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2017年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一专题“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第54课《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案(1).doc
3页2016-2017 学年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一专题“极其工” “极其变”的南宋词第 54 课《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赏析、感悟,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导入,诵读品悟,学法指导,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品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如何阅读诗词 三、教学难点:经典词句的赏析 四、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赏析 五、教学过程; 诵读导入:同学们,先请听老师背诵一首词,会的同学可以跟老师一起背诵:“常记溪亭 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有没有 同学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对,这是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首词刻画了一位活泼可爱、热 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子形象,表现了她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同学们, 李清照还有一首《如梦令》 ,跟我们刚才背诵的这一首一起被称为她前期词作的“两颗罕见 的明珠”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另外一首《如梦令》 ,并以此为例,来学习如何 阅读鉴赏诗词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板书课题,指出:如梦令,词牌名并用课件打出课 题) 学习目标:(课件展示:)通过诵读、理解、赏析、感悟,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提 高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环节:(课件展示) 一、走进作者 二、作品诵读 三、作品赏析 (知内容、悟情感、品词句) 四、中考链接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请同学介绍一下李清照,了解多少说多少 (提问一个同学) 课件展示:走近作者: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 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公元 1127 年,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之词,前期多写 悠闲生活,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 念 二、作品诵读 1、齐读全词,初步感知 凭感觉,我们应以一种怎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这首词呢?(欢快的,悲哀的,还是一种淡 淡的忧愁呢?) 2、好,让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录音范读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 4、找一位同学读一遍 (老师做简单评价:读音、节奏、感情等方面) 5、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课文 (过渡: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作品赏析) 三、作品赏析1、知内容 请结合课下注释或学习资料,理解词的内容等一下,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找一位同学说词的大意,老师补充说一遍。
(小结:昨天一夜暴风骤雨深睡了一夜觉,醒来还残留着一点醉意问卷帘子的侍女, 外面有什么变化,她说海棠花依旧绽放我说,你知道吗?知道吗?那海棠应当是绿叶繁 茂,红花凋零了 这首小令,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 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那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 2、悟情感 课件展示题目,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诗词说说你的理解让学生略加思考,找学生谈一谈老师明确,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小结:同学们,词中一问一答,问得有情,答以‘依旧’ ,答得极淡自问自答,跌出 ‘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 ,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一番景象,两般心情,个中 情致,耐人寻味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明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 ,因不相 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发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伤春之情表达得委 婉含蓄却又淋漓尽致,摇曳多姿 过渡:同学们,这首小令,是李清照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历代评论家对它 总是津津乐道,此词寥寥数语却足以名垂千古古代评论家们大多专注于词中新颖巧致的 造语,尤其对“绿肥红瘦“一语推崇备至。
此四字被誉为“全词的精绝之笔” ,历来令世人叹 为观止传说她的丈夫赵明诚为之相思那么, “绿肥红瘦”到底妙在何处?请大家认真品 味一下,说说你的看法 3、品词句 课件展示题目,该词是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其中“绿肥红瘦”尤其为人称道,请谈谈 它的妙处 (先自主思考,再小组交流 ) 找两位学生谈看法,请其他同学评价他们的看法谁的比较好 课件展示参考答案:“绿” 代替叶, “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叶子 茂盛, “瘦”形容花的凋谢,是两种状态的对比作者运用借代和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技法指导:解答“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把词语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 第二、看这个词语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它的表达技巧 第三、用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 作用或表达效果如: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总之:先说词在句中的意思,再说技巧、修辞及表达效果 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背诵全词 (小结:同学们,我们赏析了诗词,初步掌握了赏析的方法,接下来,同学们小试牛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