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栽培水平 发展甘薯产业.pdf
93页提高栽培水平 发展甘薯产业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张立明 报告提纲 甘薯历史地位和重要性 山东省甘薯产业发展现状 甘薯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一 、甘薯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 (一)甘薯的起源传播 甘薯起源于美洲中部墨西哥等地,已有 8000多年的种植历史 16 世纪中后期,经海、陆两路传入中国 Batatas路线认为甘薯从南美洲经非洲,再到印度、东印度群岛; Kamote路线认为甘薯可能是西班牙探险家通过在阿卡普尔科和马尼拉之间进行跨越太平洋贸易的方式将甘薯从墨西哥传播到菲律宾; Kumara路线认为甘薯可能是波利尼西亚人通过移民和航海到复活节岛、夏威夷和新西兰的途径传播的 甘薯在中国的传播 明嘉靖 41年( 1563年),甘薯可能经印度、缅甸,传入 云南 ; 明万历 10年( 1582年),陈益、林怀兰经越南,传入 广东 东莞、电白县; 明万历 21年( 1593年),甘薯经陈振龙经吕宋传入 福建 福州 经陆路和海路从广东、福建逐渐北上,范围从云贵川到河北、陕西之间 (一)甘薯的历史地位 云南 越 南 广东 印度 福建 吕宋岛 山东 浙江 河北 陕西 台湾 广西 江西 四川 河南 湖北 湖南 贵州 安徽 缅甸 (二 )甘薯在中国的历史地位 明末、清初人口达到 1.3亿左右,乾隆年间人口猛增到 3亿 ,道光、咸丰时期均已超过 4亿 ,美洲高产作物尤其是甘薯的引进和推广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粮食产量,是当时人口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甘薯在人口增长中的作用 从公元前 108年(西汉中期)到 1911年我国发生过 1828次饥荒,平均每 0.9年就发生 1次,发生频率大大高于世界其他地区 1959-1961年,全国范围内连续发生百年一遇特大旱灾,主要粮食产量区均减产最低 20%以上,给农业经济造成了重大的灾难 甘薯在大饥荒中的作用 三年 自然灾害 中国的 1959-1961年的大饥荒 , 中国大陆非正常死亡人数在 2000万人以上 被西方称为 “ 过去的一百年中发生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饥荒 ” 原因多方面的 一是其时国内盛行 “ 浮夸风 ” 、 “ 大跃进 ” 、 “ 放卫星 ”, 提出了很多不切实际的生产口号 , 如 “ 人有多大胆 , 地有多大产 ” 、 “ 三年超英 、 五年赶美 ” 等 , 各地虚报产量 、 土地亩产越报越高 , 导致缴粮多而农民自留粮太少 二是 1958年丰收后 , 各地虚报产量 , 导致农民生活难以为继 , 此情况引起了中央的注意 1959年的 庐山会议 , 原本就是要纠正政策路线的 “左倾 ”, 但由于会议期间 彭德怀 所上的 “万言书 ”, 指出了当时存在的严重问题 , 引起 毛泽东 的不满 , 会议遂有 “纠左 ”变成了继续 “反右 ”, 最终使问题越发严重 。
三是自 1959年夏开始,全国开始大面积干旱,国内自然灾害频发, 粮食产量 大幅下降,而缴粮任务却日益增多,出现全国性粮荒 四是与苏联交恶,苏联撤走了全部援华专家、资金、设备,导致国内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一年甘薯半年粮,甘薯救活了一代人 小麦高产纪录已达到 820kg/亩; 水稻高产纪录已达到 1000kg/亩; 玉米高产纪录已超过 1400kg/亩; 甘薯薯干产量在平原地已超过 1500kg/亩,在丘陵薄地已超过 1200kg/亩,在盐碱地都已超过 770 kg/亩 ----与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相比,甘薯具有无可比拟的产量优势和增产潜力 (三 )甘薯自身特性 — 高产稳产 3 7 9 6 . 