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现代名医传之张镜人.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16464079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1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现代名医传之张镜人张镜人 男,汉族,1923年6月出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1942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 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他是上海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幼承家学,医文兼修, 18岁悬壶沪上,民国中医考试一榜成名他于新中国建立之初,关闭私人诊所,投身中医工作管理公务,为当代上海中医医教研事业“开业奠基”他行医60余年,疗效卓然,擅长内科杂病诊治,尤于热病和脾胃病甚有建树,曾获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奖今年6月24日,87岁的国医大师张镜人溘然长逝,中医界至为惋惜 张镜人毕生悬壶沪上,是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苍生大医 在上海报纸 刊登的一篇记叙其事迹的文章说:“老年人知道张镜人是上海滩名医 张骧云的后裔、治疗伤寒的名家;中年人知道张镜人是中医界的泰斗、 治疗疑难病的能手;青年人知道张镜人是沪上名医、治疗萎缩性胃炎 的专家”这3句话,既褒扬了他的临床证治效验,也勾勒出他的学 术成果概图与一起并称上海中医“三老”的裘沛然、颜德馨相比,同样作为中医 临床家和学术大家,张镜人显然还有两点不同之处值得铭记, 一个是 他系上海张氏内科的第十二代传人, 为海派乡土医学的代表,另一个 是他建国后承担中医药工作管理职责,数十年深度介入沪上中医药事 业的开创与发展历程,多半生的中医生涯与上海中医药事业相辉映。

      有香港报纸赞其为沪上中医第一人,似不为过张氏医学的一代宗师少年时半日习文,半日学医,深得张氏内科家传之秘;青年时参加全 国中医考试,一举成名;中年时系统阐述张氏医学,诠释“表”、“透” 两字真谛八十七年前,中医世家子弟张镜人算是“含着银勺”出世的,而且, 他命中注定还要被“塞”给一把家族所系的“金钥匙”一一继承祖业300多年前,他的祖先张君调,弃儒从医,悬壶济世,扭转了这个世 居沪上、耕读传家的家族的历史方向自此,张氏医学代代相传,以 治疗伤寒热病著称在《上海县志》、《上海续县志》等地方志书中, 记载有张氏一门7代11人以医而名的事迹,可谓门楣光耀,名重一 方因家族中立有长子必继祖业的规矩,张镜人童年时便被长辈寄予继承 家族医学的厚望他4岁时入家族私塾发蒙,习诵从《三字经》到《四 书五经》的传统经典,也夹杂着《汤头歌》、《本草经》一类篇目到 12岁,家中开始遍请名医,安排他半日习文,半日学医少年的张镜人偏爱文学,诗词歌赋,长卷短篇,爱不释手,也很喜欢 挥毫泼墨,行书作画而对诸多医学典籍,则在最初接触时也感到味 同嚼蜡对此,晚年张镜人还曾不乏怅然之情地说,我自幼爱写诗, 热爱旧文学,但家族大,规矩重,我无力反抗。

      张家培养传人按部就班,颇有章法张镜人从少年起即随长辈抄方,18岁单独随父张君益侍诊,并开始一试身手在这一阶段,据说他每晚回家,都要接受父亲对接诊病例的剖析点拨, 还要继续温习经典 名著,加以印证对照1945年,张镜人独立应诊,医名渐起1946年,他以家传医师身份 参加民国政府举办的抗战胜利后首届全国中医考试,在 3000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荣登不足300人的榜单当时考试主要的项目是论文, 题目是《亢则害承乃制论》,他古文医典烂熟于胸,一看即知语出《内 经》,挥笔而就2000余言,条分缕析,议论备至自此他被视为一代 青年才俊,在上海中医界崭露头角深得张氏内科真谛的张镜人没有辜负先辈厚望 20世纪60年代初,他总结前人和自己的临证经验,先后撰写《上海张氏医学经验》、《张 骧云医学成就》等文章,系统阐述了张氏治疗伤寒热病的学术观点 外感热病历来有伤寒和温病的争议,对此,张镜人主张:二者宜合不 宜分,要熔伤寒、温病于一炉,灵活运用伤寒方和温病方他撰文说,“叶天士、吴鞠通分别倡导‘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二家的理论和经验,也完全是《伤寒论》辨证论治具体运用的发展和补 充……毫无疑问,温病学说离不开《伤寒论》的理论指导, 《伤寒论》得温病学说的结合,才更丰富和扩大了热病辨证论治的内容。

