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税收负担转嫁与归宿(共34页).ppt
34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1第五章:税收负担转嫁与归宿一、税收负担的概念 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因纳税而形成的经济利益或经济福利的牺牲 现实中,衡量税收对纳税人和整个社会产生的负担,很难以这种主观的指标来反映,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通常我们以纳税人因纳税而减少的收入来反映税收负担水平,而纳税人因纳税而减少的收入就是政府的税收收入,所以,税收收入可以反映税收负担 第一节:税收负担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税收负担及其影响因素 二、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 (一)宏观税收负担指标 n国民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 国民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全部产品所承受的税收负担水平,是国际通用的衡量税收负担水平的重要指标 第一节:税收负担及其影响因素 二、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 (一)宏观税收负担指标 n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 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国家税收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它反映了本国生产活动的所承担的税收负担水平,也是国际通用的反映税收负担水平的重要指标第一节:税收负担及其影响因素 二、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 (一)宏观税收负担指标 n国民收入税收负担率 国民收入税收负担率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国家税收总额与国民收入之比。
这一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积累水平、总体税负状况和税负承受能力第一节:税收负担及其影响因素 二、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 (二)中观税收负担指标 研究中观税收负担对于经济平衡发展和国民经济各行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中观税收负担的对比分析,有助于了解地区差异、行业发展不平衡的程度,有助于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战略,也有利于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的设计,从而配合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第一节:税收负担及其影响因素 二、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 (三)微观税收负担指标 n企业流转税负担率n企业所得税负担率第一节:税收负担及其影响因素 二、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 (三)微观税收负担指标 n企业综合税收负担率n个人税收负担率 年份GDP财财政收入税收收入财财政收入/GDP税收/GDP199448,197.95,218.10 5,126.88 10.83%10.64%199989,677.111,444.08 10,682.58 12.76%11.91%200099,214.613,395.23 12,581.51 13.50%12.68%2001109,655.216,386.04 15,301.38 14.94%13.95%2002120,332.718,903.64 17,636.45 15.71%14.66%2003135,822.821,715.25 20,017.31 15.99%14.74%2004159,878.326,396.47 24,165.68 16.51%15.12%2005184,937.431,649.29 28,778.54 17.27%15.71%2006216,314.438,760.20 34,804.35 18.29%16.42%2007265,810.351,321.78 45,621.97 20.57%18.28%2008314,045.461,330.3554,223.7919.53%17.23%2009340,506.968,518.3059,521.5920.12%17.48%我国历年财政、税收收入及占GDP的比重第一节:税收负担及其影响因素 三、税收负担的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2、政府的职能范围3、宏观经济政策 4、个人收入分配制度5、财政收入结构6、税负统计口径第二节:税收负担的转嫁 一、税负转嫁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将所纳税款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转移给他人承担的行为。
一)前转 税收负担顺着经济运动方向转嫁二)逆转 税收负担按照与经济运动相反的方向转嫁三)复转(四)税负资本化第二节:税收负担的转嫁 二、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一)税种形式 n流转税n所得税n财产税(二)定价方式n市场定价n计划定价(三)弹性、征税范围、反应期限第二节:税收负担的转嫁 三、税负转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税负转嫁理论是税收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税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围绕这 一问题的研究,最早始于17世纪的英国,著名学者霍布斯就曾研究过消费税的转嫁问题,但对税收负担转嫁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并使之成为财政税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则是重农学派其后,更多的学者就这一问题展开更为详尽细致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可分为“绝对转 嫁论”和“相对转嫁论” 第二节:税收负担的转嫁 三、税负转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绝对转嫁论 1、纯产品说 2、纯所得说 3均等分布说 n悲观派n乐观派 纯产品税 n纯产品学说是重农主义理论的核心他们的全部体系都围绕着这一学说而展开;一切政策也以之为基础重农主义者认为财富是物质产品,财富的来源不是流通而是生产所以财富的生产意味着物质的创造和其量的增加。
