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火烧曹宅对不对?”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doc
12页编者按:2000年1月31日,教育部颁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在课程设置说明中首次正式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由此引发一轮研究研究性学习的浪潮,如同以往的运动式推广一样,在层层的浪花之中掀起了太多的泡沫,研究性学习也遭到了广泛的批评甚至抵制前兴之而后毁之,此信之而彼疑之”的现象的一再重演,让我们不禁深思:我们不缺乏激昂的评论家,我们缺乏真正的实干家一位一线教师在回应聂先生的点评时这样写道:当聂教授洋洋七千言的点评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涌上心头的首先就是感动,一种对于“敦厚而睿智的长者”的由衷感动对于一个高中教书匠和一群十来岁的高中娃娃的胡言乱语,教授并不视为浅陋,而是给予了全心的呵护和殷殷教导——有真诚的赞誉,有谆谆的告诫,有细致的引导……在求学的道路上走了几十年,领略如斯的教诲,乃是第一遭有师若此,夫复何求! 这是一次课题出自学生,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式研究性学习聂先生认为,它具有四个成功之处:肯定了“普通中学”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抓住了“突发问题”所带来的教学机遇;自觉地根据“突发问题”调整了教学;小结中指出了学生讨论过程中的不足同时,教师对“火烧赵家楼”这一事件的史学把握还不够成熟,这一研究性学习目标定位应更准确和具体。
在点评意见的最后,聂教授给教师提供了系统丰富而又实际的教学指导策略 从“火烧曹宅对不对?”,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本文原载于《历史教学》2004年第9期执教: 徐 彪 孙 梅 新疆农业大学附中(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00)一、背景介绍我校高一年级学生期末考试前复习中国近现代史,讲到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据此,我提问: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先锋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归纳: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点火烧了曹汝霖的住宅;5月5日,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突然,有一学生突然喊道:“学生烧人家的房子是违法的!” 提出了质疑顿时,语惊四座,学生哗然我示意这位学生讲下去,该生说:“学生运动是爱国运动,也确实起到先锋作用,但我认为火烧曹宅就不对了”说实话,我当时也不知如何应对想起教改中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我与学生们商量就此问题做一次研究性学习的讨论,学生欢呼雀跃,热情出乎意料。
我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学历史的兴趣忽高忽低,但他们思想活跃,无拘无束,有时教师讲着,学生就在下面议论,我从来不禁止如何看待五四运动中火烧曹宅的行为,我们认为其中涉及到价值判断问题,由此而来的是情感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教师在这节课中要充当导演的角色,为此必须明确目标目标不宜过高,我们先向学生布置了以下这样三道思考题:(1)从当时的法制环境怎样看待火烧曹宅;(2)从现代法制观念怎样看火烧曹宅;(3)爱国行为要不要遵纪守法教学的中心目标是引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引得思维方式,即;历史地看问题和现时看问题的不同二、教学准备:(1)布置课题,要求学生思考,整理组合结论,推选发言人2)要求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收集相关资料我也看了不少材料,心理准备比较充分三、研究过程:老师:上节课某某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火烧曹宅是否合法”火烧曹宅对不对呢?老实说,我也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因此,我们这节课就讨论一下:火烧曹宅对不对大家一方面要注意围绕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要考虑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要从当今社会的角度结合起来思考,这个行为是否合法?学生1:我认为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促使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而由于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卖国,对内镇压,所以北洋军阀时期被称为黑暗的统治时期。
人民苦不堪言,对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愤慨已达到顶峰,这样的背景下,学生自发地组织和发动了示威游行,出于愤慨火烧了曹汝霖的住宅因此在这种国际、国内环境下对那些卖国贼根本不配讲法,所以我认为这一举动在当时是完全正确、合情合理的学生2:我不这样认为,虽然学生的做法完全出于爱国,虽合情,但不合法,由于爱国之情,而火烧私宅就触犯了法律我查了有关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用的是《中华民国约法》,就其法律条款的内容而言,火烧私宅是违背当时的法律的学生3:我也认为这一事件的发生是合情合理的,但不合法爱国也要采取合法的斗争手段,况且还有很多合法手段和方法可以用来与之斗争学生4:我看,当时学生们可以烧了曹汝霖这个人!但仍选择火烧曹宅这是更有意义的中国人的国都快没了,中国人民没了国不就没了家吗?诸如此类的卖国贼既然你让我们没了国,那我就烧了你家何况你的家是房子,而我们的家是国家啊!由此可见,这些青年学生还算仁慈了!学生们用这种做法镇住了卖国贼也许学生的做法有些偏激,但这种做法比起卖国贼所做的卖国勾当,哪个更让人气愤?如果答案是卖国贼,那么又何必去争论学生的行为是否合理与合法?学生4:我认为,处于当时的国情,帝国主义国家无视中国的权益,无视中国主权,北洋军阀统治,昏天黑地,极端腐败,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出于爱国之情才做出这样的举动,没什么不对的,更无所谓犯法。
学生5: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火烧曹宅既合情也合法为什么说“也合法”?当时的“法”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不顾人民利益的“法”这种斗争方式是完全合情的,再放眼世界,许多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初期的和平、合“法”方式后发展为武装斗争的方式在我国反帝反封建的过程中,也是从初期的游行、示威发展到武装斗争,处于当时历史背景,人民根本就没有民主权利,就没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用温和的斗争方式对麻木的政府无济于事,只能用暴力斗争,而火烧赵家楼算什么?学生4:对!纵观民主革命的过程,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辛亥革命用的是革命的武力斗争,就中国的建立,靠的是长期的武装斗争,用毛主席的话说:“用革命的暴力抗击反革命暴力学生1:火烧曹宅作为当时来说,确实触动了当时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但其爱国性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学生斗争的矛头直指腐败不堪的北洋政府学生2:我不同意你们的看法如果可以烧私宅,那不乱套了吗?爱国是希望国家强盛,强盛的国家怎么可以不讲法制?再说,是曹汝霖个人的责任吗?当时中国太弱,才让人家欺负嘛怎能怪一两个人?我看到一个资料说,当时中国的外交官也据理力争了,人家根本不理睬学生3:我还坚持合情不合法的观点。
