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doc
4页一、生育篇生育,曾使古代妇女高居于神坛之上,也曾使她们沦为男性的婢仆与工具生育,是古代妇女对我们民族的光辉贡献,也是她们人生的一大劫难1、从生育女神到生育工具女性独有的生育功能和人们对女性单性生殖的迷信-------母系氏族时代女娲造人 圣人无夫(炎帝黄帝舜契弃)女神庙,裸体孕妇塑像,裸体女像彩陶壶男性宗族社会有子万事足男女婚嫁“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婚礼仪式:传袋不行,新娘喊而夫家应以出借种:生育工具的悲哀与无奈,失去人格生育(儿子)的能力成了古代男性社会衡量女性的重要标准,是影响女性一生命运、地位的决定因素选妻妾时注意女性是否“宜子”“宜男”,即使出身低微容貌欠佳也可陕西民俗:妇女婚后生了儿子才能梳髻福建清代民俗:拍喜无子妇女:被出,听任丈夫纳妾蓄婢(律例有规定)剥夺妾、婢的母亲权力的现象比比皆是古代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力是附属于丈夫和儿子的,丈夫一旦去世,倘若没有儿子继承宗祀和财产,她们就失去了依托,往往也就会失去在夫家的地位和财产权中国传统观念尊重母亲,重视母亲的养育之恩和母子关系:母凭子贵,吕后慈禧佘太君贾母多妻制下女性之间的斗争:在男权社会争得一席之地而进行的生存斗争2、祈子风俗:五花八门,辛酸与血泪3、孕期禁忌与胎教:绝大多数是为了保护腹中胎儿,孕妇不洁的心理4、产育礼俗:生育是造成古代妇女非正常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5、避孕、堕胎、溺婴世道变乱、灾荒、贫寒,不愿多生子女偷尝禁果,红杏出墙溺死女婴:男尊女卑二、劳动篇妇女用她们勤劳的双手与男人一起支撑起了古代社会的大厦1、 妇职-----蚕桑纺织古代妇女无论贵贱贫富都把蚕织之事做自己的天职和本分南方的越国为复亡雪耻,由王后亲自带领全国妇女辛勤纺织,在很短时间内,就织成葛布10万匹,进贡给强敌吴国,赢得了复兴国家的喘息之机白天劳动,农闲时节,晚上纺织到深夜妇女集体夜绩纺织技艺成为人们评价女性的一条重要标准一些人家的女儿终生不嫁,被幽禁于家里埋头纺织以交纳赋税、供给朝廷女儿布”鸡鸣布”黄道婆,松江布那些专门供奉朝廷的“织锦户”“贡绫户”的专业织女们被迫终生纺织,贻误青春一面,在官府赋税重压下,妇女没日没夜苦干仍不能使家庭摆脱贫苦;另一面,一些妇女可以养活自己与家人,有的还有积蓄2、 手工业劳动刺绣,刺绣艺人,刺绣艺术家编织、缝纫:织席,做袜子,做肚兜(兜兜巷),做络丝,编织辫线,挑袜子结边,编手套围巾小儿衣帽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浣妇,缝穷妇,针妇手工业:制陶,铸剑,制砚(顾小足),给扇子贴花,为锡箔店磨纸,糊火柴盒3、 农业劳动与劳役采(菱、莲、藕、茶)拾(穗),砍樵,农耕,畜牧,摇船操橹,淘金,挑私盐贩卖(赤脚),服劳役(做饭、修筑)、兵役(供应粮饷,修筑工事,拆房纵火)4、 商业活动秦朝寡妇巴清,“女怀清台”。
宋时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5、 其它职业与劳动女老师,女医生,三姑【尼姑、道姑、卦姑(看相)】六婆【牙婆(人口买卖)、媒婆、师婆(巫婆)、虔婆、药婆、稳婆】,走江湖卖艺,奴婢、仆妇,厨娘三、教育篇不在于让她们学习知识、开发智力,而是要让她们知晓礼法、妇道,成为最符合男权社会要求的贤女贞妇1、 道德礼法教育礼法,懂得男尊女卑,甘心居于卑下地位,柔顺服从,遵守“三从”(父、妇、子)与“四德”(妇德、妇容、妇言、妇功)的道德准则《列女传》,女四书:《女诫》《女论语》《内训》《女范捷录》,等等古代妇女自幼接受的启蒙教育便是儒家的礼教2、 文化教育与修养明清之前,虽然社会并没有大力提倡过女子学习文化,但似乎也没有人提出过一概反对妇女读书识字的主张大约至明清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才蔓延流行起来明清时代礼教全面加强,妇女地位全面下降害怕她们心智得到开发,不能再安分守己,甚至会做出一些“非礼”之举来但也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总的看来,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观念是主张女子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的,而且赞赏女子有文化修养、有才学事实上,一般士大夫家庭、书香门第的女子大多从小读书,许多市民、商贾人家同样让女儿认字学习,一些高门大户的姬妾甚至婢女也被要求学书学算。
