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年论《贞观政要》的政治思想.docx

65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22392162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9.79KB
  • / 6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贞观政要的政治思想 蒋峰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 唐代史学家吴兢编纂的贞观政要是值得重视的一部古典文献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太宗作为杰出的政治家与魏征等诤臣在贞观年间的历史面貌贞观政要一书中蕴涵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如以仁义为本的民本思想、求谏兼听得为君思想、防贪鄙的廉政思想、居安思危的远虑思想等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关键词:贞观政要;李世民;魏征 theleadersofthepoliticalthoughtofzhen jiangfengchizhoucollegedepartmentofhistoryandsociety abstract:wujingcompilationofthetangdynastyhistorianszhendignitaries"isaclassicalliteraturedeservesattention.itisfullyreflecttheemperortaizongofoutstandingstatesmenandasweizhengetcinthehistoryofthezhenadmonishofficialandlook.inhisbook,"thepoliticalzhencontainstherichpoliticalstealideas,suchasinrighteousnessforthispeople-orientedthoughts,suggestionandlistenforthewordoftheleader,andthetanbihonestview,intimeofpeacepreparesforwarofself-communionviewandsooninthecontemporarystillhasanimportantresearchvalue.keywords:"paper":lishi-mmzhendignitaries;weizheng 前言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编撰的一部史学著作,也是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

      它分类编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身边大臣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褚遂良、虞世南、温颜博等四十五位大臣的政论、奏疏及重大政治措施等全面反映了唐太宗君臣论政的主要内容,系统的总结和全面的介绍了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具有丰富的政治理论思想它不仅把从先秦到唐代以来的政治伦理思想进行了总结,而且在实践的根底上,上升到了理论层次,对同世从政者的政治伦理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从以‘仁义'为本的民本思想,求谏纳听的为君之道,防贪鄙的廉政之思,居安思危的忧虑观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开掘其有效的研究价值进行探究 一、以“仁义〞治天下的民本思想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经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反映出唐代社会中有识之士的民本思想,这种思想是对中国自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开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曰:‘养民以惠'[2]主张执政者广施济众,统治者与民众之间是鱼与水的关系,离了水鱼儿那么会灭亡,这正是所谓的‘鱼失水那么死,水失鱼犹为鱼也'[3]孟子也曾说过统治者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4]即施仁政所以,他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5]的思想统治者要想更好的安邦定国,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

      贞观政要开篇就记载了唐太宗对国君与百姓的看法,他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姓,假设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认为老百姓是君王和国家存在的前提和根底,正因如此,唐太宗才会把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看作舟与水之间的关系,即贞观政要〃论政体中所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君臣是从乱世中夺得政权,他们亲眼目睹了民众的巨大历史推动力,为了汲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唐太宗屡次召集群臣探讨反思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反复告诫群臣要他们随时‘为朕思隋氏灭亡之事'[6]用隋朝灭亡的事来教训提醒和告诫大家,所以唐太宗君臣在政治统治中继承和推崇传统的民本思想,注重民心之所附把民众视为国家之根基他们认为只有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君主和国家才可能稳固统治唐太宗君臣在政治统治中继承和推崇‘以仁义为治'贞观政要〃论仁义中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一时,败之亦足,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浅薄也'唐太宗认为隋王朝的短命天亡,是由于片面实施严刑峻法的结果,因此唐朝采取以仁治天下贞观政要一书中还深化了这一民本思想,唐太宗君臣也提出了相应措施。

      一是‘养民以惠'以‘使百姓安乐'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王珪说:‘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盈,豪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7]所以唐太宗认为隋朝之所以灭亡,正是由于仁义不修,不爱戴百姓而天下怨叛是也二是要任用贤才唐太宗君臣认为天下安定之时必须任用德才兼备之人,太宗规定县令需要五品以上的官员保举,刺史那么需要皇帝的直接选拔同时,太宗还完善了自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广泛的选拔人才因此唐太宗年间,太宗身边是人才济济,为其天下大治也奠定了雄厚的根底三是明德慎法针对前朝的严刑峻法而激起民变的教训,唐太宗认为应该实行仁政,强调明德慎法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存宽简'又道:‘大辟罪,皆今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如此,庶免冤滥'[8]到了贞观四年,判得死刑者,天下仅29人百姓安居乐业、贤才的任用及明德慎法,最终出现了国富民强的贞观之治这些都是以‘仁义'治天下的具体实施的方针政策,它奠定了唐王朝的繁华富强,为其开展打下了深厚的根底这些措施对现今社会的开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求谏纳听的为君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状态的国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亚细亚的古代方式',一种是‘古典的古代方式'中国就属于‘亚细亚的方式',氏族贵族直接转变为国家的统治者,因此,在中国古代,统治者还保存着古代氏族首领的遗风,非常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吸收下属或旁人的建议贞观之治中的求谏纳听的为君之道那么丰富并开展了这种广开言路政治伦理思想 作为君主要广开言路,谏听纳下唐太宗曾问过魏征,何谓明君何为昏君魏征说君主之所以为明君,那么是因为其求谏纳听,广开言路;之所以为昏君,那么是因为其独断专行,偏听偏信而且魏征还以秦二世偏信赵高,梁武帝偏信朱异,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身死国灭来论证‘人君兼听纳下,那么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9]唐太宗也很是赞赏魏征的意见,太宗在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教训是也曾说过,隋炀帝心性暴虐独断,大臣们没有敢于上谏劝阻的,所以导致隋炀帝不知自身的过错在哪,这也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所以唐太宗认为,贤明的君主应该思考改善自身的缺点而发扬自身的长处;昏君那么是掩盖其自身的缺乏,往往是只能变得更加昏庸无道因此唐太宗也被称之为是‘闻过即改,从善如流'之人。

