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一”字意义演变及文化内涵.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465689962
  • 上传时间:2023-09-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57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字意义演变及文化内涵数词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词的产生本来没有任何神秘色彩,它源于狩猎时代,本身只是一种计数符号然而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汉民族一直都有一种对语言灵物的崇拜,同样引起了对数词的崇拜,这便使数词在本身的记数意义上又附着了神秘的文化内涵汉民族自古尊崇数词‘一’ ,认为‘一’是万数之始,万物之祖, 万事之源 ” [1] 这种崇拜 “一” 的民族文化心态,反映在汉语词汇中,便形成了众多含有“一”的词语,在我们常用的词典中,也有很多以“一”开头的词语例如, 《现代汉语词典》 “一”打头的词有260 多个, 《汉语大词典》以“一”打头的词有1700 多个, 《国语活用辞典》以“一”打头的词有 340 多个, 《中国成语大词典》以“一”打头的成语有 420 多个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一”字在中国文字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其语法功能也应是比较复杂的一 . “一”字本义及其演变《说文解字》 (以下简称《说文》 ) :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 造分天地, 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 [2] “一”被许慎解释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世间万物都是从“一”分化开始的。

      万事万物、芸芸众生、形形色色都由一而来,最后都归于一 “一”字在“六书”中为指事字,写法为一横,许慎在《说文》中把它列为第一个部首, “始一终亥” ,可以看出“一”的地位是无法超越的,它永远都是万物的始源在先民们看来, “一”是万物的生命之源,是至高无上的,正因为有了“一” ,才能派生出整个世界 《老子》第四十二章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庄子 ?齐物论》 :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淮南子?诠言》: “一也者, 万物之本也, 无敌之道也 ”《列子 ?天端》 : “一者,形变之始也 ”从这可以看出早期诸子百家都把“一”看作了世界的起源 “一”在人们的眼里不仅仅只是一个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更是万物产生的根源,世界的起点和变化的根本从许慎及其各家对“一”的解释和认识可以得出结论,他们认为“一”字的意义即最初、本源、起始等但这并非“一”的本义,这个意义掺杂了各家的思想观念,是“一”的引申义 《玉篇 ?一部》曰: “一者,数之始也 ” 《汉语大词典》关于“一”的第一个释义: “数词大写作‘壹’ ,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小数量 ” [3] 这里都指出“一”的本义就是最小的数字。

      脱去古老思想文化的外衣, “一”显然只是代表一个数字,从结绳记事到图画记事,再到字体演变成小篆, “一”都是一个记数符号而除了数词“一”这个本义外,其它意义则是随着语言、思想、文化等诸多变化引申而来受语言、文化的影响, “一”在使用中也由最初的数词发展为其它词性,有了更多的语法功能和相应的语法特征下面各举一例: ( 1)名词:表示事物的名称或某种特定的概念 《韩非子 ?扬权》 “道无双,故曰一”中的“一”即指所谓的“道” ( 2)形容词:《荀子?劝学》: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这里的“一”当“专一” 讲 ( 3) 动词: 《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一之?’对曰: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 ”这里的“一”活用作动词,当“统一”讲 4)副词: 《诗?北风?北门》 :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 ”这里的“一”用作范围副词,当“都,一概”讲,表总括另“一”作副词用时在《汉语大词典》中共有6种释义:①都,一概;②很,甚;③一直,始终;④乃,竟然;⑤一旦,一经;⑥犹一一 (5)连词:相当于“或”《庄子 ?应帝王》 : “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 ”成玄英疏:“或牛或马,随人呼召。

