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号学视觉下的古代冠服体系论文.doc
3页符号学视觉下的古代冠服体系论文 符号学视觉下的古代冠服体系论文预读: 摘要:最新杂志:花溪赤子港口科技建筑界视听数字化用户质量与市场神州民俗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安徽师大学报中国国家旅游商界一、 清代冠服的色彩符号体系受传统五行说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色彩的象征意义一直颇受重视,历代王朝在服饰色彩上都有不同的规定,每次改朝换代也总是要进行服饰易色,清代秉承了这一传统.例如对黄色的使用,由于黄色的波长适中,是色相中光耀度最高的颜色.黄色产生的色彩印象是辉煌、醒目、活跃.在中国五行说中,黄色是土的象征;黄色还是黄金的颜色,象征富贵、财富,黄色也是阳光的颜色,象征普照天下,光耀四方.中国古代社会自隋唐以后,黄色就成为皇帝的专用色.黄色中又以明黄色最为夺目.在清代服饰色彩符号体系中,等级最高的颜色就是明黄色.例如朝服,按服制规定,清朝皇帝的冬朝服和夏朝服使用的都是明黄色.皇帝以下其他人的朝服颜色则另有规定,皇子的朝服是金黄色;亲王、亲王世子、郡王以及民公、侯、伯的朝服,使用蓝色或石青色.还有皇帝的端罩的里子是明黄色缎里,皇子端罩是金黄色缎里,亲王世子、郡王、贝勒、贝子端罩是月白缎里,民公、候、伯等的端罩是蓝色缎里,一等侍卫使用月白缎里,二等侍卫使用素红缎里.皇帝的龙袍也是明黄色,龙袍只有皇帝可以穿用,皇帝以下的王公贵族皆是蟒袍.皇太子的蟒袍杏黄色,皇子的蟒袍是金黄色,亲王、亲王世子、郡王的蟒袍与皇子相同.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蟒袍不得用黄色,其余颜色均可以使用.民公、侯、伯蟒袍用蓝色或石青色.在构成服装的诸要素中,最先让人感知的是服饰的色彩而不是服饰的材料或纹样.清代冠服利用色彩的视觉冲击力和对于人的心理、情绪的不同作用形成了一个标识不同等级的服饰色彩符号体系.例如皇帝的明黄色朝服与亲王、郡王等的蓝色朝服,形成对比,因为耀眼的黄色可以唤醒低调的蓝色而形成高对比度,从而利用色彩符号显示差别衬托出皇帝的无上至尊.二、 清代冠服的服饰材料符号体系清代宫廷利用统治阶级的权利,广泛征用各种服饰材料.冬有貂皮、狐皮、猞猁狲皮、水獭皮、鹿皮等各类名贵毛皮,夏有各类优质的丝织品如缎、绸、纱、绫、罗等.从顺治帝到乾隆帝,对不同身份、不同等级人员的服饰材料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顺治三年 (1646 年) 规定,庶民不得用绣缎等服饰材料.康熙元年(1662 年) 规定,军民不得用蟒缎、妆缎、金花缎、貂皮,猞猁狲、狐肷等.康熙十一年 (1672年) 规定,举人、贡生、监生、生员不得用貂皮、猞猁狲、白豹皮、蟒缎、妆缎、金花缎.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规定,凡官民等不得用暗花的四爪、四团、八团龙缎.乾隆时期规定:“五品官以下,不得用蟒缎、妆缎、皮、猞猁狲.八品宫以下,不得用大花缎纱及白豹、天马等皮.”在服饰材料的使用上,即是在皇室内部,也有严格区分.例如,皇帝的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冬用薰貂制作,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日用黑狐毛皮制作;而皇子的冬朝冠,造型与皇帝的冬朝冠相同,但制作材料有区别,皇子的冬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日期间用青狐制作.又如,皇帝的端罩使用紫貂为料,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日期间用黑狐为料;亲王的端罩,使用青狐为料;亲王世子、郡王、勒、贝子的端罩,均使用青狐皮;民公、伯、子、男、下至文三品、武二品的端罩,均以一般貂皮为之.一等侍卫端罩用猞猁狲皮间以豹皮.不同的服饰材料以其品质高低和稀缺程度以及形成的不同质感效果共同体现使用者身份地位的尊卑贵贱,不同服饰材料成为不同的符号组成了体现等级差别的服饰材料符号体系.貂皮、狐皮、缎、绸等本来只是一种物品,但当赋予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后,它们也就成为符号.三、 清代冠服的服饰纹样符号体系皇帝的标志就是龙,皇帝就是真龙天子.皇帝穿的是龙袍,坐的是龙椅,卧的是龙床.龙纹成为是皇帝专用纹样,皇帝以下的官员使用蟒纹.例如,皇帝冬朝服的一式:两肩和前胸、后背各绣正龙一条,上衣前后列十二章.皇帝冬朝服的另一式:上衣两肩及前胸后背饰正龙各一,腰帷行龙五、衽正龙一,襞积前后身团龙各九,裳正龙二、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皇帝以下皆用蟒纹.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朝服,纹样通绣四爪蟒纹.民公、侯、伯的朝服,一种是两肩、前胸、后背饰正蟒各一条,腰帷行蟒四条,中有襞积,裳行蟒八.另一种是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所穿,两肩及前胸后背饰四爪正蟒各一条,襞积四爪行蟒四条.属于吉服的皇帝龙袍,除领口和袖口所饰龙纹外,全身共饰龙纹九条,分布位置是:前胸、后背及两肩各饰正龙一条,共四条,下摆前后升龙各二条也是四条,这一共是八条龙,另外里襟绣升龙一条,里襟的这一条龙在穿着时被前襟遮掩,从外边是看不到的.由于“九”在中国古代为阳数之最,是礼制等级中最高的一等,因此“九龙”也就成为皇帝的象征.此外,这九条龙在全身的分布也有寓意,由于肩上的两条从前后身均可看到,故穿上龙袍后无论从正面还是从背面看都是五条.