      贞观二年,为了求谏,唐太宗还像杜如晦提出保证,对于大臣们为了匡教他的过错而上谏的意见,将‘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2023]由此可见唐太宗的难能可贵之处不只在于其广开言路,求谏纳听,更是因为他主动的要求大臣纳谏,唐太宗曾当众表示,你们等可以正词直谏,对国家百姓统治都是有益处的,与我自身也是很有帮助的可以使我更好的执政,你们正词直谏不用担忧会触怒与我被我指责唐太宗曾曰:‘朕每思之,假设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朕闻卿等规谏,纵不能当时即从,再三思审,必择善而用之'[11]可见,为了求得‘君臣长久,国无衰败'唐太宗一面要鼓励大臣大胆上谏,不要怕会触怒君颜,应该要大胆地尽情的纳谏;而另一方面那么有要坚决的保证不会因直言纳谏而妄加诛责众人,一定会再三考虑,择其有用之处而尽情用之 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者言:‘朕每闲居静坐,那么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忽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12]这句话那么充分反映了唐太宗发挥谏官的作用,对劝谏者均已是有身份待之太宗甚至向魏征询问过,为何大家常常不愿意上谏,魏征说:‘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

      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由此,唐太宗也明了,‘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13]因此唐太宗对于劝纳者抱有极大的宽容之态,以师友身份相待之同时他对于百官的奏折都是非常认真的阅读,总是为处理政事而夜夜批奏并且是孜孜不倦因而唐太宗年间出现了众多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例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等一批人,也为唐初年贞观之治的国富民强打下了坚实的根底 由于唐太宗君臣在进谏、纳谏方面都持有积极态度,唐王朝领导集团内部形成了宽松进取的气氛,君臣在为政治国的重大问题上,各抒己见,相互切磋,集中众人智慧,能够做出比较符合实际受百姓欢迎的决策,也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杜绝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危害与影响 三、防贪鄙的廉政思想 记得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俭来败由奢'唐代君臣一向都是以史为鉴,特别重视防贪鄙,防贪污,廉洁奉公唐太宗总结隋亡的教训,认为隋朝的灭亡除了无法勤政爱民之外还有就是在于君臣的贪鄙贞观四年,他对侍臣说:‘隋炀帝志在无厌,唯好奢侈,所司每由供奉营造,小有不称意,那么有峻罚严刑。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竟为无限,遂致灭亡'[14]同时又指出,贪图钱财轻那么家毁,重那么国灭,为了钱财而牺牲家国天下这实在是不值得呀唐太宗在贞观二年时也曾说过,‘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假设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消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视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伤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15]这也可以看出唐太宗对贪鄙危害的认识及理性的思考 为了防止官员贪聚钱财,见利忘义,贪得无厌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唐太宗强调自律自制在防贪鄙之中的重要性贞观政要〃贪鄙中记载: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日:‘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鱼藏于泉,犹恐其不深,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覆忠正,蹈公清,那么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卿等宜思此语为鉴诫'此话反响唐太宗认为高栖树林的鸟与深藏泉窟的鱼为人所获,皆由贪这个字引起由‘鱼、鸟'推知‘人臣',唐太宗看到了行贿对于领导者的腐蚀作用,所以他格外强调领导者的自律自制。

      居于高位,食厚禄者的‘人臣'应该‘忠正'、‘公清',才能‘无灾害',‘长守富贵'才能使国家繁荣安定因此行贿利诱之人只能算是一些外因,而贪图钱财,见利忘义才是最最根本的内在危害因而要想更好的防贪鄙,贪污,见利忘义最重要之处就是在于为人臣的要时刻自律自制,才可以真正的防贪鄙 其次,唐太宗崇尚勤俭节约贞观初年,太宗谓侍臣道:‘朕今欲造一殿,林木已具,远想奉先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还言道:‘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假设恣其骄奢,那么危亡之期可立待也'他做出规定:‘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 [16]婚娶、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一切禁断'因此其在位二十年间,风俗简朴,百姓官员富人皆衣着朴素,财帛富饶,无饥寒之苦 同时,唐太宗对于各级官吏的贪婪,即使缺乏诉诸刑法,也要严厉斥责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富,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