      ”张氏内科临证外感热病,擅用淡豆豉、豆卷、桑叶、牛蒡子之品,尤 其是淡豆豉,备受推崇先辈用之如神,张镜人解其 3昧他总结指 出,要以祛邪为要务,注重“表”与“透”:初则疏风解表发汗,进 而清泄里热为主,透热转气,兼湿者必佐以化湿之品,热入营血者清 营泄热,进一境,立一法,有规有章,“表”与“透”须贯穿始终由此,张氏内科淡豆豉一味运用之妙“浮出水面”张镜人的研究推动了张氏医学走出家族范围流传, 在中医界引起很大 反响有名家赋诗称赞:两字(表、透)名言客尽惊沪上中医的旗帜作为上海市中医工作领导者,他主持成立了上海市中医学会,首次开 设了公费医疗中医门诊部和中医专科医院, 筹建了上海中医学院,在 全市综合医院普遍设立了中医科室,并为中医师承教育改革开创了先 河为当代上海中医药事业“开业奠基”,是张镜人人生中的又一个华彩 乐章他长期抓中医工作,为建国后上海市中医政策的制定、各级中 医机构的建立和建设、中医人才培养等都做出了巨大贡献1954年,张镜人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陈毅署名委任,担任市卫 生局医疗预防处中医科副科长他毅然关闭自己的私人诊所,放弃高 薪收入,辞退保姆、司机,成为沪上中医界加入公共医疗机构第一人。

      此后,他历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副处长、副局长上世纪50年代是上海中医事业发展的“黄金”年代他与中医巨匠 陆渊雷、程门雪、章巨膺、丁济民、张赞臣等主持筹建了上海市中医 学会、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上海市首家公费医疗中医门诊部、上 海市首家中医专科医院市第十一人民医院、 全国首批中医高等学校上 海中医学院,在全市综合性医院普遍设立起中医科室从此,沪上中 医走上普及、发展、提高的正常轨道当时,他终日奔忙于各大医院之间,为各医院开展中医业务而操劳在那几年里,他门诊是看得少了一些,但宣传中医药学的文章却写了 不少他还积极组织开设中医学习班,对各大医院的中医师轮换进修 培训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张镜人还与有关处室配合,制订规划, 建立机构,引进了一大批中医人才在第一批中医带徒工作结束后,张镜人还牵头修订了《上海市中医师 带徒暂行管理办法》,在固定师徒关系、临证口授的同时,改变过去“分散带”的方式,提倡“个别带,集体教”,要求各区县设立中医 带徒班,由带教老师组成教研组,规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按各人所长, 分工上课这个办法既发扬了中医带徒的优良传统, 又保证了教学质 量,为中医师承教育改革开创了先河1982年退休后,他仍被上海市政府委任为市卫生局顾问,任中央保 健委员会保健会诊专家,继续为上海中医药事业贡献才智。

      五勤治学的内科大家他重视临床实践,治学崇尚“五勤”;他治疗内科杂病,强调脾胃学 说和活血化瘀法的应用;他不为西医病名所限,同时主张“借助微观 检测手段,为我所用”勤以补拙,谦以代骄,慎以戒言,博以广知”,是张镜人的座右铭勤”字当头,一直是被张镜人视为治学者的本分,他曾总结自己的 治学经验为“五勤”:勤学,勤读,勤问,勤写,勤实践他于工作闲暇常手不释卷,学习之勤,老而弥笃他常言,对经典医 著要经常读、反复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用时即如信手 拈来他读书功力之深,在他应诊讲学时大段引用原著原文,就可见一斑至于勤写,历年来,他主编、参编了近 20部学术专著,如《辞海》 中医部分、《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症候鉴别诊断学》、《中医 诊断学》以及《中国中医鉴别》等同时,他坚持笔耕不辍,每有感 悟心得,便及时记录,尽量整理成文他先后发表的论文有100余篇 最关键一点就是勤实践他自18岁始行医,他从未离开临床,即使 担任公职,也要保证每周几个半天的出诊, “文革”期间,他也寻找机会为干部群众看病他在被任命为市卫生局副局长时,向上级提出 的请求就是,允许他半天行政办公,半天门诊查房同事们都知道, 在公务繁忙之时,他门诊后往往顾不得吃上一顿正式的午餐。

