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装开工申请报告书[].doc
16页电梯安装工程施工方案CHANGSHA FULINGDA ELEVATOR CO.LTD.长 沙 富 菱 达 电 梯 有 限 公 司1目 录一、 用户单位及待装电梯有关情况简介二、 安装施工程序说明三、 主要项目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四、 安装人员的组织与设备设施的配置情况五、 安装安全质量的组织措施与技术措施六、 施工作业进度计划2一、 用户单位及待装电梯有关情况简介:1、用户单位情况属 性质,位于 路 号,该建筑为 层 站大楼,共有电梯 台,其中乘客电梯 台;客货电梯 台;自动扶梯 台;其它类电梯 台2、待装电梯情况:为该用户安装的电梯由广州富菱达电梯有限公司生产,载重 kg(人) ;速度 m/s,控制方式为 ;拖动方式为 ;该电梯其基本功能为: (1)全集选自动控制功能: (19)防恶作剧功能:(2)满载直驶功能: (20)对讲机功能:(3)超载保护功能: (21)停电应急照明功能:(4)无呼叫自返基站功能: (22)超速保护功能:(5)检修操作功能: (23)运行次数显示:(6)安全触板功能: (24)消防员专用操作:(7)起动补偿功能:(8)开关门受阻保护功能:(9)无呼叫三分钟后自停照明、通风功能:(10)警铃呼叫功能:(11)电动机温升保护功能:(12)上、下终端楼层防冲保护功能:(13)开关门按钮:(14)厅及轿箱方向灯:(15)数字式大厅显示:(16)数字式轿内显示:(17)开关门时间自动调节:(18)故障自检、存储显示、轿厢风扇、照明功能:二、 安装施工程序说明电梯安装是机电一体化的高空作业,因此贯彻执行施工程序是尤为重要的,安装施工程序按图所示: ⑴ ⑵ ⑶安装队汇同工程技术部资料员准备 交给安装队队长工程技术部 《电梯安装维修资料登记表》 《电梯安装前现场勘测记录表》3⑷ 如需整改、工程技术部填写对井道作勘测并填写,交由公司技术部确认井道现场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交用户整改,经安装队、工程技术部确认井道合格后,到当地技术监督局办理开工手续⑸ 安装队队长填写 ⑹安装队召开小组会议,进行安全教育,质量要求和进度要求,并记录安装过程应按 ⑺ 进行安装,要上道工序合格才能转下道工序,对于以后不便检测的部位,应在施工时填写⑻安装过程如有与正常做法相抵触的,与设计不符的,安装队长应填写⑼ 报工程技术部,并按技术意见实施,当电梯安装工作具备调试条件时,安装队长应填写⑽ 送交工程技术部,由此派员调试,调试完毕,安装队长应填写⑾工程技术部确认后,派员检测,安装队应密切配合质检员按⑿ ⒀所列项目逐项检验,同时做好⒁ ⒂⒃若出现不合格项目,质检员应开出 交工程技术部备案,并督促安装队⒄进行整改,直至复检合格,各项合格后,应按 各项进行试运行,并做记录⒅备查,自检合格后,安装队应填写 并报当地技术监督部门验收,根据技术监《电梯井道整改通知单》《电梯安装施工组织计划书》 《安装小组进场开箱申请表》 《安装小组会议记录》中《电梯安装质量检查记录》《电梯安装隐蔽工程记录》《电梯安装技术问题报告单》《电梯安装调试申请表》《电梯安装检验申请表》《电梯安装质量检验报告》 《电梯平衡系数检测记录》《电梯噪声检测记录表》 《电梯轿厢平层精确度检测记录表》《电梯安装质量整改通知单》《电梯安装试运行记录》《电梯安装完工报告》4⒆督部门意见做好整改工作,验收工作完毕,应填写 交工程技术部作为电梯安装完工转交维保凭证,同时清理安装现场及安装工具,做好物质清还工作三、 