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研究.doc
9页1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研究--基于对《政治学》的分析广东实验中学 王鑫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教育思想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有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生活的经典著作《政治学》,不 仅是一部政治学专 著,也是一部教育学 专著、伦理学专著对这部书中亚氏教育思想的研究,可以 为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理念,提供许多参考与借鉴,进而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教育,教育思想,和谐教育亚氏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他的教育理论主要集中在《政治学》 、 《尼各马可伦理学》 、《诗学》 、 《论灵魂》等著作上 “但是我们仍应当考虑,幼年时期的训练应是理性的还是习惯的训练因为这两个必须一致,当其一致时,它们将形成最好的和谐 ”1这可能是可能是亚氏关于“和谐教育”的最早论述一.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亚氏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内容广泛涉及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公民身、心全面发展的关系,人的成长不同阶段之间教育的关系,教育目的及教育方法等以下将从五个方面对其教育思想进行概括1.城邦教育论:为城邦政治服务的教育亚氏十分重视教育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认为教育是城邦要务,惟有教育才能使城邦公民团结统一。
他说:“城邦应该是许多分子的集合,惟有教育才能使它成为团体从而达成统一 ”2他明确指出,国家应大力创办与管理教育,因为教育对国家的兴衰至关重要,少年的教育为立法家最关心的事业, “邦国如果忽视教育,其政体必将毁损 ”为此目的,亚氏提出了“教育应由法律规定”的主张,其目的在于把教育纳入国家的法制轨道他明确提出,儿童和需要教育的各年龄的人都应受到训练,为把城邦治理好,需通过法律的规定,要求全邦公民受教育并且特别提到了妇女和儿童的受教育问题, “妇孺的善良与否的确有关城1亚里士多德.政治论[M].第七卷第十七章,第八卷第一章.摘自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559-562.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7.2邦的优劣;妇女占据全邦人口的半数;而儿童则不久就要成长为公民 ”12.全面发展教育论:体、德、智、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亚氏在总结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具体经验基础上,在《政治学》中论述了对儿童施行体、德、智、美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提出了一套独立的教育思想体系第一,体育亚氏认为,对儿童进行体育训练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使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在他看来,在对儿童的教育中, “我们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 , 2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公民从事各项工作、参与政治活动的前提条件其二,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他们具有尚武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他说,在征战中“得胜的应该是高尚雄强的心怀,只有真正勇毅的人们才能正视危难而毫不畏缩” 3第二,德育所谓美德,按照亚氏的原意是指“卓越的能力和性能” 他认为灵魂可以分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两部分,相应的也就有两种德行一是理智方面的美德,它是以知识和智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由教育和训练实现的;一是道德方面的美德,是以制约情感和欲望的习惯变现出来的,是习惯的结果因此,在亚氏看来,美德不仅是一种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道德行为,知识和理智对于人的德性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训练,养成在行为中正确选择的习惯,才能真正全面地完善道德第三,智育和美育智育和美育是亚氏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集中体现在《政治学》第八卷的第二章和第七章中亚氏认为,智力教育源于人类求知的本性,而智育教育的目的则在于将来的实际效用他指出,儿童通常学习的科目有阅读、体操、音乐和绘画等,因为这些科目在生活中是有多种用途的。
由于《政治学》是一本未完成的著作,他未能罗列智育的全部课程,但根据吕克昂学园的教学,我们可以推测出他可能把哲学、逻辑学、物理学、数学等作为智育的重要课程亚氏认为,智力教育的内容当然还应该包括掌握真理、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对事物的直接感受,逐步深入到理性思考,从而掌握事物的内在本质,获得理想知识只有按照这样的认识顺序,才能正确掌握知识3.自然教育论:“以 7 为单位来划分年龄周期的诗人们大体上没有说错”在西方教育史上亚氏最早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天性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亚氏主要是从人的灵魂自然发展的思想出发,分析人的自然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他把年轻一代从出生到 21 岁期间受教育的年龄,按每七年为一个自然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出生到7 岁为第一个时期;从 7 岁到 14 岁为第二个时期;从 14 岁到 21 岁为第三个时期从出生—7 岁:这是学龄前教育时期亚氏认为这一时期的教育又可以分为儿童出生前的胎教时期、出生到 5 岁的婴幼儿教育时期和 5-7 岁的儿童教育时期三个阶段为了新生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2.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13.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14.3儿童的健康,他还特别强调孕妇的保健问题,他说:“孕妇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进行经常的操练,摄受富于滋养的饮食……孕妇们每日须到专司育儿的女神庙进香一次,养成她们经常运动的习惯,孕妇应避免劳神苦思,保持安静的情绪。