所以古代妇女有文化者比比皆是,倡优、妾婢、尼姑、女道士等女性中也常有识文断字者汉代上层社会有不少自幼读书的知识妇女唐代妇女学习诗文蔚成风气,宋代才女辈出,明清时代虽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是在民间流行,但并没有完全改变女子的读书习文传统,清代还形成了一个妇女文学的高峰古代诗文满腹的才女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妇女与文化教育无缘3、 女工、中馈与其它技能训练(音乐、戏曲、琴棋、烹饪等)4、 教育方式宫廷设学堂,聘请专门师傅教课授业,在家中设立家塾或学馆,村镇学馆,塾师在自家设馆,女子拜名师为使入门学习,外出求学-----比例小长辈传授四、婚恋篇1、婚姻观念和礼俗男女结合的目的:为家族侍奉祖先、延续后嗣实现家族愿望的工具1)婚龄一般,十五六至十八九早婚:早育,增殖人口,增加劳动力童养媳,大妻小夫2)婚姻决定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古代社会的正统观念和主流风俗,现实也有例外随着礼教的加强,两性防范日益森严,女子在婚姻上的自主权、发言权越来越少3)择偶标准女子择偶:政治,地位,权势,门第,财富,(唐宋科举制度后)才华男子择偶:品格,性情,容貌,面相男女双方在婚姻家庭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需要4)“七出”、离婚、改嫁七出: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巫疾。
三不去:曾为公婆服丧,娶时贫贱后来富贵,有来处无去处不得公婆欢心(刘兰芝)也存在女方或女方家庭主动提出离异宋之前,妇女离异改嫁或夫死再嫁的事例多如牛毛宋以后,再嫁被视为失节、耻辱,寡妇首届开始成为时尚2、两性习俗与贞节观(1)两性习俗的演变两性关系自由、毫无贞节观念 → 恪守贞节、从一而终先秦时代王公贵族的两性关系与婚姻关系显露出了浓重的原始性习俗色彩,不仅混乱,而且时常发生在后世看来是“乱伦”的行为隋唐“闺门失礼”之事同样屡见不鲜时人不以为怪面首(男妾)宋元,礼教......(2)贞节观念与节妇烈女表现:婚姻形式,因抗拒暴力、污辱而死先秦时代那嗲这原始性自由气味的朴野之风中,贞节观念就已经萌芽、产生了宋,理学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节妇们虽然赢得了好名声,其实生活痛苦,即使衣食无忧,也有说不出的苦恼、收不尽的煎熬寻求道德完善,与对丈夫的感情无关毒化了心灵,扭曲了人性有些是迫于各方压力而不得不死节闽南一些地区还为寡妇殉节举行盛大仪式男性对童贞的重视和对处女的癖好贞节观念使得千百万节妇烈女自觉自愿引颈而戮而不觉其苦,有砍向了那些被扣上“失贞”“失节”罪名的妇女五、交际篇1、官场社交活动中国古代上层社会的贵妇和官宦之家的妇女历来有着正式的宫廷朝会和官场社交活动。
年节或帝、后寿诞等吉庆典礼之期,命妇进宫朝贺官场的夫人社交活动妇女以母亲或妻子的身份出场,有着夫荣妻贵、母以子贵、从属于男性的意味亦表明,妇女作为母亲、妻子在社会和家庭中具有一定地位先秦、汉唐时代,男女共同聚会的社交活动方式虽受到一些维护礼教人士的反对,却还是常见的2、个人交往汉唐以前,妇女的个人交际活动以及与异性之间的交往没有太多禁忌魏晋南北朝时代,儒家礼教受到冲击,士大夫放浪形骸成风,男女之间的交际更为随便隋唐时期礼教处于低谷,对妇女的束缚松弛,男女之间的交往十分自由宋宋妇女交游不及唐代妇女那样无所顾忌,但男女间的交往忌讳仍较少夜半饮宴)明代时封建礼教发展的顶峰,妇女交游受到限制清代北京不禁锢妇女活动未婚少女在满族风俗中家庭地位最为尊贵3、结社、结拜风气妇女佛社,互助的女人社,文人结社,男女结社缺乏感情慰藉或不耐家庭生活的苦闷,需要精神寄托于交流,需要别人的同情与帮助六、文娱篇1、岁时风俗与游乐活动正月七日“人日” 正月十五“元宵”“上元节”:走百病(走桥),摸门钉立春日 正月二十“天穿节” 二月二日“龙抬头” 二月十二百花生日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日纪念因补天而死的女娲,立秋日,七夕,八月初一“天医节”(用眼明囊取露水擦眼),中秋(走月亮或踏月),重阳节,东至,十一月“报母恩”,十二月二十日“蚕生日”,等等等等等等春季娱乐活动:斗百草,荡秋千,放风筝,祭饯花神2、其它文化娱乐活动读书习文,吟咏诗赋,琴棋书画,投壶,双陆,藏钩,叶子戏,弹棋,掷骰子,摸骨牌,抓子儿,骑马,放箭,逐猎,打球。
烹茶,赏雪七、妆饰篇1、化妆,服饰,发髻,其它(耳环、手镯、指环、手指甲)2、缠足起初,追求女性纤细小巧之美男性社会崇尚女性阴柔北宋中后期缠足者仍然很少北宋末、南宋时社会虽已流行缠足之风,但一些维护传统、讲究家法礼教的人家把它看做是一种浮华时尚和过分妆饰,不赞成妇女去赶这个时髦元明之际,缠足才普及下层、人人为之的女人的小脚既是供男人欣赏的玩物,又是满足男性情欲的工具缠足:良民妇女的特权和专利病态审美观《中国古代妇女生活》,高世瑜著,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