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Chaptr 3课件.ppt
71页原著选读原著选读原著选读原著选读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藏气法时藏气法时藏气法时藏气法时 一、原文导读一、原文导读一、原文导读一、原文导读 二、经文辑录二、经文辑录二、经文辑录二、经文辑录 三、单元小结三、单元小结三、单元小结三、单元小结 四、思考题四、思考题四、思考题四、思考题12一、原文导读一、原文导读 301 素问·灵兰秘典论(节选) 302 素问·六节藏象论(节选) 303 素问·五藏生成(节选) 304 素问·五藏别论(节选) 305 素问·经脉别论(节选) 306 — 307 素问·太阴阳明论 308 灵枢·脉度(节选) 309 灵枢·邪客(节选)3[ [原文原文] ] 301301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译文:301 黄帝问道: 我想知道人体十 二脏之间的关系, 高低贵贱是怎样 的?相使相使:互相使用的意思指十二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关系4歧伯对曰:悉乎哉问也。
请遂言之译文:岐伯回答说:你问的真详细呀!请让我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译文:心,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产生出出:生,生产遂遂:同“邃”,深,精深三维心脏模型三维心脏模型官官:官职,官位比喻主管一定职能活动的脏腑器官心脏结构图心脏结构图5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译文:肺,是相傅之官,治理调节全身和各个脏腑的活动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译文:肝,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产生相傅相傅:相,宰相,相国;傅,太傅,少傅这些都是辅助君主治理国家的官职肝脏结构图肝脏结构图将军将军: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肺脏结构图肺脏结构图6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译文:胆,是中正之官,决断由此产生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译文:膻中,是臣使之官,喜乐由 此产生中正之官中正之官:陈胜为楚王时设置的官名,负责考察人才,作为选任官员的依据胸腺位置图胸腺位置图臣使臣使:传布君王旨意的内臣,即太监胆囊结构图胆囊结构图7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译文:脾和胃,是仓廪之官,接受食物产生 五味胃的结构图胃的结构图脾脏结构图脾脏结构图脾胃之相互位置图脾胃之相互位置图8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译文:小肠,是受盛之官,将饮 食物分清别浊,变化成精 微物质加以吸收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译文: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除体外大肠结构图大肠结构图小肠壁结构图小肠壁结构图9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译文:肾,是作强之官,产生各种才能技艺肾脏结构图肾脏结构图伎巧伎巧:伎通“技”,才能,技艺作强作强:王冰注:“强于作用”吴昆注:“作用强力”10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译文:三焦,是决渎之官,能够通调水道三焦是上焦、三焦是上焦、 中焦和下焦的合稱中焦和下焦的合稱决渎决渎:疏通水道11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译文:膀胱,是州都之官,贮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排除尿液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译文:以上这十二官,他们之间不能不互相协调州都州都:«尔雅»:“水中可居者曰州,小州曰都 «素问剳记»:“盖都,猪,潴三字通用,为蓄水之地膀胱结构图膀胱结构图12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译文:所以君主贤明,那么下属也就安定正常,用这样的道理来 养生,就可以使人长寿,终生没有危险,用来治理天下就 会使国家昌盛繁荣。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素问·灵兰秘典论»)译文:君主如果不贤明,那麽十二官就都会有危难,各器官之间 的通道闭塞不通,形体就要受到严重伤害,象这种情况来 养生只会招致灾殃,缩短寿命以君主之昏聩不明来治理 天下,那国家社稷就危险难保了,千万要警惕再警惕呀!