主要项目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1、 放样定位的工艺和技术要求《电梯安装交梯确认书》5序号 项目的施工工艺 技术要求1 主导轨样线距(标准值=主轨距-30×2) 标准值=2 副导轨样线距(标准值=副轨距-30×2) 标准值=3 主轨撑架面样线(标准值=轨距+2 ×轨高) 标准值 =4 副轨撑架面样线距(标准值=轨距+2 ×轨高) 标准值 =5 轿厢曳引点与对重曳引点距离 图纸尺寸=6 轿厢中心与层门踏板样线距离 图纸尺寸=7 旁开式厅门中心线与轿厢中心距离(仅旁开式电梯用) 图纸尺寸=8 层门通光线到层门样线的偏差≤5mm(仅并排两台梯以上用) ≤5mm9 对重架与井道壁的净空距离≥50mm ≥50mm2、导轨撑架安装工艺和技术要求序号 工艺要求 技术要求1 采用膨胀螺栓固定导轨支架时,必须使用规定尺寸的撞拉式膨胀螺栓垂直固定在钢筋混凝土井壁上,倾斜的膨胀螺丝必须加装合适的方斜垫圈点焊在导轨支架上2 采用膨胀螺栓固定导轨支架,托码为长形孔时,应加平垫圈及弹簧垫圈,并把垫圈点焊在码托上3 导轨支架间距≤2.5m ≤2.5m4 导轨支架的水平偏差≤1.5% ≤1.5%5 顶端导轨支架与导轨终端距离≤500 ≤5006 底端导轨支架位置应按安装图7 导轨支架固定导轨时,加上垫片件数超过 5 件或厚度超过5mm 时,应把垫片点焊在导轨支架上导轨支架8 所有焊缝应除焊渣后涂防锈漆1 导轨底掌的安装高度。
(按图纸要求)2 每根导轨支架个数(长度不超过 1 米除外) ≥2导轨3 导轨支架焊缝为双面连续焊(全焊)64 导轨接口处不能有连续缝隙,且局部缝隙≤0.5mm ≤0.5mm5 导轨接口处台阶高≤0.05mm ≤0.05mm6 导轨接口处修光长度≥150mm ≥150mm7 导轨距离检查(主轨为轨距+0~2,副轨为轨距+0~3)8 对重蹲底时,轿厢导靴不脱轨,轿厢不应碰撞井道顶部构件9 轿厢蹲底时,对重不脱轨,对重不应碰撞井道顶部构件3、机房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序号 施工工艺 技术要求1 承重梁两端必须用混凝土可靠固定, (1:3:5 混凝土,水泥 425 号) 合格2 承重梁的水平度误差≤1/1000 ≤1/10003 机房楼板孔洞四周台阶高≥50 ≥504 承重梁叠入承重墙的≥1/2 墙厚+20,且 ≥755 电磁抱闸压力弹簧的工作长度符合标尺要求(检查) 合格6 曳引轮与导向轮同侧端的平行误差≤1.5 ≤1.57 曳引机座方斜垫圈应安装端正 合格8 盘车手轮和曳引轮上应有电梯升降方向相对应的标志 合格9 电梯照明电源由独立开关操作,熔丝容量 5A 合格10 曳引机曳引轮垂直度≤1.5mm ≤1.511 曳相机导向轮垂直度≤1.5mm ≤1.512 曳引机油量在油标尺刻度范围内 合格13 制动器动作灵活,抱闸铁芯行程调到≤1.5mm(检查) 1.5 14 制动器手动开闸装置灵活可靠 合格15 主机螺栓紧固 合格16 主机锁紧螺母销钉设置正确 合格17 钢丝绳与楼板孔距离 20-40mm 20~4018 控制柜维修面距墙≥600mm ≥60019 控制柜安装垂直度≤5/1000 ≤5/100020 主开关不应切断照明电源74、地坑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序号 施工工艺 技术要求1 缓冲器墩尺寸应依据井道图确定2 缓冲器墩应使用足够标号的水泥 1:3:5 混凝土,425 号水泥3 缓冲器墩与地面应有钢筋连接每个缓冲器不少于 4 根4 油压缓冲器活动柱塞垂直度≤0.5 ≤0.55 弹簧缓冲器垂直度≤2 ≤26 轿箱两缓冲器顶面相对高度差≤2 ≤27 缓冲器中心离碰板中心偏差≤20 ≤208 轿箱、对重碰板到缓冲器越程 油压式:150-400 ,弹簧式:200-3509 油压缓冲器加油,工作行程处抹黄油后,用胶袋封好10 油压缓冲器电气开关安装合理11 油压缓冲器加油适量,油量达到检查口附近12 限速器张紧绳开关与打板距 50-10013 限速器钢丝绳张紧轮距地面V≤1m/s 400±501﹤V≤1.75 m/s 550±50V> 1.75 m/s 750±505、层门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8序号 施工工艺 技术要求1 层门地坎与门样线距离 30-33 30-332 层门地坎水平度在 1/1000 以内 1/10003 层门地坎高出层楼地面最终完工面 2-5mm4 层门门套的垂直度≤1/1000 ≤1/10005 层门上坎的水平度误差≤1/1000 ≤1/10006 层门上坎架组件吊码安装符合要求7 门扇与门套的间隙 4-6mm 4-68 层门门扇与地坎间间隙 4-6mm 4-69 中分式层门门扇对口处门缝在整个高度上值≤1mm 10 中分式层门门扇对口处平面度≤0.5mm ≤0.511 各层门能用机械钥匙顺利打开12 层门门锁滚轮与轿厢地坎边线间隙 6-1013 层门地坎与门刀间隙 6-1014 限位轮与门导轨下端面间隙 0.3-0.715 层门地坎与轿门地坎距离 30-3316 层门钢丝绳张力符合要求17 层门锁两滚轮到门刀的距离 10±218 门锁释放绳安装正确19 门锁挂钩与止动板配合应对准“十”字线20 电气联锁开关动触点压下量 4±16、电气接线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序号 施工工艺 技术要求91 机房线槽与井道线槽有良好的连接2 线槽安装符合工艺3 机房线槽与曳引机架机粱净距≥25 ≥254 吊线闩与导线接触部位应有四层以上绝缘胶布防护5 装设吊线闩的线槽应有 4 个固定6 井道顶端线槽应装设吊线闩7 每 30 米井道高应设一吊线闩8 吊线闩直径应≥12 ≥129 吊线闩两端凸出线槽各≥50 ≥5010 金属软管引出线槽或接线箱时必须有软管接头11 线槽引出线处的开孔尺寸与所用的软管接头或橡胶圈相匹配12 线槽终端应封口13 线槽与控制柜应有良好的电气联接14 机房内所有引线必需有线槽或金属线管保护15 控制柜到底坑备用线数 4-616 旋转编码器线使用金属管独立设置17 接线时所有电线上均应有线码管写上线号18 电梯动力与控制线分开圾敷设19 零线与地线始终分开20 导线穿过金属板孔时金属板口应去毛剌,并加防护圈21 井道挂线架高度为 L/2+50022 轿箱停在最低层时,电缆与缓冲器墩净距≥50 ≥507、轿箱、对重、钢丝绳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序号 施工工艺 技术要求1 轿箱框竖粱在未装上地导靴前的垂直度误差≤2 ≤22 轿底平面的水平度垂直度误差≤2/1000(在纵横两个方向) ≤2/10003 轿门边线与门方管的平行度误差≤2 ≤24 轿门门扇下端与踏板间隙 4-6 4-6105 轿门门扇与轿门方管间隙 4-6 4-66 双折式轿门门扇与门扇间隙 4-6 4-67 轿门门扇与门扇,门扇与门方管间隙的最大偏差≤2 ≤28 安全触板与轿门端面的平行度误差 ≤39 轿门方管的垂直度误差≤1/1000 ≤1/100010 轿底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