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基础名词知识点整理.doc
6页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一、 名词解释1、 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事物和现象的相对属性或以事物本身存在的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抽象概括2、 气:人体中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之一气的运动为气机;升降出入是其基本形式.(先天之精气+后天水谷之精气+自然界之清气)3、 血: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4、 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在内的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5、 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所表现于外的征象6、 六淫: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7、 痰饮:指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8、 瘀血: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病理产物9、 诊法: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诊,“又称四诊10、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音高亢而有力者、多为热、忧心神之实证,11、 郑声:神志不清、语多重复、声音低弱模糊、时段时续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重危征象。
12、 壮热:指高热(体温在39度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13、 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涨之有定时的症状14、 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症候.15、 治病求本: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疾病的本质,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16、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法则17、 微热: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度以下或反自觉发热的症状18、 自汗:白天清醒状态,经常出汗,活动后更甚,称为自汗多见于气虚、阳虚证19、 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则汗止,成为盗汗,多见于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内热证20. 中医的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21.证 即症候,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发热,咳嗽,面黄,目赤等22.症 即症状与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发热,咳嗽,面黄,目赤等23.相生: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促进,资生的作用24.相克: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削弱,约束的作用25.制化:五行中的制中有生,生中有制,互相转化的生克关系26. 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过度克制, 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反向克制。
27. 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和治则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如滋水涵木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28.脏腑:包括脏,腑,奇恒之腑29.脏:心、肝、脾、肺、肾30.腑: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31. 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包括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气血津液失常32.精 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之一,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33.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阴阳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 2、阴阳互根 3、阴阳消长 4、阴阳转化二、说明人体的本来变化1、阴阳偏胜 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寒 阳胜则热2、阴阳偏衰 阴虚生内热 阳虚生外寒三、气的分类 (一)元气 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功能:1、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2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管窍的生理活动(二)宗气 是由肺吸入的精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聚于胸中而成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膻中功能:1、走息道而司呼吸 2、贯心脉而行气血(三)营气 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
营阴”、“营血”功能:1营养人体2、化生血液(四)卫气 是运行于脉外之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性为阳,故又称“卫阳”功能:1、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2、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3、调节控制腠里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四、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五、血血的生成:主要由脾胃、心肺、肝肾共同作用,化生而成血液的主要来源,以水谷精微化生的营气和精液为主要物质基础血的心理功能:1、濡养滋润全身 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1、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使血液运行不息,并保持一定的速度 