殁世殁世:终身之义殁,通“没”使道使道:指十二脏相互联系的通道宗宗:国家,社稷13[ [提要提要] ] 论六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论六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图解图解] ] 十二脏功能表十二脏功能表十二脏十二脏职能职能心为君主之官,主持精神活动,协调内脏功能肺为相傅之官,主治节,协助心脏运行血气,调节全身气机升降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调节精神情志活动脾为仓廪之官,主运化水谷,产生精微肾为作强之官,藏精养骨充脑,使人体力强健,聪慧灵巧膻中为臣使之官,主传达君令,体现情志喜乐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水谷,腐熟消化胆为中正之官,主判断决定,助肝疏泄情志小肠为受盛之官,主进一步食物消化,分清泌浊,产生水谷精微大肠为传导之官,主传化糟粕,排泄粪便三焦决渎之官,主疏通水道,运行和代谢津液膀胱为州都之官,主贮藏津液代谢后的多余液体,通过气化排出14血管分布模式图血管分布模式图15自主神经系统图自主神经系统图16[ [原文原文] ] 302302 帝曰:藏象何如?译文:302 黄帝说:脏象是怎样的呢? 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译文: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 于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与夏气相 通华华:表现于外的光泽、荣华或征象神之变神之变:«新校正»云:“详神之变,全元起本并«太素»作 神之处充充:充实、充养此指充养的物质或器官17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译文:肺,是气的根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毛,其充养 的组织在皮肤,是阳中之太阴(少阴),与秋气相通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译文:肾,主蛰伏,是封藏精气的根本,为精所居之处,其荣华 表现在头发,其充养的组织在骨,为阴中之少阴(太阴), 与冬气相通阴中之少阴阴中之少阴: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并 «针灸甲乙经»«太素» ‘少阴’作太阴,当作‘太阴’肾在十二经虽为少阴,然在阳分之中,当为太阴«灵枢•阴阳系日月»篇亦为:“肾为阴中之太阴”阳中之太阴阳中之太阴: «新校正»云:“按‘太阴’«针灸甲乙经»并«太素»作少阴,当作‘少阴’肺在十二经虽为太阴,然在阳分之中,当为少阴也。
«灵枢•阴阳系日月»篇曰:“肺为阳中之少阴”18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译文:肝,是罢极之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 充养的组织在筋,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青,为阳 中(阴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阳中之少阳阳中之少阳: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并 «针灸甲乙经»«太素» 作‘阴中之少阳’,当作‘阴中之少阳’«灵枢•阴阳系日月»篇亦云:“肝为阴中之少阳”罢极之本罢极之本: 罢,音义同疲,极,«说文»曰:“燕人谓劳曰极罢极,即劳困的意思另丹波元坚注:“四极之本”其味酸,其色苍其味酸,其色苍:据林亿校正,此六字为衍文19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译文: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廪之本,为营气 所居之处,名称为器,它们能将饮食物化为糟粕,将饮食 物转化成精微和糟粕在体内升降出入,器器:中空的器皿因为六腑运行糟粕,转五味而入养五脏,出糟粕而通前后二阴,故六腑称为水谷精气糟粕升降出入之器唇四白唇四白:指口唇四周的白肉。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译文:其荣华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养的组织在肌肉,其味甘, 其色黄,属于至阴之类,与土气相通至阴至阴: 从阳位到阴位脾居中焦,位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之间,故曰至阴其味甘,其色黄其味甘,其色黄: 据林亿校正,此六字为衍文20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素问·六节藏象论»)译文: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 于胆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十一”乃土字之误因为胆主疏泄,通降于土脏,土脏则能运化调畅,故曰“凡土脏取决于胆” 滑寿将原文“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通于土气”重新排列组合,“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调整后文意通顺,体例清楚但学术界尚无定论另«五行大义»、 «云笈七签»引本文并无“胃”以下九字,可参滑寿画像滑寿画像21内脏内脏根本根本处处/ /居居外华外华充养充养阴阴/ /阳阳通应通应味味色色心生神面血脉阳中之太阳夏气苦赤肺气魄毛皮阳中之太阴秋气辛白肾封藏精发骨阴中之少阴冬气咸黑肝罢极魂爪筋阳中之少阳春气酸苍脾仓廪 营(意) 唇四白肌至阴土气甘黄胃 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器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胆十一脏取决于胆[ [提要提要] ] 论藏象的概念和内脏的生理功能。
