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解读莱蒙托夫的抒情诗《帆》.doc
10页重新解读莱蒙托夫的抒情诗《帆》重新解读莱蒙托夫的抒情诗《帆》0陈新宇[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杭州310058]l摘要:今天,要想正确解读《帆》,既要从诗歌的审美要素来赏析,又要结合诗人的不幸身世,家庭和学校教育,个人I书简等方面来还原诗人创作该诗歌的文化语境.本文通过对《帆》在中俄文学批评界的接受情况的梳理,结合诗人当1年的个人书简和创作手稿,找到解读《帆》的新突破口,新视角.这种重新解读不仅可以对赏析抒情诗《帆》起到导读的I作用,而且也为透视口解读菜蒙托夫其他作品找到了钥匙.I关键词:菜蒙托夫抒情诗《帆》审美赏析个人书简重新解读一,对莱蒙托夫的《帆》已有的解读俄罗斯19世纪着名诗人莱蒙托夫,以他的抒情诗《帆》和社会心理小说《当代英雄》着称于世.《帆》是诗人抒情诗中最脍炙人口同时又是最复杂的一首诗.这首诗在几代读者那里获得了珍贵的口碑,诗人死后发表在1841年《祖国纪事》第十期.抒情诗《帆》和《我独自一人来到大路上》构成了莱蒙托夫诗歌创作的环形结构——从孤独走向孤独.对诗歌《帆》一直以来存在一个很单纯的理解,那就是这是一首具有十二月党人情怀,渴望自由,渴望风暴的诗人的真实写照.在维基自由百科中,我们发现是这样诠释《帆》的:"莱蒙托夫在进入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前夕写了《帆》.这个不安的帆,在安详的时刻祈求风暴的帆,就是诗人自童年时起就躁动不安的心灵的写照."①莱蒙托夫研究专家鲍里斯?艾亨鲍姆关于抒情诗《帆》说过这样一段非常重要的话:"小学大纲的编写者们将《帆》这首诗列入儿童诗歌,并写进五六年级的大纲里.而事实上这绝不是一首普普通通的,能够简单诠释的诗歌:记住它并不难,弄明白它可并非易事.令人惊讶的是,至今看来好像没有一个研究者,能指出理解这首诗的难度所在,除了伊?维诺格拉多夫和瓦?卜德林之外."⑦维诺格拉多夫和卜德林注意到了《帆》的自传性质,他们把诗中表达的情绪和诗人生活中转折性时刻——诗人转学到彼得堡和打算报考近卫军军官学校联系在一起.他们指出,帆是一个有两层含义的形象:一个是飘在海上实实在在的帆,一个是有着特殊命运和性格的象征形象.研究者还指出,描绘诗中的景物很容易,要想准确传达诗人的情绪并非易事.尤其是小学生很难理解这首诗的潜台词.因此在俄罗斯五六年级学生那里,这首诗常常被歪曲了.很多学生牵强附会地把诗中"帆"理解为是革命者的象征.艾亨鲍姆非常认同卜德林等的观点,认为,"帆"通常被渲染成拥有无限渴望和不安情绪的形象."帆"是一个与俗世相抗衡的高傲灵魂魂躁动不安,永恒探索的象征.在俄罗斯,对《帆》的解读通常是从它的音韵,意象,修辞等审美范畴来描绘它的画面,传达作者的情绪的.在国内,是如何接受莱蒙托夫的抒情诗《帆》的呢?令九泉之下之下的诗人感到欣慰的是,在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莱蒙托夫研究就没中断过.单就他的抒情诗《帆》的赏析研究从1979年一直延续至今,屡有品赏新作问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和2ooo~后,莱蒙托夫抒情诗《帆》的研究解读出现了非常繁荣的气象,覆盖了从《中学语文》到《外国文学研究》等国内近十种期刊杂志.诗人这首仅有十二旬诗行的《帆》,因余振等翻译大师的绝佳翻译而赢得更多中国读者的青睐.该诗整齐的结构,对照修辞手法的使用,孤独的主题,诗歌的音乐和绘画效果,造景生情的意象,都被中国读者赏析这首诗时提到.中国读者从诗歌的审美角度为莱氏这首诗所做的鉴赏都很精辟,对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情基本认可为作者孤独徘徊,渴望自由,寻求叛逆变革的心境.国内的俄罗斯学研究者如李兆林,徐玉琴编着的《简明俄国文学史》和任光宣,张建华,余一中合着的《俄罗斯文学史》中,对莱蒙托夫这首诗都从审美的角度,指出了该诗具有的音乐性和视觉感受.