2、气的固摄作用——控摄血液按一定轨道运行,脉道通畅无阻六、相关脏腑的功能1、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主藏神;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血汗同源;心合小肠2、肺朝百脉——肺气宣发肃降、调节气机;主气,司呼吸,主通调水道;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肺合大肠3、肝主疏泄——调节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合胆4、肾藏精;主水---主持与调节人体水液代谢;主纳气—摄纳肺吸入之清气;开窍于耳与二阴;肾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合膀胱5、脾主统血——控制血在脉中运行,不溢于脉外;主升清-----营养物质上输;主运化----消化吸收,转运输送;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合胃补充:脾胃之关系(比较重要) 运纳协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升降相因----脾气主升,胃气主降;燥热相济----脾属阴,胃属阳七、津液的生理功能: 1、滋润濡养 2、化生血液 3、调节阴阳 4、排泄废物补充:气,血,津液关系:气对血和津液是生 行 摄,血 津液对气是生和载;津液和血一脉之隔.八、六淫1、致病特点:外感性 季节性 地域性 相兼性 转化性2、病种: 1)风邪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性质和致病特点:风为阳邪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为六淫冰邪的首要致病因素,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风性主动(动指风有使物体及人体身形动摇的特点) 2)寒邪 风致病具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而主痛 3)寒性收引 3)暑邪 性质和致病特点:1) 暑为阳邪2) 暑性升散、易耗气伤3) 暑多挟湿 4)湿邪性质和致病特点1、 湿为阳邪2、 湿性重浊3、 湿性粘滞4、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属水、水性下行、故湿邪有下趋的特性)5、 湿多挟温热 5)燥邪 性质和致病特点:1、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 燥易伤肺及肝(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3、 因营养不良,贪血等出现皮肤干燥、指甲毛发干枯、无光泽、舌干无津肌肤甲错6)火(热)邪性质致病特点:1、 热为阳邪、其性炎上2、 热易扰心神3、 热易耗气伤津4、 热易生风动血5、 热邪挟毒、易致肿疡 九、七情致病的特点1、 与精神刺激有关2、 直接伤及内脏3、 影响脏腑气机4、 多发为情志病5、 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十、影响脏腑气机:1、怒则气上 2、喜则气缓 3、悲则气消 4、恐则气下5 惊则气乱 6、思则气结十一、痰饮的致病特点:1、 阻滞气机、阻碍气血2、 易影响水液代谢3、 易于蒙蔽神明补充:病机 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十二、望诊、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1、 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排泄物、望小儿食指指纹望舌、偏红、黄、热相、里证偏白、紫、寒象、表证薄苔:主表症望神(掌握)得神:正气充足、精气未伤、无病或病轻失神: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表现、无论虚实、病重少神:轻度失神{常见于虚证患者}假神:回光返照望色 常色 正常人的面色 包括主色即终生不变的面色,与生俱来;客色 随季节环境变化的面色 病色 疾病面容 包括善色即虽有异常但光鲜明润和恶色即面色枯槁,灰暗 五色主病 青 木 肝;赤 火 心;黄 土 脾;白 金 肺;黑 水 肾闻诊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音高亢而有力者、多为热、忧心神之实证,。
郑声:神志不清、语多重复、声音低弱模糊、时段时续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重危征象十三、问诊 主诉 指的是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感到痛苦的症状及持续时间 现病史 起病情况 病变过程 诊治经过 现在症状 寒热是重点的现在症状微热: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度以下、或仅自觉发热的症状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加重如潮汐壮热:39度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低热:37—38度恶寒发热:外感表证初期但热不寒:多为里热症但寒不热:多为里寒证寒热往来:半表半里十四、切诊寸口诊法是指切按桡动脉搏动寸口脉分为寸、尺、关、三部、以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左手寸、关、合侯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侯肺、肘、命门浮取名为“举”沉取名为“按”手指沿管径左右推寻为寻手指沿管径方向上下移动为“循”一呼一吸称为“一息”常人的脉象应当为一息4-5次、约合每分钟72-80次轻按即得、重按反觉稍减主表证---浮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沉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证---迟脉脉来急促、一息六至以上主热证---数脉疾脉:一息七到八至(每分钟20次左右)十五、八纲辨证:八纲辨证 在四诊资料基础上,运用八纲的理论对病情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证候的思维过程表征 是对六淫等外邪经过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所表现的轻浅症候的概括里证 泛指病变部位位于脏腑 气血 骨髓等受病部位的症候表里证的鉴别:新病、病程短者、多见于表证、发热恶寒并赌、表证舌苔常无变化表证脉浮救兵、病程长者、常见于里证、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里证多见沉脉或其他多种脉象。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寒证 感受寒邪,阳虚阴盛导致机体机能活动衰退的症候 表现为恶寒畏冷、口渴或喜热饮、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润、脉迟或紧等热证 感受热邪或情志内伤或久病阴虚阳亢,导致的机体活动亢进所表现的症候 表现为发热恶热、口渴喜冷饮、面赤、四肢灼热、舌红苔黄白、脉数等虚证 人体正气不足所产生的各种虚弱症候的概括十六、脏象1、五脏属于实体性器官:从功能上看,五脏是主“藏精气”,即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主持复杂的生命活动2、 六腑属于官腔性器官:从功能上看,六腑是主“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主要是对饮食物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的作用3、 胆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胆有传化水谷的过程(胆汁),胆汁直接进入十二指肠促进食物消化,胆囊贮存胆汁,胆细胞由肝细胞制造的属于精气4、 心主血脉: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