论藏象的概念和内脏的生理功能[ [图解图解] ] 22[ [图图] ] 五脏阴阳划分图五脏阴阳划分图凡升发之性属阳,具潜降之阴属阴,性质强大的为“太”,相对较弱的为“少”故心主火,其性上炎,其势盛,故称太阳;肝也主升发,但其势温和柔软,故为少阳肾主封藏,作用强大,故称太阴;肺主肃降,但作用较弱,故称少阴脾以供化五腑,能受纳水谷,运化精微,排除糟粕,又是五脏气机升降的枢纽,故称至阴«灵枢•阴阳系日月»:“其于五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心(阳中之太阳)肺(阳中之少阴)肝(阴中之少阳)肾(阴中之太阴)脾(至阴)上焦阳分下焦阴分胸膈23[ [原文原文] ] 303303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译文:303 各条经脉都连属于目,骨髓都属于脑,筋都属于骨节, 血都属于心,诸气都属于肺,人身脏腑之气血从早到晚时 刻运行出入在四肢关节的部位八溪八溪:指双肘,双肩,双髋,双膝八大关节属属:有连属,统属之意朝夕朝夕:海水早涨为潮,晚涨为汐,此处指早晚。
24双肘关节双肘关节肩关节肩关节髋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膝关节25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藏生成»)译文:所以当人睡眠时,血归藏于肝,肝得血而濡养上通于目, 则目能视物,足得血之濡养就能行走,手掌得血之濡养就 能握物,手指得血之濡养就能取物摄摄:拿,持,有取物之意26[ [提要提要] ] 论脉、髓、筋、气、血的生理功能论脉、髓、筋、气、血的生理功能[ [图解图解] ] 1.1. 气血精微分布气血精微分布十二经脉连属于目全身骨髓全身血液聚汇于脑输注于心营卫宗气周流于肺大小筋脉围绕骨节气血精微分布全身维持生命活动2.2. 血液分布与功能血液分布与功能人卧则血归藏于肝肢体、官窍受血液滋养血液的分布与功能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27血液循环并联系统血液循环并联系统28[ [原文原文] ] 304304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译文:304 黄帝问道:我听说方士之中,有人 以脑髓为脏,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 这些都称为腑。
方士方士:通晓方术的人,这里指医生更相反更相反:更相,互相;反,不相符合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译文:请问这些人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 哪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走方郎中走方郎中29 歧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译文: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种是禀 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精,就象大地蓄藏万物一样, 所以它们的功能特点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女子胞女子胞:又称胞宫,现称子宫奇恒之府奇恒之府:森主之注:“盖奇为奇巧,恒为不断,即以奇巧为恒之义诸注家皆以为异常,恐非是藏于阴而象于地藏于阴而象于地:储藏阴精,就像大地蓄藏万物一样阴,阴精;象,征象子宫子宫30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译文: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 它们的作用是运化水谷,传化不已,就像天一样的运转不 休,所以它们的功能特点是泻而不藏的其气象天其气象天: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共同的功能是运化水谷,传化不已,好象天体的运转不休,故用天作比喻。
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译文: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传化之府传化之府:传导、消化水谷及糟粕的场所31此不能久留,输写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译文: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 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 泄的缘故,肛门的启闭功 能也依赖五脏精气调节, 水谷糟粕不能够久留在体 内满而不能实满而不能实:满,指被精气充满;实,指被水谷糟粕充实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能写也,故满而不能实译文:所谓五脏,它们的功能是贮藏精气而不向外泻,所以五脏被 精气充满,而不能够被水谷糟粕充实魄门魄门:指肛门,因其排出糟粕,故名魄门肛门直肠横解剖图肛门直肠横解剖图32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素问·五藏别论»)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译文:六腑,它们的功能是传化水谷糟粕而不贮藏精气的,所以六 腑被水谷糟粕充实,却不能被精气充满六府六府:上文只言及五腑,有注家认为当加魄门为六腑而后世多以«金匮真言论»中,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六腑译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实了, 而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道充实了,而胃中就 空虚了。
