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经验世界的建构.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08740595
  • 上传时间:2022-06-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3.41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经验世界的建构 经验世界的建构——卡尔纳普与胡塞尔建构体系的比较研究 【作 者】张廷国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政治系    一当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以下简称《构造》)一书把全部经验都归结为那原初被给予的单个知觉时,它往往被理解为经验论的认识论纲领而按施太格谬勒的观点,经验论的认识论的典型范式,因而现象主义的范式,都是通过如下命题(P)来表示的:(P)一切实在物和过程都是出自感性材料的逻辑建构注:W. Stegmüller: Der Ph@①nomenalismus und seine Schwierigkeiten,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Darmstadt, 1969, S. 13.)根据这一命题,我们认为,卡尔纳普的《构造》恰好是这样一种范式的反例事实上,在卡尔纳普的整个建构体系中,尤其是在《构造》一书中,我们随时都可以发现康德的、约定论的和唯理论的影子所以,《构造》不应当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经验论的认识论体系,尽管这个体系避免了古典经验论体系的某些缺陷;勿宁说,卡尔纳普在此想要表明的无非是一个理论框架,而这个理论框架既包括了古典的哲学体系,也包括了当代自然科学的认识论。

      从形式上看, 卡尔纳普的基本观点就在于使罗素的“类型论”( Typentheorie)转化为认识论这就是说,从那被给予的东西的基础中被建构起来的将会是作为不同类型的对象种类这样一来,各门不同科学的对象领域就应作为基于某个统一的基础之上的各种不同的建构阶段而得到证明在这里,哲学上的诸多争论,如实在论、唯心论和现象主义之间的争论,就都被排除了,因为在这三个流派中,诸对象的每一种不同类型都是作为现实的而被预先假定的,并且对它们的设定进行描述的某个普遍框架也是在建构理论中被给定的但是,在卡尔纳普的建构体系之内,这些哲学的和科学的理论只是相对于概念发展的特定阶段而言才有意义当我们对卡尔纳普的这一基本观点作进一步的考察时,我们将不难发现,实际上,在卡尔纳普之前,胡塞尔在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以下简称《观念Ⅰ》)中已经提出了一个完全类似的纲领,甚至在这里这一命题得到了这样的解释,即:世界在原则上能够基于某个可能主体的“体验之流”(Erlebnisstrom )而被建构起来在胡塞尔看来,对“主体”进行澄清和说明乃是极其困难而又无所不包的课题,而《观念Ⅰ》正是为这样一个课题提供理论基础的,即对那些可能的建构步骤提供概念上的准备工作。

      与《观念Ⅰ》相比,《构造》虽然只是表达了这样一种尝试,即从基础出发来系统地描述那些个别的建构步骤,但总的来看,胡塞尔和卡尔纳普的建构体系之间仍然存在着体系上的和术语上的相似性,其中主要有如下几点:(1 )建构这两个体系的出发点都是现象学的“中止判断”或“悬置”;(2)构成为这两个体系之基础的并不是感性材料, 而是某个主体的体验之流,并且该主体决不可被理解为经验性的或感性的;(3)在胡塞尔和卡尔纳普那里,“建构”(Konstitution )这一概念以及通过某个在体验之流中的基础来建构体系的观念都是在同一个意义上被使用的;(4 )这两个体系的构造都经过了广泛的对比:二者都在原初的体验之流或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了意义世界,并从这个意义世界中——超出建构自己身体这个中间步骤——建构起了物质性的外在世界、他人心理的世界以及精神的和文化的世界下面我们就分别探讨一下卡尔纳普与胡塞尔建构体系之间的这种相似关系    二卡尔纳普是把所谓“内在心理的东西”(Eigenpsychische )用作为《构造》的基础的在这里,他所指的“内在心理的东西”就是极其广泛意义上的意识,因此它实际上也包括了一切体验,而不管他对体验所作的反思是同时性的还是事后性的。

