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章末综合测评 中图版.docx
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022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章末综合测评 中图版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章末综合测评(一) (时间:90分钟 总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综合地形、气候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据此回复1~2题 【导学号:57522033】 1.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 A.东部季风区——终年高温多雨 B.青藏高寒区——“高”和“寒” 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伏旱 D.青藏高寒区——冰川纵横 2.以下区域特征与对应的主要形成理由连线,正确的是( ) A.海南岛全部属于热带气候——大气环流 B.庐山是有名中外的避暑胜地——海陆位置 C.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地面状况 D.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大气环流 1.B 2.C [第1题,东部季风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是季风气候显著,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是干旱,青藏高寒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为“高”和“寒”。
第2题,海南岛因纬度位置低,故全部属于热带气候;庐山因地势高而成为有名中外的避暑胜地;青藏高理由地势高而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读我国广西龙脊梯田景观图,回复3~4题 3.该景观所在区域( ) A.位于我国非季风区 B.位于润湿区 C.主要农作物为小麦 D.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 4.形成该景观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 C.地形 B.劳动力 D.水源 3.B 4.C [第3题,该区域所在区域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明显,属于润湿 - 1 - 区;所在区域主要农作物为水稻;位于我国其次、三级阶梯交界处第4题,广西境内因地表相对险峻,地形繁杂,修筑梯田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故形成该景观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完成5~6题 5.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人口比重依次减小 B.地势逐步升高,降水逐步裁减 C.人类活动逐步巩固,自然状态变化逐步变大 D.土壤发育程度逐步降低 6.新疆生产的瓜果更加甜,理由是( ) A.云量多,光照弱,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含量高 C.昼夜温差大,养分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5.D 6.C [第5题,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区域面积依次减小,人口比重依次降低,地势逐步升高,但降水并非逐步裁减,人类活动逐步减弱,应选D项。
第6题,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养分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故瓜果更加甜] 读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图,回复7~8题 【导学号:57522034】 7.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表达,正确的是 ( ) - 2 - A.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根本吻合的 B.西部经济地带位于内陆渺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均属于沿边省区 C.重庆市属东部经济地带 D.中部经济地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8.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协调进展的表达,正确的是( ) A.将片面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 B.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人口稠密的东部 C.将大运输量的企业转移到交通兴隆的东部 D.将轻工业和农牧业转移到资源短缺的东部 7.D 8.A [第7题,东部经济地带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级行政区,与东部季风区相差甚远;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个省级行政区,并非都是沿边省区;重庆市属于西部经济地带;三个经济地带中,中部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第8题,东部地带有资金和科技优势,中、西部有丰富的能源、矿产,因此可以把片面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片面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适合在中、西部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也转移到中、西部的农牧业地区,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协调地区差异,实现共同进展] 下图为我国南方A城市工业布局变化图:早期,工厂集中在市中心;中期,逐步在a处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个别重化工厂为主的工业区;近期,在b处形成了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工业区读图,回复9~10题 【导学号:57522035】 9.A城市从工业初期、中期到近期的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依次是 ( ) A.市场和劳动力→交通→交通和技术 B.市场→劳动力和交通→交通和技术 C.劳动力→资金和交通→资源 D.根基设施→劳动力和环境→交通和技术 10.A城市工业布局变化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是( ) ①生物多样性裁减 ②降水裁减 ③耕地裁减 ④河流等环境污染 ⑤平均风速增大 ⑥下渗的水量增多 ⑦市区平均气温升高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⑦ - 3 - C.②③⑤⑥ D.①④⑤⑦ 9.A 10.B [第9题,A城市三个时期进展的工业部门及其布局,充分说领略三个时期工业区位不同的主导因素。
第10题,由图文材料可知,该城市工业数量不断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区域内部生态环境变化,如占用耕地、生物多样性裁减、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巩固等]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下图为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据此回复11~13题 11.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集中分布在 ( ) A.山麓和丘陵地带 B.平坦肥沃的平原 C.矿产资源丰富地带 D.沿海海运兴隆地带 12.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要方式是 ( ) A.采集和狩猎 B.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 C.进展传统工业和商品贸易 D.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13.在工业社会阶段,以下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集中分布区的是 ( ) A.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 B.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 C.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精细结合的地区 D.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等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 11.A 12.B 13.D [第11题,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生存主要考虑的是水源、食物和安好性,且结合图示石器时代活动遗迹的分布判断,人类活动集中分布于山麓和丘陵地带。
第12题,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选择在农业区位较优的区域,以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为主第13题,在工业社会阶段,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对工业的进展更为重要] 地理环境对民居产生重要的影响,世界大量地方的民居对地理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据此 - 4 - 完成14~15题 14.日本传统的民居,多是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建筑的,理由是( ) A.日本资源贫乏,缺少水泥 B.日本多木材,且质地优良 C.以减轻地震苦难造成的人员伤亡 D.日本气温较低,便于防寒 15.我国台湾兰屿岛上居民营造了一种“地窖式”民居房屋一般位于地面以下1.5~2米处,屋顶用茅草笼罩,条件好的用铁皮,仅高出地面0.5m左右该房子的创办主要是为了( ) A.防地震 C.防台风 B.省建材 D.防冬寒 14.C 15.C [第14题,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建立房屋使用轻质建筑材料,可减轻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第15题,我国台湾受台风影响较大,营造“地窖式”民居,房屋绝大片面位于地面以下,可有效地防止台风的侵袭] “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无村不榕,无榕不荫。
有水皆成瀑,城为石头砌左手拎芭蕉,右肩挎黄橙相逢毋需问,十九布依人据此回复16~17题 【导学号:57522036】 16.以上诗句描绘的景观可能展现在( ) A.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B.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17.该地区“城为石头砌”的理由是( ) A.该地区以山地为主,石材多,成为主要建筑材料 B.石头城坚忍,利于军事防卫 C.用石头砌城可巩固其防潮功能 D.气候寒冷,石头砌城可很好地防寒 16.D 17.A [此题组以诗句切入,测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诗句描写中的“洞”“榕”“芭蕉”“黄橙”等信息可判断该景观分布于南方亚热带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区建筑材料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往往哪种材料分布广泛、丰富、得来轻易,就形成相应的建筑] 读图,完成18~19题 18.关于该岛有关自然状况的表达,正确的是( ) A.位于大西洋 - 5 -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