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和探索研究.docx
15页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和探索研究 金枚摘 要:在语言学概论教学上如何实现传授知识与立德树人有效统一?本文从发掘并探索语言学概论这门学科蕴含的精神、自信、职业素养及学术道德等方面思政元素,运用唯物辩证法、逻辑思维方式分析自然科学思维品质的思政元素,及这些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本文是项目的开篇之作,为项目后续论文的进一步研究专业课课程的思政元素提供一个较详实的个案研究关键词:语言学概论;人文精神;思政元素;思政方式:H195.3 :A :1673-2596(2021)07-0103-06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年5月)要求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高等教育全过程,把高校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环节,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融合统一,为此学术界掀起了热烈的讨论。
宏观视角的研讨有:高德毅和宗爱东等从宏观理论、战略高度探讨课程思政的理论体系构建;陆道坤等探讨课程思政推进的价值与意义;高燕等从理论高度及管理者的角度探讨课程思政的涉及到的关键问题与实现路径宏观视角的探讨虽较热烈,却仍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从微观视角探讨某个专业或某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实现途径理科类的课程例如夏莹、刘艳萍、汪猛、贾兴飞、姜兆权、周焱、翟硕莉、张俊丽等探讨了物理、生物、财务、医学、化学等学科文科类例如何衡、倪成伟、吕玉龙、陈辉林等涉及新闻传播、大学语文、中国近代史、公共艺术、语言文学等课程微观视角探讨某个专业或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及实现途径等,大都是专业教师自己思政教学的个人经验体会,尚缺乏理论上的提升及规律的总结微观视角有关语言类课程思政的论文有四个马婷婷阐述高校所有的语言学类课程的思政建设实施总体思路及具体实现路径,视角较为宏观,但举例只有现代汉语的例子,篇幅少汤玫英谈及现代汉语有关汉字字谜和新词语的课程思政,有启发性李卫中讨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现代汉语词汇学专题的课程思政,涉及了很多文化词语,但视角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本文讨论的课程思政应讲的是中国学生的母语情怀。
梁亚冰谈及普通语言学作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的思政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中英对比的视角谈普通语言学的人文情怀,且缺乏具体的例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程迄今为止还没看到相关研究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和探索研究——以语言学概论课程为例》,笔者以多年语言学概论教学为例证,研究专业课程提炼各种思政元素的普遍规律本论文是此项目研究成果系列论文的开篇之作,将发掘和探索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把人文学科的思政元素和自然学科的思政元素在语言学概论各个章节的具体落实进行一一梳理,为后续论文的进一步研究做好个案研究及实例铺垫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我校长期使用北京大学出版社《语言学纲要》(修订版),主要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与文字的关系等语言学基础理论问题语言是社会现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等人文学科密切相关;语言的发生又与物理、生理、心理等自然学科密切相关,语言的信息处理(如语码转换、机器翻译等)又涉及到数学、计算器科学在语言的两大基本功能中,语言的社会功能体现人文科学属性,语言的思维功能体现自然科学属性;在语言思维中,思维能力的普遍性体现自然科學属性,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体现人文科学属性;在语言符号的两个最基本特点中,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体现人文科学属性,语言符号的线条性体现自然科学属性;在语音的研究视角中,语音学强调其方法论的自然属性,音系学强调其方法论的社会属性;在语言规范化的标准中,语言的发展规律标准体现自然科学属性,约定俗成标准体现人文科学属性;在语言演变中,类推作用的规则性体现自然科学属性,强势与例外的非规则性体现人文科学属性,等等。
正因为语言研究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有密切联系,语言学概论这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课程就具有跨学科性质,兼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属性故本论文发掘和探索语言学概论的课程思政元素,既有人文科学课程的思政元素,也有自然科学课程的思政元素语言学概论的人文科学课程属性中重点提炼国家精神、民族自信、职业素养、学术道德等人文精神的思政元素;从其自然科学课程属性中重点提炼看待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及逻辑思维方式等思维品质的思政元素;还要探讨这些思政元素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立德树人如何做到无缝衔接,有机融合,润物无声一、人文精神的思政元素语言学概论体现的人文精神的思政元素主要有民族自豪的思政元素、文化自信的思政元素、语言自信的思政元素、为国拼搏的思政元素、语言认同的思政元素等等一)民族自豪的思政元素《语言学纲要》导言部分首先告知语言学研究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希腊——罗马我们自豪的不仅是汉语研究历史悠久,更因为汉语能延用至今;而印度的梵语和希腊——罗马的拉丁语却被历史自然地淘汰湮灭,早不尚存,而且希腊——罗马这样的国家也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汉语乃至中国在历史上多遭磨难,为什么有如此强韧的生命力而长存不灭?教师要以此思政元素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专业课的导言部分是发掘和探索思政元素极佳土壤,一般都要介绍这门课程的专业发展历史教师要从专业发展史中发掘民族自豪、家国情怀、不懈探索等思政元素,营造开门红的思政效应二)文化自信的思政元素《语言学纲要》第六章“文字”讲到世界上古老而完整的文字体系有古埃及的圣书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和中国的甲骨文世界上古老而完整的文字体系为什么唯有中国的文字系统沿用至今?