从情理上,我们可以肯定学生的火烧行为,也许我们生在那个年代也会那样做但是,肯定不合法!私有财产应该受到法律保护学生运动的目的是号召人民起来抗争,外争国权!后来形成的三罢斗争也没再烧那个人住宅,目的多少也实现了嘛如果无产阶级起来后,也象学生那样用火烧的办法,中国就大乱了大乱对人民没好处学生1:我强调的是当时合理如果现在,当然不能烧人家住宅现在是法治社会,当时是吗?学生2:从中华民国建立不就开始有宪法了吗?都不遵守,所以中国法制才落后……学生们议论纷纷……老师:时间关系不能再讨论了事实上,火烧曹宅事件发生后,在当时就引起一场争论,大体争论的问题就是你们今天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至今学术界也没有结论我想,这个问题你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但是,从你们今天的发言中,有几点必须注意纠正讲历史必须要有足够的根据,刚才有同学说,北洋时期黑暗,黑暗到什么程度?外交人员没有在巴黎和会上争国权吗?有同学看到了资料,可惜没有用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对具体问题不能用推论的方法任何事情的发生有其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考虑问题可以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背景和条件来思考今天,同学们表现得很好!通过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五四”运动的理解,吸取了有益的历史智慧,同时,我们都留下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不断学习中解决。
四、教学反思这种学习方式是建立在主动探索发现的学习基础上,它不像以往教学那样依赖教师传授和演示知识,也不像以往教学那样只要求进行应用性的练习,以达到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是要求学生单独探求发现知识由来,进行扩大知识面的学习,以期达到知识融合贯通的掌握总之,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培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在探索和思考中带来的心理愉悦,逐渐养成敢于探索的积极态度,形成主动学习的倾向,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我们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也有很多启发,也发现很多学识上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我们衷心希望能有专家点评,告诉我们如何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类似问题,及其本课的问题如何回答学生五、专家点评(特邀点评者 聂幼犁 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 200062) 这是一次课题出自学生,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式研究性学习,整个讨论大致进行了20多分钟然而,对这些学生今后的学习来说,可能会产生长远的影响这是这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第一,肯定了“普通中学”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由于世俗的偏见和考试的压力,许多历史教师对“普通中学”的学生习惯于将目标定在“能牢记课文”对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离经叛道”的问题,往往采取简单否定或不予理睬的态度。
然而,徐彪、孙梅老师却能从他们的“能力参差不齐”,“兴趣忽高忽低”中看到“思想活跃,无拘无束”的闪光之处这使我想起了上一世纪80年代,我们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一个合作项目——基础教育中的“积极学习”当时我们请加拿大专家听了若干我们认为比较出色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课,但他们的评价是,上这些课的教师“不像是教师,而更像合唱团的指挥究其原因,不是学生没有积极性,而是其积极性只能或只会按教师的指挥棒走,貌似主体,实为客体积极学习的核心不是努力地揣摩和中规中矩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地思考、探索(甚至犯错误)中获得知识与智慧,教师的作用是推进这个过程最后,我们一起选择了向以“茶馆式”教学闻名的育才中学徐、孙老师“有时教师讲着,学生就在下面议论,我从来不禁止”的做法与“积极学习”不谋而合第二,抓住了“突发问题”所带来的教学机遇突发的问题总是来自学生,一般有两大特征:与课文有很不相同的事实或观点和与原先设计的教学逻辑发生明显的冲突教师的任务和智慧在于迅速理解与判断问题的实质和教学的价值,同时作出教学决策处理“突发问题”的方法有很多,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最值得用全班范围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来解决呢?一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大多数学生会由此产生学习的热情;二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通过一定的探索,大多数学生能得到对他们来说务实的进步;三是“举其一而能反其三”对该问题的讨论不仅有利于那些原先设计的共性的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这些要求来看徐、孙老师的当场决策是机智而正确的同学们的“欢呼雀跃,热情出乎意料”说明了全班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是一堂复习课,学生对该问题的讨论有一定的史实和技能储备,用问题讨论的模式来深化复习,有“瓜熟”“水到”之基础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涉及的有关“辛亥革命”、“北洋军阀”、“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法”与“情”的思考和讨论反映了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第三,自觉地根据“突发问题”调整了教学徐、孙老师自己说“当时也不知如何应对”,但我们看到教师的应对却是非常出色的:首先是从“不知如何应对”的尴尬中作了一个正确的调整教学计划的抉择,开展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我想,学生会从教师的行为中感悟到严谨治学的学风和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的教风,从而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主体意识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徐、孙老师以自己的行为实现的教养效果更为可贵的是教师还能在调整教学计划的同时正确地调整了教学目标,既以“引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引得思维方式”为中心目标,又“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