这样,龙袍全身实际装饰的龙纹总数为九条,而在前后身的任何一个方向只能看到五条龙,龙纹的分布巧妙地暗含了“九、五”之数,完全符合 《周易》 中天子为“九五之尊”的说法.皇帝以下的各级臣属,其吉服叫“蟒袍”.蟒袍上所饰纹样,皇子、亲王、郡王为五爪蟒九条;贝勒、贝子、固伦额驸下至文武三品官、奉国将军、郡君颉驸、一等侍卫等人的蟒袍为四爪蟒九条.不管是十二章纹还是龙纹本是一种装饰图案,在清代冠服体系中作为一种符号传达出其特有的象征意义,体现出清代的皇帝至尊、上下有别.四、 清代冠服的配饰符号体系清朝冠服体系中配饰较多,如朝珠、朝带、金约、领约、耳饰等.这些种类繁杂的配饰的使用也有各种规定,成为体现等级差别的又一符号体系.清代服饰配饰的制作材料主要使用宝石、黄金、珍珠、碧玺、青金石、绿松石、珊瑚、琥珀等.这些物品在使用中是以其稀缺程度、品质优劣和使用数量的多少来体现等级差别的.在清代冠服配饰符号体系中有一个很特别的符号,就是清朝的冠饰中的花翎.花翎是垂拖于清代官帽后的孔雀尾翎,标识等级与荣誉.按照规定,清朝五品以上官员,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做花翎.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特殊标志,一般官员是不能随意戴用的.花翎的作用是昭明等级、显示军功.清代各朝对花翎的使用都三令五申,既不能僭越本分随便佩戴,又不能自作主张随意摘除不戴,如有违反规定者则必然受到严处.一般被降职或革职留任处置的官员,仍可按其原来的品级穿用朝服,但是要被拔除花翎.花翎分为单眼、双眼、三眼(“眼”即孔雀翎毛上的圆花纹,一个圆圈算作一眼),其中三眼花翎最为尊贵.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固伦额驸 (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 有资格戴用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 (嫔妃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戴用双眼花翎外,其余品官须奉皇帝特赏才可以戴用,一般也仅可戴用单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 有资格佩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于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花翎如此高贵,标示等级的作用如此明显,因此在清朝成为特别被人仰慕、重视、向往的一种符号.再看朝珠.按服制规定,君臣、命妇凡穿朝服必于胸前配挂朝珠.朝珠由 108 粒珠贯穿而成.制作朝珠的材料有东珠(珍珠的一种)﹑珊瑚﹑蜜珀、翡翠﹑琥珀﹑青金石、绿松石等制作﹐挂于颈垂于胸前.清朝的朝官,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等所属官员﹐以及五品官命妇以上﹐才能够挂用朝珠.按规定,官品的大小和地位高低不同﹐用珠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区别.制作朝珠的材料以东珠最为珍贵,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佩戴的朝珠才能使用东珠.其中皇帝的朝珠数量最多,有五盘,不同场合用不同的朝珠.朝会用东珠制作的朝珠,祭天用青金石制作的珠,祀地用蜜珀制作的朝珠,朝日用珊瑚制作的珠,夕月用绿松石制作的珠.皇后、皇太后的朝珠三盘,其中东珠制作的一盘,珊瑚珠制作的两盘;皇贵妃、贵妃、妃朝珠三盘,蜜珀珠制作的一盘,珊瑚珠制作的两盘.皇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朝珠,都不能使用东珠,其余材料皆可以使用;民公、侯、伯、子、男的朝珠,可以使用珊瑚、青石、绿松石、蜜珀等.皇子福晋、亲王福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的朝珠均为三盘,珊瑚制作的朝珠一盘、蜜珀制作的朝珠两盘;品官文五品、武四品以上的朝珠,以杂宝及诸香作为制作朝珠的材料……如此繁杂的饰物符号组成了庞大的清朝服饰饰物符号体系,清晰地标示着使用者的身份和等级差别.美国人类学家怀特认为,符号的使用使人类从动物转变为真正的人,人所具有的使用象征符号的能力,在本质上是积极的和进步的.在人类历史上,同一个符号,不同时期或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由服饰色彩符号体系、服饰材料符号体系、服饰纹样符号体系、服饰饰物符号体系共同组成的清代冠服服饰符号体系发挥其政治功能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清代服饰纹样如龙纹等符号已经成为世界服饰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符号被东西方服饰界所重视,频频出现在世界时装之都的T型台上,成为素有“衣冠之国”之称的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华民族被誉为“龙的传人”.中华文明是唯一一脉相传至今的古代文明,中国因其独特的自然、人文以及历史因素造就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在符号的创造与使用上更是独具特色.在世界如此关注中国文化,在符号学研究跨学科、跨文化转向的背景下,我们对清代冠服符号体系的研究必将具有更加深刻的现代符号学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