”17-14 岁:亚氏认为,这一时期是儿童“进入正规的集体教育“的阶段,这是一个学习受教育的最关键的时期,是奠定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教育应该把情感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使动物性灵魂部分得到良好发展,更要求儿童接受良好的文雅教育,为将来过好理性生活,获得理智的闲暇享受做准备14-21 岁:这段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理智灵魂,以智力教育为主由于《政治学》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这个时期教育的具体情况也就不得而知,人们只能根据亚氏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他在吕克昂沉默的教学实践做出相应的推测4.自由教育论:教育的目的是闲暇和自由在《政治学》中,亚氏反复论证了闲暇为勤劳的目的,正如和平时战争的目的一样,他说:“我们曾经屡次申述,人类天赋具在求取勤劳服务同时又愿获得安闲的优良本性;这里我们当再一次重复确认我们全部生活的目的应是操持闲暇勤劳和闲暇的确都是必需的;但这也是确实的,闲暇比勤劳为高尚,而人生所以不惜繁忙,其目的正是在获取闲暇2因此,亚氏认为,闲暇时全部生活的最高目的,是区别自由人与奴隶的重要特征亚氏把知识或教育内容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适合于自由人学习的,一类是不适合于自由人学习的他说:“任何职业、工技或学科凡可影响一个自由人的身体、灵魂或心灵,使之降格而不复适合于善德操修者,都属‘卑陋’ ;所以那些有害于人们身体的工艺或技术,以及一切受人雇佣、赚取金钱、劳悴并堕坏意志的活计,我们就称为‘卑陋’的行为。
”3也就是说,那些实用的、为获取钱财,或为某种实际功利的知识和技能,都是不适合自由人学习的只有那些有助于发展人的理性、切合人生目的的知识,才是自由人所应学习的5.中庸教育论:我们推崇“中庸” 、主张避免极端亚氏认为,在人类的情感和行为中,存在着不及、过度和中间三种状态他认为,德性从本质上说就是中道,寻求不及和过度二者之间的中间性,是达到幸福的正确途径 4亚氏还认为人有三种性格,即“过度、不足和中间” 他说:“事物有过度、不足和中间德行的本性就是恰得其中间 ”5 “中间”是有理想的人追求的目标例如, “在鲁莽和怯懦之间是勇敢,在放纵和冷漠之间是节制 ”6亚氏认为控制情感唯一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通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00.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10.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08.4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580-582.5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6.6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4 页.4过实践和习惯来训练情感,以使我们能够习惯于恰当地感受情感。
道德的争论不会起作用亚氏并不是说我们根本不应该有情感,情感是人的正常自然的组成部分这种训练就是他所谓的道德德性的发展对这一种情感的太强或太弱都是不好的,因为太强或者太弱的感受都是恶的比如说勇气,这是我们应该对恐惧情感的一种道德德性然而,我们并不是要消灭恐惧,因为恐惧很多时候对我们有用,甚至对取得胜利至关重要诀窍就在于感受恐惧的恰当程度鲁莽和懦弱都是恶的不管我们倾向于哪一个,我们都不能过安定满足的生活这就是亚氏的中庸之道--“中道”或者是“不要过度” 二.对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的分析亚氏教育思想通俗易懂,所蕴含的理论不仅生动而且深刻,以下将从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终极目标、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主要方式进行分析1.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和谐教育”思想综观亚氏教育思想的内容,统领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是“和谐”二字从其城邦教育论来看,其目的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城邦的和谐亚氏的全面发展教育论,提出体、德、智、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身就蕴育了和谐的思想,使人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在他的自然教育论中,以 7 为单位来划分培养人的年龄周期,就是要做到与教育者自身发展的规律达到和谐,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亚氏的自由教育论中,教育的目的是闲暇和自由,而闲暇和自由本身就有舒适、安逸,和谐生活的意义,因而亚氏的自由教育论也是“和谐”为核心的中庸在亚氏那里是主张适度,反对过犹和不及,要处理好德行中的每件事,需要用中庸思想,用和谐理念来达到目的综上来看,是“和谐”统领其教育观,也是“和谐”指导其育人、导学、处世的2.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的终极目标:培养优良公民亚氏在《政治学》中指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这就是说,任何人都不能脱离国家、社会、城邦而生活基于这种认识,亚氏把教育置于与城邦的关系中加以考虑,力图使教育成为城邦的重要事业而个人要成为优良的公民,必须借助教育,有赖于良好的教育去实现所以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应该通过教育造就优良的公民城邦最大的一端还是按照政体的精神实施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的言行,使他们在其中生活的政体,不论是平民政体或是寡头政体,都能因为这类言行的善及于全部而收到长治久安的效果 13.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体、德、智、美全面发展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75.5亚氏主张人的体、德、智、美全面发展。
体育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城邦的优良公民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他说:“儿童们能够进行的所有运动对他们都有益处 ”1在德育教育中,亚氏认为,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中庸在他那里,中庸是善德,是社会、城邦和个人的最佳状态事物有过度,不足和中间德行的本性就是恰得其中间 2对于城邦而言,中庸是城邦绝不应忽视的公理;对于社会来讲,“凡离中庸之道愈远的品种也一定是恶劣的政体”,对个人而言,“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 3在智育教育中,亚氏认为,智力教育源于人类求知的本性,而智育教育的目的则在于将来的实际效用他指出,儿童通常学习的科目有阅读、体操、音乐和绘画等,因为这些科目在生活中是有多种用途的在美育教育中,主要突出的是音乐教育,亚氏说:“音乐的教导很适合少年的本性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可以说与人心息息相通,因此一些有智慧的人说灵魂就是一支旋律,另一些人则说灵魂蕴藏着旋律 ”4因而亚氏强调授予学生的乐器,应当是能够助长聪明,增强理解能力的乐器,教育所选择的歌词和乐调也应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