所以归纳而言,六腑是实而不满,五脏则是满而 不实33[ [提要提要] ] 本节讨论了奇恒之腑、五脏、六腑总的生理功能特点本节讨论了奇恒之腑、五脏、六腑总的生理功能特点[ [图解图解] ] 形态形态总的功能总的功能经络表里经络表里五脏藏而不泻藏精气有中满六腑泻而不藏传化物有中空奇恒之腑藏而不泻藏阴精一般无 中空(髓除外)34[ [原文原文] ] 305305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译文:305 食物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物质输散到肝脏,再由肝 将此精微滋养于筋食气食气:指食物散精散精:散,布散;精,精微,水谷之精经过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生成营卫气血,津液及五脏之精,运行于周身,收藏于五脏,是生命之精的后天来源淫淫:浸淫满溢,此处为滋养濡润之意35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译文:食物入胃,其所化生的稠浊的精气,注入于心,再由心将此 精气滋养于血脉脉气脉气:运行于脉管中的精气浊气浊气:指水谷精气中浓稠的部分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译文:血脉中的精气流入经脉,经脉中的精气输注于肺,肺是全身 所有经脉精气聚会之处,肺再把精气输送到皮毛。
经气经气:运行于经脉中的精气朝朝:朝会,聚会36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译文: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会合的精气又流归于经脉,经脉 中精气正常运行而不紊乱,再流行输布于肝心脾肾四脏, 精气的敷布要保持权衡一样的生理状态,府精神明府精神明:经脉中精气正常运行而不紊乱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译文:体内脏腑精气要象权衡那样平均协调,就表现在一点九寸 长的气口的脉搏变化上,可以凭气口的脉搏变化来判断疾 病的死生权衡权衡:权,秤锤;衡,称枰气口气口:即寸口,手腕桡动脉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因其长1.9寸,故曰“气口成寸‘气口诊脉气口诊脉37 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译文:水液入胃以后,其化生的精气满溢,上行输送与脾,经过 脾对精气的布散转输,上归于肺,肺主通调水道,下输于 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译文:如此则水精四布,外散于皮毛,内则灌输于五脏之经脉 水谷精气在人体内的输布运行是同四时五脏的阴阳变化相 适应的。
《揆度》认为这就是经脉的正常生理现象遊溢精气遊溢精气:指精气满溢游溢,浮游盈溢之意38[ [提要提要] ] 论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代谢过程、气口诊脉的原理论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代谢过程、气口诊脉的原理[ [图解图解] ] 1.1.食物精微的吸收布散过程食物精微的吸收布散过程食物胃(脾)精微 留于四藏心血脉经脉肺毛脉合精 行气于腑皮毛(全身)肺朝百脉肝筋392.2.水液代谢过程水液代谢过程饮胃(脾)肺通调水道精微物质剩余水液输布全身下输膀胱经脉经肾40[ [提要提要] ] 论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代谢过程、气口诊脉的原理论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代谢过程、气口诊脉的原理[ [图解图解] ] 3.3.气口诊脉的原理气口诊脉的原理肺主气,朝百脉肺经出于中焦气口位于肺经之动脉脉会太渊之所在全身脏腑经脉生理病理情况可由此反映41[ [原文原文] ] 306306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译文:306 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 的经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麽道理?十二经脉表里关系表十二经脉表里关系表42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43阴阳异位阴阳异位:指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循行的部位不同。
歧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译文:岐伯回答说:太阴属阴经,阳明属阳经,两经循行的部位 不同,四时的虚实顺逆交替不同,疾病或从内生,或从外 入,发病原因不同,所以病名也就不同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指太阴阳明与四时的虚实顺逆关系不同春夏为阳,阳明之气与之相应,故春夏之季,阳明实而太阴虚,阳盛为从,阴盛为逆;秋冬为阴,太阴之气与之相应,故秋冬之季,太阴实而阳明虚,阴盛为从,阳盛为逆44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译文:黄帝问道:我想知道它们不同的情况歧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译文:岐伯说:人身的阳气,犹如天气,主卫护于外;阴气,犹如 地气,主营养于内故阳道实,阴道虚译文:所以阳道实,阴道虚阳道实,阴道虚阳道实,阴道虚:指属于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为实证;属于阴的五脏,多病内伤而为虚证45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译文:凡是贼风虚邪伤人,外表阳气先受侵害;饮食起居失调,体 内阴气先受损伤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译文:体表阳经受邪,往往传入六腑;体内阴经受病,每多累及五 脏。