      (注: R.  Crnap:   Der logische Aufbau der Welt, Berlin 1928, S.86. )在此“体验”这一概念并不表明诸单个材料的事件,而是表明了那些未经分析的整体性的经验步骤胡塞尔在其《观念Ⅰ》中也选择了这一共同的出发点具体来说,在这里“自然态度”构成了建构基础根据“自然态度”,内在的和外在的知觉连同意识行为和其他心理体验的世界都被看作是“上手的”(vorhanden)所以在最广义上, 胡塞尔所指的意识也包括了主体的一切体验;而且即便是在这里,反思也不是以表达作为前提的在卡尔纳普那里,建构体系在某个主体的体验之中的基础并不具有什么本体论的意义,而只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即:“内在心理的东西”这个词与“被给予的东西”或“体验”一样,都是为了体系的建构而设定的一个基础,它看起来像是预先被假定了一个主体,然而实际上这个主体只有在被再构出来的认识过程的进程中,才可能被建构起来卡尔纳普在建立这种“方法论上的唯我论”时所依据的理论,显然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中止判断”或“悬置”的概念在“悬置”中,正如胡塞尔在《观念Ⅰ》中所指出的那样,那种主观的自然态度就失去了作用;一切实存的设定都将被“置入括号”,以至于剩余下来的只是纯粹的体验之流(即作为现象学之对象域的纯粹的意识领域)(注: E. Husserl: Ideen zu einer reinen Ph@①nomenologie und ph@①nomenologischen Philosophie, Erster Buch,  Martinus  Nijhoff,Den Haag, 1950, §31—§32.)。

      这种“悬置”方法不仅保证了胡塞尔的现象学不同于通常的哲学体系的严格中立的性质,而且使得那种设定实体的假说成了多余的:一方面作为基础的自然态度存在着不容置疑的上手状态;另方面又存在着现象学对与自然态度结合在一起的实存设定的“加括号”这样一来,存在着的就只是“我们完全自由”这一事实,并且这一事实又只体现为对自然信念的一种重新评价,而不是一种摈弃注:E. Husserl: Ideen zu einer reinen Ph@①nomenologieund ph@①nomenologischen Philosophie,  Erster Buch, Martinus Nijhoff,Den Haag, 1950, S.55.)如果我们把胡塞尔的这种观点转嫁给《构造》,那么在卡尔纳普的建构体系的出发点上就不会存在有一个被预先假定为实存着的实体领域(如感性材料),而是相反,那种自然的体验之流则是通过对一切实存设定所作的判断中止而得以显现出来的所以在卡尔纳普看来,建构体系的任务就在于,对在这个基础之上以“集合论”的方法而建构起来的全部对象进行阐释因此,即使是在最高的建构阶段上,也仍然找寻不到任何关于对象实存的陈述。

      同时,这是与卡尔纳普在《构造》的结尾对建构问题和形而上学的真理问题所作的论述相一致的然而,基础的这种“无自我性”(Ichlosigkeit)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才对胡塞尔有效,所以在这里即使是在表达方式上,卡尔纳普仍然申明在他的体系和《观念Ⅰ》之间是有差别的(注:R. Crnap:  Der logische Aufbau der Welt, Berlin 1928, 90.) 在“悬置”中,自然态度的整个世界,以及“自我,这个人”,都同样地被排除掉了,剩下的只是“纯粹的行为体验”因此,如同在卡尔纳普那里一样,胡塞尔的心理学上的自我只有在一个更高的阶段上才会被建构起来另一方面,这种排除并没有取消行为的纯粹主体,简言之,这个纯粹主体就存在于体验之流的统一体中;但这个纯粹主体或“先验自我”本身却只能理解为是(除了对它的体验之外)完全不具有本质成分的注:E . Husserl: Ideen zu einer reinen Ph@①nomenologie und ph@①nomenologischen Philosophie, Erster Buch, Martinus  Nijhoff,Den Haag, 1950, 160.)但是, 这样一个所谓形式上的主体却是暗含地存在于卡尔纳普的《构造》之中的。