      秉承“五勤”的治学精神,张镜人在内科杂病临证,如急性感染性疾 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冠心病、慢性肾炎、慢 性肾功能不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床经验 及学术思想,其显著特点是重视调理脾胃和活血化瘀治则张镜人认为,“脾胃强则诸脏强、脾胃弱则诸脏弱”,无论养生或治病 都应重视脾胃诊治慢性胃炎,他确立了升降并调、燥湿相适、寒温 同用的治疗原则,并提出辨病分阶段,论治有“十法”十法”即清 热和胃、疏肝和胃、益气养胃、养阴益胃、清化瘀热、调气活血、寒 温相配、升降并调、化湿和中、消导悦胃对脾胃病之外疾病的诊治也有体现,如对慢性肾炎,一般都比较强调 治肾,而他在论治此病时兼重脾肾,尤其重视对脾胃的调治,强调健 脾以补土、益肾以壮水,二者不可偏废在论治高脂血症、肥胖等疾病时,亦强调饮食不节与脾运不健两方面互为因果 治疗时先立足于 健脾化痰,脾运健旺,痰浊自蠲,使脂质代谢从根本上恢复正常 张镜人重视活血化瘀法在内科领域的应用他认为,人体气血,贵在 流通,一受病邪,气血必碍血流泣涩,导致“恶血”、“蓄血”、“干 血”等血瘀病变,莫不壅塞气道,阻滞气机而造成血瘀的病因很多, 因此,他主张,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由此出发,他提出了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中的“五结合”,一是与行气 相结合,二是与补气相结合,三是与散寒相结合,四是与清热相结合, 五是与祛痰相结合。

      此外,他诊病时不受西医病名的局限,辨证论治从整体出发,细问病 情,四诊合参,探求疾病本质,为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提 供一定依据同时,他也倡言“借助微观检测手段,为我所用” ,认为中医学的研究,尤其是临床研究和科研工作,应积极运用现代科学 技术、仪器设备及理化实验手段比如诊治慢性胃炎时,他主张借助 胃镜直观及病理组织活检的微观所见, 了解胃黏膜病变情况,指导辨 证用药他认为,将微观所见参于中医辨证之中,可使中医望诊获得 延伸和发展他历年来取得了多项重大研究成果,如活血化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 炎,打破了胃黏膜腺体萎缩不可逆转的观点, 为中医药防治胃癌开拓 了新思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研究和分析脉象客观化的成果, 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 成果,获得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二等奖;另有治疗病毒 性心肌炎、高脂血症、红斑狼疮等多项临床和实验成果获奖厚德仁心的传道人他热忱培养岐黄传人,授之以术,育之以德;流风遗泽,润物无声,“愿效李时珍,泽惠神州,亿万人增寿”张镜人一生授业解惑,育人无数他带教出严佩贞、张存钧、石蕴玉、 张亚声、徐国缨、王松坡、沈遐君、宋安妮、朱凌云等一大批门人, 其中许多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专家, 活跃在上海、外埠以及世 界各地。

      在上世纪50年代,他主持上海市中医工作时,重点抓了全市的中医 带徒工作,同时还在上海中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等高校兼任教职, 参与培养了成批的中医人才文革”期间,他无论下放到乡村还是 基层单位,都要主动自编教材,带教赤脚医生和工人医生 1973年起,他受市卫生局委托主持西医学习中医学习班的教育工作 改革开放后,他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开始在科室定期开展“读 书会”活动,带领大家温习经典、医论医著;跨入新世纪,他以八旬 高龄担任了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的指导老师 同时,他还作为全国和上海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亲自带教多 名学生对于读书之道,张镜人常教导学生:“读书当厚古而不薄今,要融汇 诸说,务明真谛治病应师法而不拘方,宜变化在我,唯求实效” 他组织的“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进行专题讨论,形式活泼,气 氛活跃,他所作的专题发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