在各经济部门中,他们认为只有农业是生产的,因为只有农业既生产物质产品又能在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中,表现为物质财富的量的增加工业不创造物质而只变更或组合已存在的物质财富的形态,商业也不创造任何物质财富,而只变更其市场的时、地,二者都是不生产的农业中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的差额构成了“纯产品”纯产品说n在“纯产品”的基础上,重农学派提出了废除其他赋税只征收一种单一地租税的主张他们认为 “纯产品”是赋税唯一可能的来源纯产品”归结为地租,于是地租就是唯一能负税的收入在复合税制下,赋税的负担即使不直接加在地租上,也会通过转嫁间接地归于地主因此不如直截了当地取消一切杂税,改而征收单一地租税由于简化租制会减少征收费用,这种改革实际上减轻了地主的负担换言之,所有不是对土地收益征收的税,其税收负担最终都会转嫁到地租上,由土地所有者承担,而地租税则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不会转嫁的纯所得说 n税负转嫁的纯所得说是由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倡导的在他们看来,一切租税皆来源于纯所得纯所得包括地租、利润和工资除地租税不转嫁之外,利润税、工资税等所有税收都转嫁,而且最终都要由地主或消费者来承担纯所得说 n亚当斯密是绝对转嫁论的先驱者。
他曾就不同税种阐述了税收转嫁与归宿问题l)地租税地租税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地租税,不能转嫁,由地主负担;二是土地生产物税,这种税起先由农民垫支,由农民再转嫁给地主,故地主是真正的纳税者2)利润税斯密把全部利润分为利润和利息对全部利润课税的转嫁与归宿分为两部分:一是由资本使用者以提高利润率的方式转嫁赋税,若被用作农业资本,则通过扣除地租,转嫁到地主身上;若被用作商业资本或制造业资本,则通过把赋税的份额加入,以抬高货物价格,把赋税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二是对利息部分课税,因不能提高利息率,而不得不落在利息头上,最终由资本使用者负担纯所得说 n(3)劳动工资税对劳动工资课税,将使劳动者要求提高工资,因而工资税转嫁到利润,再由利润转嫁给一般消费者,再转嫁到地租,这时因为地主无法再转嫁给其他人,结果就由地主来负担工资税斯密的劳动工资税转嫁论是以工资等于最低生活费用为前提的4)消费品税斯密把消费品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他认为,对必需品课税必然会使商品的价格乃至劳动工资按课税的程度而上涨,最终由消费者或地主负担对奢侈品课税,其税负最终由奢侈品的消费者承担均等分布说 n均等分布说始于18世纪的欧洲国家,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沃里、英国的曼斯菲尔德等。
持这种学说的人虽然都认为税收负担皆可转嫁,但有乐观者也有悲观者,故分为乐观派的观点和悲观派的观点n乐观派的学者认为,税收负担的转嫁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从纳税人转移至其商品的买主和卖主以及消费者,然后从此逐渐扩张于其他一切业务,最后扩张至一切方面,所有人都负一定的税,而每个人都有负税的感觉n 可是,悲观派则认为,无论何种税收,都要转嫁,而且最终都要由消费者来承担消费者阶级大多属于穷人阶级,而穷人负担税收是不公平的第二节:税收负担的转嫁 三、税负转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二)相对转嫁论 税负转嫁的相对说是对税收转嫁问题不作绝对的结论,认为税收负担是否转嫁以及转嫁的程度如何,要根据税种、课税商品的性质、供求关系以及其他经济条件的不同而异有时可以转嫁,或完全转嫁,有时不能转嫁,或只能部分转嫁相对转嫁说最先由德国经济学家劳提出,后由美国经济学家塞里格曼系统化,现代观点则基本上属于相对说 第二节:税收负担的转嫁 美国经济学家塞里格曼对税负转嫁与归宿提出了如下一般法则:(l)从课税对象是由垄断支配还是受竞争支配来看,在竞争支配之下,税负不易转嫁;(2)从赋税是普遍的还是特别的来看,越是普遍的,生产者(疑有误?)负担租税的可能性越大; (3)从资本是否可以完全流动来看,资本流动越难,税负转嫁越少且越缓;(4)从课税物品的供求弹性来看,供给弹性越大,前转的可能性越大,需求弹性越大,后转的可能性越大;第二节:税收负担的转嫁 (5)从租税的轻重来看,税负越轻,越不转嫁;(6)从税率是累进的还是比例的来看,累进性越高,转嫁程度越高;(7)从课税商品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来看,若为最终产品,最终由消费者负担,若为中间产品,则要发生多次转嫁;等等。
因此,他认为,直接税中也有转嫁,间接税中也有不转嫁,故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区别毫无价值可言第三节:税收负担转嫁与归宿的分析 一、税负归宿 税负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最后归着点n由于税负存在转嫁的可能,税收负担就有一个运动的过程,政府向纳税人征税时税负运动的起点,纳税人将所纳税款转嫁给他人承担,是税负运动的过程,负税人最终承担税负,是税负运动的终点,这个终点,便是税负归宿n法定归宿,是税收立法者在税收法律规范中明确规定的税负归着点,通常我们把纳税人承担法定的纳税义务视为税负的法定归宿n经济归宿,通常把税负的最终承担者称为税负的经济归宿第三节:税收负担转嫁与归宿的分析 二、完全竞争市场税负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D P Q1 Q0 D S S P1Q P0P2第三节:税收负担转嫁与归宿的分析 二、完全竞争市场税负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分析结论:1、税负归宿与纳税人选择无关2、税负归宿取决于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生产者负担/消费者负担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第三节:税收负担转嫁与归宿的分析 三、垄断市场税负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MCQPP0P1P2Q1Q0DMRMCMRD可见:分析结论与完全竞争市场相同第三节:税收负担转嫁与归宿的分析 四、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市场税负归宿的分析由于对这两种市场的定价方法还没有普遍接受的模式,这两种市场的税负归宿分析也没有普遍接受的模型。
n单独提价n联合提价n成本加价法第三节:税收负担转嫁与归宿的分析 五、从弹性看税负转嫁与归宿1、供需双方承担的税负取决于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2、税负的转嫁与归宿与征税范围有关3、税负转嫁与归宿与征税后供需双方的反应调整期有关 第三节:税收负担转嫁与归宿的分析 六、税负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一)等价税收关系(二)一般均衡分析1、商品税(tf)(1)局部均衡分析(2)一般均衡分析n商品方面:n要素方面:第三节:税收负担转嫁与归宿的分析 六、税负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二)一般均衡分析2、一般要素税(tl)(1)局部均衡分析(2)一般均衡分析n要素方面:n商品方面:第三节:税收负担转嫁与归宿的分析 六、税负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二)一般均衡分析3、局部要素税(tkf)(1)局部均衡分析(2)一般均衡分析n要素方面:n商品方面:等价税收关系 tkf+tkmtlf+tlmtkf+tlftkm+tlmtf+tmtk+tltktltftmtt等价第三节:税收负担转嫁与归宿的分析 七、税负归宿分析的其他方法n差别税负归宿分析法:在总税收和总支出不变的条件下,分析以一种税收提到另一种税收对税负归宿的影响n平衡预算税负归宿分析法:分析在税收与政府支出等额变动情况下,税负归宿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