41 2 8 5 . 83 7 7 5 . 01 4 4 0 . 73 6 0 0 . 01 5 0 8 . 4 1 5 0 0 . 04 2 1 . 52 6 4 3 . 09 7 2 . 63 5 0 0 . 01 2 8 4 . 50 . 0 0 . 02 6 5 6 . 67 7 7 . 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鲜薯 薯干 鲜薯 薯干 鲜薯 薯干 鲜薯 薯干 鲜薯 薯干 鲜薯 薯干 鲜薯 薯干 鲜薯 薯干2013 2014 2015 以前 2011 2015 以前 2012一季薯干超吨 丘陵薄地产量倍增 盐碱地高产产量(Kg)平原地 :先后突破亩产薯干 1200kg、 1400kg和 1500kg大关,亩产薯干稳步超吨; 丘陵薄地 :丘陵薄地薯干产量由过去的亩产 400kg,先后跃升到 900kg和 1200kg的水平,实现了薯干产量翻番; 盐碱地 :亩产薯干突破 700kg,实现了盐碱地甘薯生产新突破。
----贵州贵阳遵义县龙坪镇苕元帅种植专业合作社徐薯 22亩产量5405.06kg,薯干产量 1551.62kg 甘薯高产验收 ----从北纬 18 ° 到北纬 48 ° ,从海拔几米的沿海平原到 2000多米的云贵高原,均有甘薯种植,可种植面积约 2.9亿公顷近年来,在吉林、辽宁和新疆的甘薯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三 )甘薯自身特性 — 适应性广 重庆梯田 山西旱塬 山东丘陵 浙江山区 ----甘薯主要分布在 平原旱地 和 丘陵山地 的边际土地,无水浇条件,土壤瘠薄,气候和地质灾害频发,生长条件差 (三 )甘薯自身特性 — 抗逆性强 闽浙丘陵 两广丘陵 江南丘陵 山东丘陵 辽东丘陵 中国丘陵 ------近年来,在 盐碱地 实现了甘薯种植的新突破 2012年,在东营中度盐碱地济徐 23实打验收鲜薯 2656.56kg/亩,薯块干物率 29.25%, 折合薯干777.04 Kg /亩 (四)甘薯的重要作用 甘薯浑身都是宝 甘薯是保证粮食安全的 底线作物 甘薯是工业用途广泛的 原料作物 甘薯是具有特殊价值的 保健作物 甘薯是生产燃料乙醇的 能源作物 甘薯是因地制宜增收的 扶贫作物 (四)甘薯的重要作用 二、山东甘薯产业发展现状 (一)山东甘薯生产概况 山东省甘薯 主要分布在 鲁 中 、 鲁南 和 胶东半岛 等丘陵 山区 。
山东省甘薯面积 1962年 最大,达 188.0万公顷, 2014年达 24.1万公顷 ; 总产在 1975年达到高峰,为 749.5万吨;2014年达万吨 564.3万吨; 单产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从 1949年的 5.8吨/公顷增加到 2014年的23.5吨 /公顷 山东省甘薯种植面积、总产折干和单产情况 (二)山东甘薯生产演变 小火炕一家一户简易育苗 日光温室双膜电热温床工厂化育苗 人工起垄 机械起垄 人工收获 机械收获 人工晾晒 直接进车间加工 甘薯小地窖 10万吨数字化保鲜库 传统的小作坊粉条加工 现代化、流水线加工 产品单一 产品多样化 当前山东甘薯产业发展特征 4 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总产稳中有升 1 2 3 5 淀粉加工为主,鲜食比重逐步增加 品种专用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机械化趋势明显 加工产品多元化,营养保健产品逐步增多 甘薯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突出 ----甘薯 已由单纯的 粮食 作物转变为重要的 工业原料 、 饲料作物 , 淀粉加工稳定在甘薯总产量 的 50% 以上 , 食用 、 色素和食品加工用比例提高 。