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译文:邪入六腑,可见发热,不得按时安卧,气上逆而喘促喘呼喘呼:喘息急呼46入五藏则瘨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译文:邪入五脏,则见脘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大便泄泻,病 久而产生下脓血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译文:所以喉司呼吸而通天气,咽吞饮食而连地气因此阳分易受 风邪,阴分易感湿邪肠澼肠澼:病名,症见下脓血,可见痔漏,也可见于痢疾欧……泻特……47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译文:故阴经经脉之气,从足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 阳经经脉之气,从手上行至头,再向下行到足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 48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译文: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 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译文:故风邪为病,上部首先感受;湿邪成疾,下部首先侵害。
49[ [提要提要] ] 论阳明太阴的不同发病规律论阳明太阴的不同发病规律[ [图解图解] ] 足阳明足太阴胃经胃腑脾经脾脏属阳主外,易感外邪足太阴属阴主内,易受内伤循经入六腑循经传五脏阳道实阴道虚多阳证实证病势上行多阴证虚证病势下行50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图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图51[ [原文原文] ] 307307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译文:307 黄帝问道:脾病会引起四肢活动不灵,这是什麽道理?歧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译文:岐伯说:四肢都要接受胃中水谷精气以濡养,但胃中精气不 能直接到达四肢,必须依赖脾气的传输,才能营养四肢禀禀:承受,接受至经至经:«太素»作“径至”径,有直之义52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译文:如今脾有病不能为胃输送水谷精气,四肢无法接受水谷精 气而失去营养,则经气日渐衰减,经脉不能畅通,筋骨肌 肉都得不到濡养,因此四肢便丧失正常的功能了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译文:黄帝问道:脾脏不能主旺一个季节,是什麽道理?53歧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译文:岐伯说:脾在五行中属土,主管中央之位,常在四时来长 养四脏,在四季之末各寄旺十八日,故脾不单独主旺一个 季节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译文:譬如土地一样,养育万物而效法天地,所以从上到下,从 头到足,皆得脾胃水谷精气充养,因此不专主旺于某一季 节,而是四季皆起作用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译文:由于脾脏经常储藏输布胃土的水谷精气著著:储藏,居留54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译文:黄帝问道:脾与胃以膜相连,而脾能为胃转输津液,这是什 麽道理?歧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译文:岐伯说:足太阴脾经,属三阴,它的经脉贯通到胃,连属于 脾,联络咽喉,故脾能把胃中水谷之精气输送到手足三阴经三阴三阴:«内经»以阴气之多少分三阴,一阴之厥阴,二阴指少阴,三阴指太阴55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译文:足阳明胃经,为脾经之表,是五脏六腑供给营养之处,故胃 也能将太阴脾之精气输送到手足三阳经藏府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译文:五脏六腑各通过脾经以接受胃中的精气, 所以说脾能为胃运行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素问·太阴阳明论»)译文:如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气的滋养,经气便日趋衰减,脉道不通, 筋骨肌肉都失却营养,因而也就丧失正常的功用了四支不得禀水谷气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故不用焉故不用焉:此二十八字,与上文重复,疑为衍文56[ [提要提要] ] 论脾病四肢不用的机理和脾不主时论脾病四肢不用的机理和脾不主时[ [图解图解] ] 脾病四肢不用的机理脾病四肢不用的机理脾解剖经脉生理与胃以膜相连贯胃属脾络嗌布散水谷精微脾为胃转输水谷气至三阴三阳经脉脾病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四肢不得禀水谷气筋骨肌肉无气以生四肢失去正常功能脾胃之相互位置图脾胃之相互位置图57腹上部器官和腹腔动脉图腹上部器官和腹腔动脉图58[ [原文原文] ] 308308 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译文:308 五脏精气通过所属 经脉上通于人体颜面七窍, 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所以肺气通鼻窍,肺的功 能正常,鼻子才能闻到各 种气味;内阅内阅:阅,经历之意,此处引申为相通。
