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doc
62页1 总则1.1 编制目的在徐州市区现有防洪排涝工程设施条件下,针对可能发生的险情、 灾情,制定防洪排涝工程的运用方案和对策措施,为各级指挥防汛提供决策依据,做好城市洪涝灾害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工作,保证城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有效控制洪涝灾害的发生和扩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做到遇设计标准以内洪水保证各类防洪排涝设施安全,主要保护对象不遭受较大损失;遇超标准洪水有应急对策,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1.2 编制依据本预案编制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江苏省防洪条例》等国家、省法律法规;国家防办《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江苏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徐州市城市防洪规划》、《徐州市水利工程调度运用方案》、《徐州市防汛防旱预案》等1.3 适用范围适用于鼓楼区、云龙区、泉山区、铜山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区建成区内洪水、暴雨涝渍等灾害事件的防御和处置1.4 工作原则.专业.(一)防汛抗洪工作以防洪安全为首要目标, 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遵循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全面部署、分工合作和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二)防汛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和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统一指挥,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三)坚持依法防洪、科学防洪、团结抗洪的原则,实行公众参与、军民联防、专群结合四)各区、市防指成员单位和重点防汛部门、单位根据本防洪应急预案,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做好相应的工作2 城市概况2.1 自然地理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城区地理坐标为东经 117 °18' ,北纬 34°17' 地貌形态为侵蚀平原 市区周围丘陵起伏,群山环绕,海拔 100-200 米,市中心地面高程在 31-33 米城区位居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既受东南季风影响,又受西北季风控制气候特点是: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清爽适.专业.宜,冬季寒冷干燥市区多年平均气温 14.2℃,极端最低气温-23.3 ℃,极端最高气温 40.7℃;多年平均降雨量 845mm ,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 6-9 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 68%左右年最大降雨量 1360mm ( 1963 年) ,最大一日雨量 345mm( 1997 年),最大 1 小时降雨量 119.3mm ( 1980 年),年平均蒸发量 1721.6mm 。
徐州市区以故黄河为界,分属三个水系:故黄河以南属淮河流域、奎濉河水系,以北属沂沭泗水系,故黄河自成水系,“一城三域”水系复杂2.2 社会经济徐州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 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福、京沪、徐宿宁、霍连四条高速公路和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均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贯穿徐州南北,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徐州市已成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苏省重点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之一2.3 洪涝风险分析市区周围岗岭起伏,群山环绕,四周高、中间洼,形成了“锅底洼”的特殊地形,加上“一城三域”的复杂水系,使城市大部分地区处在微山湖、故黄河和云龙湖水库的洪水位之下市区周围山丘众多,山洪居高临下,加之城区排水沟管.专业.标准低,排水不畅,涝灾亦是市区的主要灾害因此,洪涝水一直是徐州市区的心腹之患洪水对徐州市区的影响:一是故黄河,为一条“悬河”,东西横穿市区,洪水位高出市区地面 5-7 米,一旦出险,市区将会受到“灭顶之灾”历年来,按照“梯级控制、分段截流、增辟分洪道”的规划进行治理 故黄河市区段防洪标准为100 年一遇, 2003 年在市区以上增辟郑集分洪道(分洪流量 150 立方米 / 秒),实施了和平桥改建工程, 2004 年实施弘济桥改建工程,故黄河市区段最大行洪流量 150 立方米 /秒。