甘薯用途向多元化转变 50% 30% 10% 10% 食用 饲用 淀粉加工 种薯 10% 30% 50% 10% 食用 饲用 淀粉加工 种薯 20% 10% 50% 10% 10% 食用 饲用 淀粉加工 种薯 色素及食品加工 60-70年代 80-90年代 2000年以后 山东甘薯主要加工产品 淀粉 及其衍生产品 ( 粉丝 、 粉条 、 粉皮 、 精淀粉 、 变性淀粉等 ) 营养保健产品 ( 蛋白 、 膳食钎维 、 花青素 、 胡罗卜素等 ) 全粉类 ( 橘红薯粉和紫薯粉及其加工产品 ) 方便食品 ( 薯片 、 薯泥 、 烤薯 、 方便粉丝 、 薯脯 、 饮料等 ) 产业发展模式之一: 企业带动型 建立了 “ 以企业为主导 、 科技为支撑 、 标准化基地建设为载体 、 农民增加和企业增效为目标 ” 的产业化运行机制; 形成了 “ 公司+科技+基地+农户 ” 的产 、 供 、 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依托泗水利丰集团建立了淀粉型甘薯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 实行了统一品种 、 统一栽培规程及技术服务 、 统一收购价格的 “ 三统一 ” ; 实现了企业增效 、 农民增收 , 促进了甘薯产业升级 。
基地建设 科技支撑 济薯 21 济薯 25 脱毒 统一育苗 统一栽插 企业主导 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泗 水利丰食品有限公司直接收购的品种比当地品种的淀粉率含量增加1.5%,效益明显 利丰 集团与基地种植户直接签订收购合同 , 淀粉 甘薯合同 收购价达到 0.6元 /公斤 , 亩产值 1800元 ,去掉物化成本和人工成本 300元 , 亩纯收入 1500元左右 ----泗水利丰 辐射了鲁中、鲁西南、鲁南地区,带动了周边 20多 万亩甘薯的种植,企业年产值 10多亿元 产业发展模式之二: 政府推动型 平阴 县是 山东鲜 食型甘薯传统主产区 ,种植面积 5万余亩 当地 充分发挥充分发挥靠近济南的城郊区位优势 , 春育夏栽 , 秋收冬藏 , 节后上市 , 逐渐形成了 “ 集中种植 、 分散贮藏 、 反季销售 ” 的经营方式 , 建立 了 “ 政府+科技+农户+市场 ” 的产 、 供 、 销产业化种植模式 , 创造 出一条 “ 政府搭台 、 科技支撑 、 农民唱戏 ” 的甘薯产业化发展道路 , 促进了甘薯产业升级 种植基地 平阴县政府组织的甘薯 推介会 政府推动 科技支撑 田间示范 集中收获展示 平阴育苗现场培训 效益显著 以平阴县安城乡为例 , 当地为丘陵薄地 , 无水浇条件 , 每年只能种植一季春甘薯 , 3月底育苗 、 四月底开始种植 , 十月中旬开始收获 , 收获后一家一户贮藏 。
通过 “ 集中种植 、 分散贮藏 、 反季销售 ” 的种植模式 , 一般亩产鲜薯 2500公斤以上 , 春节后至 “ 五一” 销售价格达到每公斤 2.4元 , 每亩收入达到 4000-5000元 , 效益十分显著 产业发展模式之三: 新型经营组织带动型 建立了 “ 市场导向 、 规模种植 、 统一育苗 、 集中收储 ” 的产业化运行机制; 形成了 “ 种植大户 +物流渠道 +批发市场 /大型超市 ” 的产 、供 、 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充分发挥当地生态和自然优势 , 利用甘薯品种选择灵活 、种植规模适度 、 贮藏加工容易 、 市场需求稳定 、 技术门槛较低等优势 , 因地制宜地发展甘薯产业 通过家庭农场 、 种植 /育苗大户或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将周围农户联合起来 , 抱团跑市场 , 提高了甘薯生产的经济效益 莒南县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 邹城灵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 农民抱团 集中育苗 ----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开展集中育苗,保证 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