前者还认为,"这个祈求斗争风暴的浪漫主义形象孤帆,是l9世纪30年代俄国先进人士叛逆情绪的反映,它鼓舞人们去和黑暗的现实做不妥协的斗争."嘻而在国内对莱蒙托夫研究较多的算顾蕴璞先生了.他先后在《诗国寻美——俄罗斯诗歌艺术研究》和《莱蒙托夫诗歌研究》中,也从审美角度对该诗的主旋律和意象进行了分析,指出"《帆》中的风暴和宁静这对意象有三重意蕴:自然的风暴和宁静,社会的风暴和宁静,心灵的风暴和宁静"④.同时,顾先生还结合诗人创作的文化语境指出,诗人参与莫斯科大学驱赶反动教授事件被勒令退学,不得已从莫斯科到彼得堡求学,加之父亲辞世不久,家庭悲剧的阴影挥之不去,这一切使正当成年的诗人站在波罗的海之滨,不禁感慨如茫茫雾霭的人生,于是赋诗《帆》一首.这首诗传达的是诗人"在歌舞升平的现实中笑迎狂风骤雨的反常心态"/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诗文品鉴93我们要承认,顾蕴璞先生提到的诗人创作的文化语境,基本符合诗人的创作历史,但不尽然.根据最新的研究动态来看,对《帆》的创作背景还有探究的潜力,对该诗的研究还有深入的空间.二,诗人的个性之谜和《帆》的诞生很多人在赏析《帆》这首诗时,都会谈到它的孤独主题,也就都会不可避免地谈到诗人的不幸身世.诗人莱蒙托夫幼年丧母,他的少年时光是在外祖母伊莉莎白与父亲的家庭龃龉和隔阂中度过的.伊莉莎白把失去丈夫和女儿的痛苦转为对外孙畸形的爱.她打算独自教育小莱蒙托夫,无论如何不肯和外孙分开.小莱蒙托夫成了外祖母和父亲争夺的对象.常年的家庭纷争给敏感的小莱蒙托夫内心深处留下了阴影,以致形成了他孤僻的性格.因此在他的很多抒情诗里都回荡着孤独,苦闷,渴望自由的旋律.但是要想全面理解《帆》的意境和文化内涵,仅仅了解他身世中的这一面还远远不够.诗人涅克拉索夫曾指出,"要想真正了解《帆》的内涵,有必要回忆一下这首诗产生的历史,即为什么莱蒙托夫来到彼得堡,他在哪里初次看到大海,以及他执着一生的对瓦莲卡?拉普辛娜的爱情……"⑥在诗人很小的时候,外祖母就为他聘请了来自英,法,德三国的家庭教师,所以诗人很早就学会了英语,法语和德语,能够阅读海涅,拜伦,伏尔泰,司各特及莎士比亚的原着.天才的诗人在少年时甚至不满当时莎士比亚作品的法文翻译.他日后能用法语写信作诗也再一次证明了他的法语水平.由于诗人早年丧母,性格孤僻,外祖母伊丽莎白就让家里年轻,漂亮的女仆陪小莱蒙托夫玩,给他消愁解闷.少年诗人的生活圈子很像中国《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一次,偶然间诗人结识了外祖母的亲戚拉普欣家的三姐妹,他痴情地爱上了妹妹瓦利亚,并在她l6岁生日那天表白了自己的爱情.他给瓦利亚写了很多诗歌表达自己初恋的激情.他称其为"指路的月光","他心中的麦当娜",瓦利亚也非常爱莱蒙托夫.诗人在《当代英雄》《里果夫斯基公爵夫人》《两兄弟》中部分地再现了自己这段恋爱史,在所有这些作品里瓦利亚?拉普欣娜都是以维拉的名字出现的,所以诗人对瓦利亚的爱情是解读他很多作品的钥匙.首先是对解读抒情诗《帆》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发生与教授的冲突,他的创作和命运也许完全是另外的样子.莱蒙托夫履历中的这个插曲被很多研究者提及,大致的提法都是"诗人由于参与驱赶反动教授的学生运动被莫斯科大学开除".其实事实的真相是这样的:在一次考查课上,对两位教授提出的问题,他没有按照他们上课的讲义内容进行回答.而当教授们对他的答案感到莫名其妙,要求其按照讲义回答问题时,他说:"我讲的这些,的确您没讲过,而且您也不可能讲,因为这是/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NEW~诗文品鉴94最新的内容,是我利用自家图书馆做出的答案,您肯定没听说过."()f也的回答显然令两位教授大伤自尊,于是莱蒙托夫被建议离开学校.此时,正为外孙的恋爱而恐慌,同时筹划把诗人带到远离瓦利亚的地方的外祖母伊莉莎白抓住了这个机会.于是在外祖母的强烈要求下,他给学校写了请求开除他的申请书,并请学校为他出具转学到彼得堡大学的介绍信.