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读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有感.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Fr****n
  • 文档编号:241881504
  • 上传时间:2022-01-1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68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读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有感提到唐朝,好像最先想到的就是唐诗,而提到唐诗,就不得不提李白和杜甫,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笔我不知道到底是时代造就了他们的精彩,还是他们造就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但是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了这一场音律盛宴喜爱唐诗,但在这人才济济的大唐,我却在内心更钟爱于李白,不是不爱杜甫的忧国忧民,而是更喜欢太白的浪漫飘逸但细读《李白与杜甫》,我才恍惚觉得,原来我只是在读诗,却不曾读懂诗人,原来两人留下了这么多的诗歌;原来李白是道士,杜甫信的是禅宗;原来李白是商贾之家,杜甫生活并没有那么苦,嗜酒也并不亚于李白……《李白与杜甫》这本书分上下两部分,上片关于李白,下片关于杜甫,后缀有李白和杜甫的年表郭沫若在书中写尽了李杜的身世、生活、政治、宗教以及两人的交往等,并旁征博引了大量的诗歌和文献来进行论证,力图让世人回到唐朝,看到真正的“诗仙”和“诗圣”但是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却饱受争议,曾在工部草堂写下“世上疮痍,诗中胜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郭沫若,为何在这本书中这么明显地“扬杜抑李”呢?我在第一遍看完这本书时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本身这似乎就是一个人的偏好想法问题,但更大的争议却因为一句话将一本书一个人跟政治挂钩,钱钟书说“毛泽东读唐诗,最爱‘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反之不喜‘人民诗人’杜甫,郭沫若就听从圣旨写了此书”。

      我们不能证明钱钟书所说的真伪,但读完此书,作为郭沫若的封笔之作,我实在是感叹于郭沫若的文学底蕴,我想象不到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经受丧子之痛,备受文化大革命的迫害的境况下,郭老是以一种什么心境创作了这本书,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写的这本书?真正的答案可能只有郭老自己清楚《李白与杜甫》颠覆了“文革”时代“抑李扬杜”的现状但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郭沫若对于这两个人的“扬”也好,“抑”也好,是全盘还是偏向于某一方面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在文学成就上,郭沫若对于李白和杜甫的诗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在文学成就上,这两个人以不同的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这是谁都不可否认的,郭沫若也曾说过:“杜甫应该肯定,我不反对,我所反对的是把杜甫当为‘圣人’,当它为‘它布’,神圣不可侵犯千家注杜,太求甚解李白,我肯定了他,但也不是全面肯定一家注李,太不求甚解再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我觉得对于这两个人,很明显,作者并不是考察诗歌的成功为主线,作者论述的重点在人生在政治而不在诗中国的文人与政治似乎总是分不开,唐朝的开元化文化让唐朝的文人思想活跃,文化的发展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诗人能够以诗表达自己的志向,李白和杜甫都曾在积极地追求入仕,只是李白在永王失败后,在被流放中经历绝望却又忽遇大赦,李白的高兴是可以想见的,而这也迎来了李白创作的又一个高潮,“轻舟已过万重山”便是他兴致飞扬的表现。

      自此李白也彻底的告别仕途,潜心修道,洒脱创作李白的道教迷信是我一开始意料不到的,他的思想受着他阶级的限制和唐朝思潮的影响,这么看来,李白从少年时候就已经和道教接近了,最后接受受道箓仪式,成为一名真正“谪仙人”,但所幸,李白从迷心中觉醒出来,“云游雨散从此辞”,最后李白对于神仙迷信告别了,也告别了尔虞我诈的市侩社会,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李白可以说真的做到了“了然识所在”郭沫若在书中说“我认为《下途归石门旧居》是李白最好的诗之一,是他六十二年生活的总结”,“人是清醒的,诗也是清醒的”杜甫可以说终极一生都在追求入仕,他的阶级意识明确,门阀观念严重,功名欲望强烈,所谓“学而优则仕”,所谓“学古入官”,在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们是视为天经地义的,但李白对于朝廷的失败还敢于批评,而杜甫功名心很强,多种选拔的门径,杜甫都多次闯过,他的各种举荐诗用力之勤,数量之多,让我诧异的是,“杜甫所恳求之人,往往不择对象”,这是多么执着但是我却庆幸,杜甫只是个诗人不是政治家,庆幸杜甫作为诗人他为自己感到满足,我们后世人也因他的诗宴而感到满足李白在人生的终了之际让自己走出了世俗的牵绊,但杜甫终其一生,都在苦苦的追寻,却到最后都不得志,郁郁而终,一代“诗圣”让人感叹他的诗歌,惋惜他的人生……郭老的这本书具有一定的政治内涵,他在通过李白和杜甫向人们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作为一代诗雄,在盛唐时代,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幸的结局?”郭沫若用其聪明睿智和心灵感悟,对历史和现实做了双重解析,不管对于这本书人们有何不同的意见,我只想说这本书“文情并茂,充满活力,思想甚多创见”,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不一样的李白和杜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