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原型分析.docx
8页《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原型分析 林峰(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Reference:20世纪美国“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在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在文本结构、象征等方面对应了《圣经》中的原型在时间安排上对应了弗莱的原型季节模式,本文拟从原型批评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Keys: 了不起的盖茨比;原型;结构;象征I106.4 :A:1673-2111(2012)11-0190-02 菲茨杰拉德被誉为20世纪美国“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一些批评家把他与同时代的海明威、福克纳并称为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以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及精湛的写作技巧对20世纪20年代看似繁荣的美国社会进行深刻的描写菲茨杰拉德在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精心编制了扣人心弦的情节,并融合了现代的叙事技巧,对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使该部小说成为20世纪美国文学中一部极具思想深度与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 通过仔细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了不起的盖茨比》在文本结构、象征等方面对应了《圣经》中的原型在时间安排上对应了弗莱的原型季节模式,因此本文拟从原型批评理论的视角对其[来自wwW.lw5u.CoM]进行解读。
1原型批评 加拿大著名文艺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诺思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 在吸收了心理学、人类学的成果基础上,融汇了“新批评”、“精神分析批评”以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系统地论述了原型批评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构建起一个自足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在全世界文学批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所谓“原型批评”,也叫“神话批评”, 它要求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演变规律诺思罗普·弗莱在文学批评专著《批评的解剖》中提出:原型作为文学中可传播和交流的单位,是构成人类整体文学经验的一些最基本的因素,就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向”,体现了人类集体的文学现象原型批评理论认为,反复的生活经历会在人们心灵上留下心理残余,即所谓的“心理偶像”,它们被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世代传承,并在神话、宗教、梦境、个人想象和文学作品里得到描绘,形成各种原型《批评的解剖》的问世, 标志着“原型批评”的崛起 《圣经》中的情节在几乎所有西方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形成某些个人和群体生活的模式《圣经》作为西方文学的的源头,影响了西方许多的文学作品无数作家从《圣经》中征引典故、选取素材、改写情节、化用人物、推演母题、再现原型,创作出带有圣经意蕴的重要作品。
《圣经》中的许多比喻、母题和象征也演化成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原型模式和符号 2原型的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在文学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弗莱认为西方文学的叙事结构,从整体上看,都是对自然界循环运动的模仿自然界的循环周期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即晨、午、晚、夜或者是春、夏、秋、冬等与此相应,文学叙事的结构也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喜剧,即春天的叙事结构;浪漫传奇,即夏天的叙事结构;悲剧,即秋天的叙事结构;反讽和讽刺,即冬天的叙事结构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菲茨杰拉德便是把故事的开端安排在春天,叙述者尼克正是在1922年的冬天从中西部搬到东部夏天是充满浪漫色彩,饱含无限生机的季节 在所有文学形式中,传奇是最接近如愿以偿的梦幻的传奇的那种永葆童真的品格,表现为对往昔的非常强烈的留恋,对时空中某种充满想象的黄金时代的执著追求夏天见证了盖茨比与黛西、汤姆和莫特尔、尼克与约旦之间的浪漫菲茨杰拉德精心地把盖茨比的派对都安排在了夏天,并借助在夏天中最热的一天安排的派对把故事推向最高潮随着莫特尔在车祸中丧生,佐治亚的自杀以及盖茨比的死亡浇灭了夏日的热情,故事的叙述时间进入了秋季与弗莱的叙事结构一致,秋天象征着悲剧。