于是莱蒙托夫和外祖母匆匆准备好行囊,离开莫斯科去了彼得堡,甚至临行前都没有和瓦利亚道别.在第一批从彼得堡发往莫斯科的书信中,也许是想为自己辩解,莱蒙托夫以诗歌的形式解释了他在外祖母强行要求下的不辞而别,"因恣意强权逼人咄咄,我被迫离开激情的王国"⑧.由于与心爱的姑娘的离别使其在他乡更生离愁别绪,所以他不但对这个初到的欧洲都城没有一丝好感,甚至还怀有敌意.没有瓦利亚在身边,诗人觉得彼得堡的生活死气沉沉,空空落落,就像芬兰湾那平坦的岸边一样乏味.诗人在彼得堡看到了大海,并借大海上孤帆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在异乡的感触.这就是着名的抒情诗《帆》.要指出的是,这首诗当时是诗人在彼得堡学习时用法语写的,附在写给瓦利亚的姐姐玛丽亚?拉普辛娜(她是诗人值得信赖的挚友,诗人喜欢与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信里的.三,重新解读莱氏的抒情诗《帆》时间证明,仅仅从诗歌的审美角度来诠释该诗还远远不够.如果将其置于那封完整的书信中去理解,会有新的收获.彼得堡诗人达维特?弗拉克斯对莱蒙托夫写给玛丽亚的信更为精确的翻译帮助我们揭开了莱蒙托夫抒情诗《帆》的创作之谜,对重新解读莱蒙托夫的《帆》提供了指南.诗人在给玛丽亚的信中曾这样写道:"……莫斯科是我的故乡,并且永远是我的故乡——我在那里出生,在那里有很多烦恼,同时也有那么多的幸福啊!如果这三样东西都与我无关,是最好不过了,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就是在这封信中莱蒙托夫附上了抒情诗《帆》.只不过诗人在当时是用法语写的《帆》,这里我们附上他后来用俄语誊抄过的《帆》的翻译稿: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弓着身在嘎吱作响……/唉!它不是在寻找幸福,/也不是在从幸福中逃亡!底下是比蓝天清澈的碧流,/头上泼洒着金灿灿的阳光……/不安分的帆儿却需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蕴藏!⑩在诗中,莱蒙托夫向我们展示的不是一幅仅由"帆"的意象构成,而是由三种不同的大海的形象构成的画面.起初是"雾霭笼罩的蔚蓝的大海",好像向我们传达出平静的大海的信息;在第二节"翻滚的波浪""呼啸的海风""压弯的桅杆"把我们带到了风暴天气里;在第三节"清澈的碧流","金色的阳光"与第二节的风暴天气形成明显的反差,其实这里每一幅画面对应了诗人不同的情绪.关于该诗的绘画和音乐性的审美分析几乎都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对每幅画面后面隐藏的情感的揣度.有人说,诗歌的第一节突出了诗人孤独的心情,联想到诗人特别的身世;有人说,诗人不满当时的社会,所以"帆"代表了先进分子孤独无助的形象.对诗歌第二节的阐释很多人几乎达成共识,即预示着暴风雨的到来,诗人渴望变革的到来.有人说,这一节最后两句中的两个"幸福"含义不同,前者指尘世的幸福,后者是指独自远行,寻求变革的力量.但对于第三节诗中诗人"渴望风暴,渴望自由"的情与"清澈的碧流"和"金色的阳光"的景是如何交融的阐释却很难令人信服.如果我们把《帆》放到诗人那封书信中,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这三种大海的形象不正是对应诗人在给玛丽亚的信中写到的三种生存状态,或者说诗人形象不同时期的三个侧面吗?——他出生在莫斯科(他喜欢这个城市),而此刻他却孤独一人站在彼得堡的海滨,遥想故乡;他曾有很多烦恼(家庭的,求学的烦恼)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他也有很多值得回忆的美好的日子,与女伴的玩耍尤其是与瓦利亚的相恋.这就是那隐藏在海景后面的诗人最真实,最直接的情绪表达.可是为什么有很多人一提到这首诗,就会和诗人追随十二月党人的理想,渴望斗争,渴望自由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