3治疗方法(1)口服用药组:根据药敏试验选舟药物,多西环素100啤, 2次/d ‘连服10d;交沙霉素1500mg/d 共14d;克拉霉素500mg ‘ 2次/d 共7d; 阿奇霉素第1天口服lg,第2〜7天口服250mg/d。
2)宫颈管聚甲酚磺醛溶液 上药组:徐口服用药外,同时作宫颈管上药,药液由徳国ALTANA pharma AG 生产,用生理盐水清洁宫颈及宫颈管,去除分泌物,分泌物难以擦去时,可用棉 签浸润药液,插入宫颈管,转动数次,此时分泌物遇药液凝固成块状后取出,然 后将事先浸有药液的小纱布条(长4cm,宽3cm,带有长约14cm丝线)轻轻置入宫 颈管,深度不超过3cm,拉出纱布条上的黑色丝线于外阴口外,嘱4h后自行取 出,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两组疗程结束后1周,行宫颈试子支原体培养, 同时询问症状及进行妇检并详细记录1.4疗效判定 痊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完全恢复正常,病原体清 除;显效:病情明显恢复,但症状、体症、实验室及微生物4项中有1项未恢复 正常;好转:病情好转,但上述4项中有2项未,灰复正常;无效:病情无改善或 加重冇效包括痊愈和显效1.5统计学处理采用无2检验2结果2.1治疗后两组支原体检测及症状、体征比较A组48例,支原体培养转阴16例(33.3%) 病状和体征消失25例(52.0%): B组48例‘支原体培养转阴35例(72.9%) ‘病状和体征消失46例(95.8%)两 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2两组疗效比较A组48例,痊愈16例(33.3%),显效9例(18.8%),好转10例(20.8%),无 效13例(27.1%),总有效25例(52%) : B组48例,痊愈35例(72.9%),显效11 例(22.9%),好转2例(4.2%),无效无,总有效46例(95.8%)。
两组总有效率比 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讨论支原体是一类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型微生物,从人体中 分离出的主要种类有7种,其中解腺支原体(Uu)是最常见的致病支原体,人型支 原体(Mh)是可能致病支原体多组资料证实,正常阴道菌群中冇支原体存在而不 致病,健康妇女支原体携带率Uu 10.59%,Mh 5.34%〔 1〕因此支原体被认为 是克隆化,即它可以与宿主共I司存在,而不表现感染征象,此时克隆数目少于 104/ml临床上对有症状的支原体感染,实验室检出支原体时,应给予治疗〔2〕目前抗支原体约物为四坏素类、大坏内酯类及奎诺酮类抗生素本资料约敏 结果显示,多西环素、交沙霉索、美满霉素等敏感率较高,而氧氟沙星、克拉霉 素、阿奇霉素耐药性较高,依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但临床疗效并不理想,总有 效率仅52%,因此采用联合局部用约的方法聚甲酚磺醛溶液具冇广谱的抗菌作 用;选择性地作用于坏死组织及柱状上皮并使之变性、脫落;通过使血浆蛋白凝 固和显著的刺激血管收缩而起到止血作用在妇科,最常应用于宫颈息肉切除或 者活检后的止血本资料显示,单纯口服抗支原体约物,与同时联合宫颈管黏膜 聚甲酚磺醛溶液局部用药相比,两组总有效率及支原体转阴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
因此,作者认为,宫颈局部用聚甲酚磺醛溶液联合抗支原体药物的 治疗方法能明显提高疗效宫颈局部用聚甲酚磺醛溶液须注意事项:(1 )治疗期间禁房事,避免阴道用 药;(2)置窥阴器时避免使用润滑剂或肥泉水,用生理盐水及干棉球拭去分泌 物,用干燥的长镑持小纱布条浸湿药液置入宫颈管;(3)小纱布条事先特制并 消毒备用,长约4cm,宽约3cm,并带有长约14cm的丝线参考文献】1斥杰・重视女性生殖道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的防治•中国实用妇科与产 科杂志 ‘ 2005 ‘ 21(11):641.2顾美皎主编•临床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04〜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