正是在秋天尼克厌烦了东卵的生活, 回到了西卵所以我们可以预见盖茨比与黛西之间的故事注定是以悲剧结局菲茨杰拉德这样的安排刚好与弗莱德原型叙事中季节模式相吻合 3原型的象征 原型是一种可以交流的象征,是一种可以交流的单位,是构成人类整体文学经验的一些最基本的因素,它们是文学中时反复出现的它们具有普遍性的原型象征,如城镇、花园、追求、婚姻等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笔者试从背景象征方面加以解读 3.1 灰烬谷 在小说中,灰烬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点,小说至始至终都没有脱离对它的描写这是“一个离奇古怪的农场,在这里,灰烬像麦子一样地生长,长成小山小丘和奇形怪状的园子;在这里,灰烬堆成房屋、烟囱和炊烟的形式,最后,经过超绝的努力,堆成一个灰蒙蒙的人,隐隐约约地在走动,而且已经在尘土飞扬的空气中化为灰烬了”①这段描述使人联想到艾略特笔下的“荒原”与艾略特所描写的荒原一样,灰烬谷也是一个丑恶的、被荒草所占据了的精神世界的象征《荒原》表现的是一战后西方世界精神文明的危机,背叛、信仰丧失、精神空虚等充斥着那个时代菲茨杰拉德的“荒原”则是爵士乐时代人们在传统道德取向崩溃后产生的必然结果,是美国物欲世界的象征,代表着贫瘠、干涸与脆弱。
与之对应的则是盖茨比想象中的“新世界的一片清新碧绿的地方,那是‘极乐的未来’”②灰烬谷处在铁路、公路和一条肮脏小河的交界处,谁也不敢超越谁,就像盖茨比永远不能步入上流社会在一个盛行拜金主义的社会里,追求平等、自由的“美国梦”是难以实现的 3.2 埃克尔堡医生的眼睛 灰烬谷上空那幅巨大的广告牌上“若有所思、阴郁地俯视着这片阴沉沉灰堆”③的埃克尔堡医生的眼睛,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的背景象征这双巨大的蓝色的眼睛“由于年深月久,日晒雨淋,油漆削落”④,已变得模糊,像是在流泪它第一次是出现在汤姆拉着尼克去见自己的情妇的时候;第二次的出现,则是通过它目睹了茉莱之死它看到了一切,却只能默然、阴冷地注视这一切在灰烬谷,这双忧郁的蓝色大眼睛被人们比作是上帝的眼睛乔治·威尔逊对麦克里斯谈到他妻子的欺骗时说,“她也许可以骗我,但她决骗不了上帝”⑤麦克里斯吃惊地注意到,说这话时,威尔逊在看着那幅广告牌上埃克尔堡医生的眼睛上帝知道一切:他知道盖茨比的梦想注定不能实现,他知道威尔逊一家的悲剧结尾,所以他的他的眼睛才那么的悲伤、忧郁上帝也在怜悯地注视着灰烬谷,因为这里的人们缺乏信仰,无止境地追求者物质享受,他们道德沦丧,生活毫无目的,精神空虚。
上帝悲伤地看着这一切,呼唤着信仰的复苏菲茨杰拉德精心设计了灰烬谷上空巨幅广告牌上的这双埃克尔堡医生的大眼睛来注视人类的一切行为,通过他忧伤的眼神表达作者对爵士乐时代人们生活和观念的批评 3.3 绿灯 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象征着生机和希望,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灯的意向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很常见的,灯是光明、温暖的源泉把绿色和灯结合在一起,“绿灯”则象征了梦想和希望绿灯”这个意向在作品的关键处出现了三次绿灯”第一次出现是盖茨比在小说中的第一次露面时,他正“朝着幽暗的海水把两只胳膊伸了出去”,样子很古怪海那边,“什么也看不出来, 除了一盏绿灯,又小又远,也许是在一座码头的尽头”⑥此后,盖茨比凝视那盏码头上的绿灯的景象在小说中又出现了几次盖茨比把黛西家码头上的那盏绿灯与黛西联系在一起,盖茨比坚信只要他赚到足够的金钱,他便能娶到黛西,那么他就兼有了美色和财富此时绿灯象征着盖茨比对美好未来的期望绿灯”第二次出现是在盖茨比与黛西相隔五年后在尼克家相会后,盖茨比邀请黛西到他的豪宅参观,黛西对盖茨比所拥有的财富叹为观止,激动地哭了盖茨比以为他的梦想即将实现,他对黛西提起了她家码头上的那盏绿色:“要不是有雾, 我们可以看见海湾对面你家的房子,你家码头的尽头总有一盏通宵不灭的绿灯。
⑦此时,黛西就在身边,盖茨比认为他的梦想已经实现绿灯”第三次出现是在小说结尾处,盖茨比死后,尼克回忆起盖茨比和那盏绿灯,“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⑧盖茨比一生执着地追求拥有黛西这个梦想,并为之艰苦奋斗,却不知只是个注定要破灭的梦 3.4 水和花园 水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圣经原型,象征着洗礼和重生,伊甸园则是一块水域之地,是人类四大河流的发源地在小说中,东卵和西卵都是被水域包围着与水相关的,例如喷泉、降雨、游泳池等也反复出现盖茨比的世界从始至终亦是与水联系在一起的青年盖茨比在苏比利尔湖见到Dan Cody后开始发迹降雨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盖茨比遇见黛西的时候,第二次则是盖茨比的葬礼游泳池在小说中也出现了几次,盖茨比拥有一个“带大理石游泳池”的花园,他反复说,他整个夏天都没用到游泳池,但盖茨比最终死在游泳池中,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上了它 4结语 菲茨杰拉德将《圣经》中的原型巧妙移植到小说中,揭示了伊甸园式的人生理想与物欲横流的美国社会间的复杂深刻的矛盾斗争, 起到了深化主题,丰富小说隐含意义的效果,并对“爵士乐时代”的美国社会进行批评 注释: ①[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②[美]菲茨杰拉德:《[来自www.Lw5U.coM]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页 ③[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④[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⑤[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⑥[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⑦[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页 ⑧[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页 Reference: [1]高奋 秦泽.《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象征手法》.《杭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2]余苏凌.《略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国外文学》,1999年第1期 [3][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