二是微山湖,湖西大堤及郑集河南堤构筑了徐州市区北部防御微山湖洪水的主要屏障,现湖西大堤及郑集河南堤分别按防御 1957 年型洪水和 20 年一遇标准实施, 洪水位高出市区地面 3-5 米,一旦出险,故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将受淹三是云龙湖, 其保坝标准按 100 年一遇设计、 2000 年一遇校核,洪水位高于市区地面 3- 5 米,一旦垮坝出险,故黄河以南、 以西 15 平方公里老城区将受淹, 平均水深可达 1 米以上涝水对徐州市区的影响:城市排涝按照外排河道划分,分奎河、故黄河、京杭运河、房亭河四个排水区目前,奎河袁桥闸以上强排泵站抽排能力为 80 立方米 / 秒,达 50 年一遇排涝标准;其他排水区按 20 年一遇排水标准设计,虽实施了奎河、荆马河、三八河、房亭河等排水骨干河道治理.专业.工程,但内部沟河未得到全面治理,整体排水标准依然不足20 年一遇,排水管网标准更低,大多为 1 年一遇自古以来, 徐州水患不断, 数次被洪水淹没, 屡废屡建,所以徐州市区有“城下城”之说黄河自 1194 年夺泗夺淮, 至1855 年北徙,流经徐州 661 年,给徐州城区带来严重洪涝灾害据史志记载,较为严重的一次是天启四年(公元 1624年),黄河溃东南堤倒灌石狗湖 (今云龙湖 ),城中水深一丈三尺,积水三年不退,官舍民庐悉数淹没,人溺死无数。
建国以来六十多年间,因暴雨市区出现十次较大洪涝灾害其中 1957 年 7 月、 1980 年 8 月 24 日、 1982 年 7 月 21日、 1997 年 7 月 17 日四次暴雨造成的灾害尤为严重1957 年 7 月上旬起, 徐州市区周围连降大雨和暴雨 鲁南地区山洪下泄,微山湖和不牢河流域出现了历年罕见的大水洪水冲垮了湖西第一道、第二道防线-湖西大堤和苏北大堤,湖西各条港河决口及内涝形成的大片洪水,全部汇集于湖西大堤下, 大堤内外洪水浩渺无际 由于洪水量大势急,位于南四湖最南端的蔺家坝坝口被冲毁,微山湖滚滚洪水向不牢河倾泄,流量高达 800 立方米 / 秒,不牢河沿岸决口数处为保卫市区安全和不牢河沿岸,徐州人民进行了艰难的束水护城工程,经过半个月的奋战,将蔺家坝泄洪流量控制在 500 立方米 / 秒以内,保证了市区的安全和两大铁路干线的正常通车,但市区北部仍遭受较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专业.共 14 个乡、 2 万多亩土地被淹, 受灾人口 8 万多人; 因河湖水位过高,积水无法排除,内涝较重的有 15 个乡、 41140亩土地,受灾人口 17897 人总计受灾土地 24 万亩,受灾人口 10 万人。
1980 年 8 月 24 日 8- 9 时,徐州市区 1 小时降水 119.3毫米,致使市区大部分地区积水,受淹面积 4 平方公里市区矿务局一带积水长达 72 小时,受淹居民 2 万户, 101 家工厂停产、半停产,郊区农田受淹 7458 亩,倒塌房屋 374 间1982 年 7 月 21 日夜,市区降特大暴雨, 降雨量达 291.6毫米,因奎河下游山区洪水顶托,市区段大部分漫溢,袁桥水位高达 32.1 米,洪水倒灌市区24 小时奎河两岸、 晓市、夹河街、和平新村、铜沛路和下淀地区水深都在1 米以上,有 2.5 万户居民房进水,倒塌房屋44 间,受灾群众达10 万人之多, 70%的工厂不同程度受到积水危害,受淹农田2.33万亩,经济损失达 2000 万元1997 年 7 月 17 日,市区突降特大暴雨据市区17 个雨量站观测记录, 24 小时平均降雨量为 345 毫米,最大 1小时降雨量 98 毫米,最大 3 小时降雨量 214 毫米由于降雨强度大,雨量集中, 致使奎河袁桥闸处水位一度高达 32.48米( 18 日 1 时),超过常水位 3 米,故黄河合群桥处最高水位也一度达到了 37.15 米( 17 日 22 时),超过常水位 1.05米。
这次特大暴雨造成市区不同程度积水,面积达 37 平方.专业.公里,其中建成区受淹面积为 18 平方公里,占建成区总面积的 30%云龙公园、体育场、王陵路、湖滨新村、酿造厂、煤建路、铜沛路、解放南路、南郊宾馆、晓市、顺河街一带等积水深度均在 1.30 米至 1.65 米市区几座立交桥不同程度受淹, 尤其建国路立交桥积水深度达 2.80 米,局部地区交通、供电、通讯中断,不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受淹,低洼地区房屋普遍进水,部分房屋倒塌在这次灾害中,市区 1.5万户、 4.8 万人一度被水围困, 7 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1 亿元2.4 洪涝防御体系(一)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现状主要分奎河、故黄河、京杭运河、房亭河四个排水区1、奎河排水区主要包括云龙湖和奎河两个部分云龙湖是一座人工水库,位于奎河上游,湖面 5.7 平方公里,汇水面积 54 平方公里,主要是拦蓄市区西南部山区洪水北大堤长 4 公里,堤顶宽 20 米,堤顶高程为 37.5 米,后戗顶宽 50 米,湖底高程 30.2 米,汛限水位 32.5 米,兴利水位32.8 米,保坝标准按 100 年一遇标准设计,设计水位 34.86米, 2000 年一遇校核,校核水位 36.11 米,相应库容 3324万立方米。
泄洪道全长 2000 米,其中穿云龙山隧洞长 620米,洞高 5.8-6.3 米,洞宽 7 米,坡降 1/300 ,出洞后明渠长 1380 米,宽 10 米,坡降 1/400 溢洪道西侧建 7×4.3 米.专业.泄洪闸一座,设计最大泄量 97 立方米/秒,泄洪明渠设计流量 50 立方米 / 秒(超过时漫溢),泄洪明渠在袁桥闸下入奎河奎河从云龙湖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