人体颜面五官七窍五脏图人体颜面五官七窍五脏图59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译文:心气通舌窍,心的功能正常,舌才能辨别出各种滋味;四性五味四性五味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译文:肝气通眼窍,肝的功能正常,眼睛才能辨别各种颜色;60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译文:肾气通耳窍,肾的 功能正常,双耳才 能听见各种声音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译文:脾气通于口,脾的功能正 常,口中才能辨别各种食 物;五谷杂粮大图五谷杂粮大图耳朵结构图解耳朵结构图解61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为痈«灵枢·脉度»)译文:五脏的功能失于调和,与其对应的七窍就不能正常地发挥功 能;六腑的功能失于调和,那邪气就会滞留结聚而生成痈疡62[ [提要提要] ] 论五脏与七窍的关系论五脏与七窍的关系[ [图解图解] ] 脾病四肢不用的机理脾病四肢不用的机理五脏肺气心气肝气脾气肾气经脉相连鼻舌目口耳肺气和心气和肝气和脾气和肾气和知香臭知五味辨五色知五谷闻五音63[ [原文原文] ] 309309 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
译文:309 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是精神所藏之处心脏坚固, 不容邪气侵犯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译文:若邪气侵入并损伤心脏,就会神气耗散,人也就死亡了精神之所舍也精神之所舍也:指心是精神所藏之处虽然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五脏,但以心为总的主宰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灵枢·邪客»)译文:所以一般各种邪气侵袭心脏的,都只是侵犯到心包络64[ [提要提要] ] 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图解图解] ]心为君主之官脏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脏坚固不能容邪邪气入心则危殆邪在心包尚可治65第三单元 藏气法时 二、经文辑录[ [原文原文] ] 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素问·金匮真言论»)66[ [原文原文] ] 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素问·宣明五气»)[ [提要提要] ] 说明五脏各有特性,对气候亦各有所恶说明五脏各有特性,对气候亦各有所恶[ [图解图解] ]五脏所恶心肺脾肾肝恶热恶寒恶湿恶燥恶风67[ [原文原文] ]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宣明五气»)68[ [提要提要] ] 说明五藏化液的原因。
说明五藏化液的原因[ [图解图解] ] 五脏化液及其机理简表五脏化液及其机理简表五脏五脏化液化液机理机理心汗心主血,汗为血液所化汗未出时为津液储于血脉之中出于皮肤则为汗血脉通于心,故汗为心之液肺涕涕出于鼻,而鼻为肺窍,肺之津液外出于鼻则为涕肝泪泪出于目,目为肝之外窍肝之津液通过经脉上注于目,目得滋养,则视物精明若肝液自目外泄则为泪其因有二:一是肝气上冲,迫液外泄为泪;二是肝气虚而不固,复为外寒所迫致液外泄为泪,即迎风流泪,故肝为泪脾涎涎即口液脾开窍于口,脾的经脉连舌本,散舌下正常情况下,脾之津液上润口腔若脾虚湿盛不能统摄,水湿上出于口为涎,故脾为涎肾唾肾藏精,主水液,肾液由络脉上注于舌下,出廉泉、玉英,可润于口舌若肾气虚衰,津液不固则上溢而为唾69[ [原文原文] ] 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灵枢·五癃津液别»)[ [原文原文] ] 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灵枢·本输»)[ [原文原文] ]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经水»)70[ [原文原文] ] 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灵枢·大惑论»)71第三单元 藏气法时 四、思考题1 试述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2 何谓藏象?其主要内容有哪些?3 脏腑分为哪几类?它们的功能特点是什么?这一理 论有何临床意义?4 试述“阳道实,阴道虚”的含义?5 五脏和七窍关系密切的机理和临床意义如何?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