      ” ( 6)助词:用以加强语气 《管子 ?霸形》 : “今楚王之善寡人一甚矣! ”从上述“一”的发展、演变情况来看, “一”在表示数字一这一本义的同时,又被时代、文化等因素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其语法功能也是复杂而又灵活的二 . “一”部字的概说《说文》中共有十四卷五百四十部, “一”是《说文》中的第一个部首 “一”部共有四个字: “元、天、丕、吏” ,这四个字分属“一”部,它们有共同的构成成分“一” 按照许慎的编排,这四个字之间或这四个字与“一”字之间在字义及文化内涵上应有某些必然联系元,始也从一,从兀 ” [4] 甲骨文“元”的字形,像人形, 上面一横指头的部位, 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 “‘元’的本义是人头, 字形为了表示人头连带画出人身 ” [5] 例《左传 ?襄公九年》 : “元,体之长也 ”头在人体的顶部,是人最显眼的部位,因此, “元”引申为开始、第一的意思例《公羊传 ?隐公元年》 : “元年者何,吾之始年也 ”头也是人身体最关键的部位,对人的躯体起着支配作用 “元”又引申为居首的、为首的、君主等意,例《虞书 ?益稷》 : “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 [6] “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然则天亦可为凡颠之称臣于君、子于父、妻于夫、民于食皆曰天是也 ” [7] 从段玉裁的注释中也可以看出,天是至高无上的,是最大的,最重要的在先民的心目中,天是人头顶上的东西,是最高的地方,天是神圣的,古人常以天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对天特别的崇拜并敬畏 例《史记?项羽本记》:“此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 ” 受“天”在先民心中的地位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天” 又引申为 “首要的、第一的、最高的、君主等意例《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 :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丕,大也,从一,不声 ” [8] “丕”是“不”的同源分化字 “丕”字产生的动因是由于“不”从树根本义引申出 “大” 义 ,而从卜辞开始,“不”就有了否定义的假借义用,所以为了避免混淆,有必要通过形体分化造出新字来分别承担词义,后造“丕”字来承担了“大”这一意义例《汉书匡衡传》 : “未丕扬先帝之盛功 ”后来, “丕”又引申为动词“尊奉” ,含有敬畏之义,例唐顺之《答江五坡提学》 : “伏惟兄之莅闽且三年矣,八闽之士固已丕然向下风矣 ”“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 ” [9] 按许慎的解释, “吏”是一个名词,指的是官员。

      从字义上也可以看出,“治人者” 也有 “大” 的意思, 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 例《管子 ?朋法》: “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说文》全书首先立“一”为部首,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一” 部下的各字都与 “一” 字有关, 其意义也由 “一”的意义发展、引申而成这四个字中的“一”不仅仅是一个构成成分,更具有“始” 、 “大”等象征意义,可见许慎编写《说文》一书的缜密三 . “一”与传统文化思维美国人类学家怀特说: “人类的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得以产 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 朽 没有符号, 就没有文化, 人就仅仅是动物而不是人类 ”[10]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明的开端始于文字, 文字的开端始于数字, 而数字的开端始于一 ” [11]“一”除了用作数字记数外,还蕴含着一定的中国文化及传统思维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一”代表物质世界的整体,是无所不包、威力无比的东西 “一”最初为混沌的宇宙,其后的“二”为“天”和“地” , “三”指“天、地、人” 老子将一与道与世界万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指出“一”为万物形成之源,即“一”是世界万物的起源,是独一无二的“道” 。

      一”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一种特殊的内涵,在人们心中也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对“一”的崇拜使得中国人在很多事情上都不知不觉地总是向“一”靠拢 “一”不仅是万物之始, 也是最圆满的结果, 因此, 中国人常常有一种 “求一”的思维模式,比如中国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 “一”还体现了古代哲人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一方面它既是最小的数字,而它又常常被赋予数字之首的含义,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样又成为最大的数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儒家强调天与人的合一,追求人与世界万物的和谐;道家强调人与道的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任何一种文化现象,自必与特定的文化心理、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有其内在的联系汉字构形所体现的人、物(或‘物我’ )融通合一的特征,即与传统文化中最深刻、最富传承性的思想之一: 天人合一观, 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12]通过上述对“一”及“一部字”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一”在作为一个单纯的数字的同时,又被时代赋予了它特定的文化内涵, “一”被认为万物之始,从此不断引申出许多新义,词性也随之改变一部字的字义与“一”的引申义紧密相关,这些引申“行为”本身,也可以体现“一”在古人心中的重要位置,它不只是一种书写符号,也浓缩了先人认识世界的文化观念,体现着先人创字的最初的朴素思维。

      注释:[1] 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2.[2][4][6][8][9] 许慎 .说文解字 .北京 :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7.[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5]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119.[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1.[10] A.怀特.文化科学.浙江:浙江人民生版社,1988.31-32.[11] 曹成龙 .汉语数词“一”的历史流变及文化解读.继续教育研究, 2007.2.165.[12] 王作新 .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武汉:武汉出版社, 1999.6, 119.参考文献:( 1)吕叔湘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3) 3) 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 湖北 :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 4)周何.国语活用词典[M]. 台北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7.( 5)王涛.中国成语大词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6)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 8)王作新.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M]. 湖北 :武汉出版社, 1999.( 9)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1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1) A.怀特.文化科学[M].浙江:浙江人民生版社,1988.( 12)吴慧颖.中国数文化[M]. 湖南 :岳麓书社, 2001.13) 张德鑫.数里乾坤[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陈运香.“一”意深远[J].社会科学家,2005, (3).( 15)王秀玲.古代数词“一、三、九”的文化意蕴[J].文教资料, 2006,(2).( 16 )曹成龙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