      在这里被卡尔纳普当作体系基础的显然是类似回忆的一种广延上被给予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卡尔纳普所说的“基本体验”(Elementarerlebnissen)虽然卡尔纳普没有把这种“基本体验”标明为纯粹主体或“先验自我”,但这种体验不可能是别的什么体验,而只能是一个主体的体验     三当然,在胡塞尔和卡尔纳普这里,这个作为现象学还原之“剩余”的体验之流决不可理解为现象主义的,即不可理解为感性材料的结果在卡尔纳普的建构体系中,我们不仅找不到一种与命题(P )相对应的形式,而且《构造》的建构首先经历了与命题(P)刚好相反的方向 虽然那些非实在物及其过程都是从感性材料中被逻辑地建构起来的,然而这些感性材料本身却都是从体验之流中借助形式逻辑和集合论而得以建构起来的所以在形式方面与体验之流相符合的仅仅是这样一个事实,即卡尔纳普是把对象(无论哪种类型的对象)作为次一级的不同于关系的东西来看待的,或者说,各个对象都是关系的各项即使对于胡塞尔来说,这个整体性的经验之流也是那些已经比较抽象的规定性(如颜色和形状等)的基础了这个体验之流在某种特定的意义上就是直接被给予的,它不可能被怀疑例如,当我们在一个对象身上相信能知觉到“同一个颜色”时,我们在现实性上也就通观到了一个知觉段,在其中这同一个颜色就在“颜色侧显”的连续变化(依视线投射、位置地点、周围环境等而定)中显现出来了。

      注:E. Husserl: Ideen zu einer reinen  Ph@①nomenologie  und  ph@①nomenologischen Philosophie, Erster Buch, Martinus Nijhoff, Den Haag,1950,74.)在此,与在这样一个阶段内作为同一个东西而被知觉到的颜色相符合的,便是那些连续显现和侧显的多样性的某个多层次系统其中,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就在于去阐释,在何种方式上并且为什么会从持续变化着的、在时间中流逝着的、例如按照颜色和形状并不显示任何稳定性的那些感性印象中,自发地产生出对那些单个的(在体验之流中同一个)对象的知觉胡塞尔认为,现象主义的命题(P )对于上述这样一种解释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命题(P )完全是基于对意识事实的极端蔑视和简单化之上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考察的是现象学还原之后的体验之流,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比只是单个“印象”的一个不受限制的结果要多得多的东西勿宁说,反思的目光所投向的那些体验都是关于完全不同的、只有在现象学上才能进行分析的那种结构的体验所以,应当被包括进一个更高阶段的体验本质的是,这些体验都具有“意向性”特征,即都是“关于某物的意识”。

      借此我们就已经在体验及其意向性客体之间找到了重要的区别就胡塞尔的补充而言,在此重要的是,“内在性”和“超验性”之间的区别并不意味着对处于某种体验的固有本质中的世界的一种二分,以及某个在原则上被不同地形成起来的且在意识中不可理解的物质世界毋宁说,物质世界是作为自然的体验而被不言而喻地给定的,而现象学的任务恰好就在于对这些意识事件进行描述因此对胡塞尔来说,被某些确定的意识事件所意指着的物理学的事物,并不体现为一个根本不可达到的“自在之物”,而是“具体在此”;但它不是体验之流的任何一部分,相反,它却从属于那些意向性对象的某个区域,这个区域是在各个不同的、还需作出更切近描述的阶段之上而被建构起来的至此我们不难发现,这同一种观念也为《构造》奠定了基础在《构造》中,物理学的事物也是在体验之流的基础上被逐步地建构起来的,这就是说,在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或在胡塞尔意义上的“内在性”和“超验性”之间并不存在什么鸿沟甚至对卡尔纳普来说,唯我论的主体是怎样实现向主体间性的世界的跳越这一问。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