教师在此需引入思政元素:和其他文字相比,汉字具有跨古今的超时间性以及跨语音分歧的超方言性,这是汉字能延绵长存的内在本质不仅如此,汉字对于汉文化的统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起了重要作用汉字编码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完善,汉字更有信心要长期停留在方块字阶段而不可能改用拼音等其他文字系统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内在源泉!(三)语言自信的思政元素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虽说是对所有语言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堂教学要特别强调汉语的特点例如汉语语法的组合规则这一章节,教师可在教材的基础上总结出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汉语词法与句法有组合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汉语的句子不管多复杂繁长,其主要组合规则无外乎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偏正结构及联合结构这五种结构关系,且语素组成词的词法与词组成句子的句法是一致的,这是汉语简单的一个原因。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强调这样的汉语简单的原因,不能总对外国人说汉语难——声调难、汉字难等,汉语还有其简单的地方,教师应强调这些汉语简单的原因,以降低外国人汉语学习的为难情绪,以便更好地推广汉语,这也是中国语言自信的源泉所在任何专业课的学习都有其难学的地方,也有其易学的地方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攻克难点,也要挑出那些简单的易学点,以降低学生的畏学情绪,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专业课学习的自信心培养,是学生成才必备的心理素质,也是专业课教师必须探索的思政元素四)为国拼搏的思政元素在语言学概论导言部分的课堂教学,笔者通常增添国内外语言学流派的介绍,因为谈及语言学研究,就不能绕开语言学流派笔者还要进行国内外语言学研究动向和研究水平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意识到国内语言学很多方面的研究水平有待提高,以此激发学生迎头赶上的竞争意识及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攻坚克难、为国拼搏的爱国品质大学专业课教学都应强调本专业领域研究的中外对比,既保持世界视野,又强调本土意识优胜处固然自豪自信,弱劣处更令我们急起直追热爱祖国是一个人必备的人格素养,为国拼搏是青年学生必备的思政元素中国梦、强国梦需要的正是青年一代拼搏超越的爱国情怀。
五)语言认同的思政元素《语言学纲要》最具有思政色彩的章节是语言接触这一章教师必须鲜明地突出一个历史结论:历史上汉族虽几经被外族统治,但汉语总是胜利者最有说服力的历史例证是满族统治了汉族二百多年,但满语被汉语替换这个语言替换道理在于民族杂居在同一地区的两种语言,究竟哪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是由经济、文化上是否占优势决定的;在语言融合过程中,并不是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的民族语言成为胜利者,語言融合的结果是经济文化地位高的一方排挤替代经济文化地位低的一方历史上无论是北魏孝文帝的语言自愿融合,还是女真族金世宗的语言被迫融合,汉语总是胜利者,虽然汉族在政治上处于被统治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这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选择是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语言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讨论会上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是民族和睦之魂六)语言平等的思政元素“语法”这章专门有一节叫作“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这是语言学概论必须告诉学生的正确语言观——语言平等观。
以前语言学界曾有人讨论哪种语言进步,哪种语言落后现在多数语言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偏见,不同语言的语法本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任何语言都源于遥远的古代,历经漫长的发展演化,其语法规则都满足语言的基本功能需要任何语言都必须在足够的语法表达方式才能适应交际的需要,无非只有的采取这种方式多点,那种方式少点,有的恰好相反罢了故原则上语法不能分高低优劣,学生应树立语言平等观笔者在讲解“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这节时,顺势还强调“语言也不应分难易”的语言观比如中国人学俄语这样的形态语言的语法一开始会觉得很难,但记住形态规则后,越学越简单外国人学汉语语法一开始觉得简单,但越学越难,汉语语法难学之处不在明处而在暗处,因为语法简单就意味着词法难赵元任先生说的好:“语言就是一种习惯,外语就是一种特殊的习惯外语学习是习惯问题,习惯了就好了这种正确的语言观,有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语言平等观的树立,有益于种族平等观、民族平等观、国家平等观等正确世界观的形成与巩固,专业课教师需强化这些正确世界观的讲解正确的世界观是指导我们学习、工作和研究的指路明灯,专业课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的研究视角与理论方向,以提高正确世界观的思政素养二、思维品质的思政元素语言学概论从其自然科学课程属性中提炼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及逻辑思维方式等思维品质的思政元素,主要有西学中用的思政元素、辩证思维的思政元素、系统视角的思政元素、标准规范的思政元素等。
一)西学中用的思政元素语法这章有一种重要的句法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教师有必要介绍这种句法成分分析方法的由来,它起初是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在其结构主义奠基之作《语言论》里创造的分析英语句子的方法,朱德熙先生把这种分析方法引入汉语的句法分析,给汉语句法分析引入了一个新的视角——层次的视角,尤其对于一些有歧义的句法结构,层次分析法尤其有解释作用崇尚原创理论固然重要,但原创理论毕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创造发明出来的暂时没有原创理论的情况下,该怎么发展?这就有必要引入一个重要的发展思路——借鉴,借鉴西方先进的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事实事实上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汉语语法研究大多走的都走的是西学中用道路——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事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学中用的思维方式是专业课教师应教给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