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心理互助课程》科目设计方案.doc
5页《学生心理互助课程》科目设计方案 崇明县民本中学 杨红丽一、科目开发背景与目的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针对这一需要,我校建立了心理社团“馨心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馨心社”被评为2008年度上海市“优秀心理社团”,还有多位社团成员在2007与2008上海市《家化杯》的评选活动中获奖在心理社团活动的基础上,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心理需要,我校又开发了《学生心理互助课程》《学生心理互助课程》是一门活动课程,总课时12节课,为高一年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要求修习的学生对心理学有浓厚的兴趣,在同学中人际关系良好,愿意无私地帮助周围的同学。
学生通过本科目的学习,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增强自我身心健康水平,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能丰富课余生活,减轻学习压力;能给周围遇到心理困扰的同伴一定的帮助或建议,养成助人自助的品质,从而做好班级的心理健康工作本科目也可以扩大师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增强师生心理调节的意识,营造轻松愉快、和谐共处的校园环境二、科目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个性、人生观、价值观;②了解精神分析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认知主义流派、行为主义流派的基本理论和思想;③学生能够掌握人际沟通和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巧,提高自身的倾听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小组活动、自我探索等形式增进成员的自我认识和相互认识;②通过拓展训练、合作游戏等形式增进成员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③通过团体游戏、知识讲授、角色扮演、观看录像等形式增强成员的心理咨询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对团队有认同感,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观念;②能够理解他人,并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③对自己的人生有正确的态度,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④能够主动关心身边的人,形成助人自助的能力和品质二)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原则:在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注重与学校方案和本科目方案中的目标衔接对应,每一课的内容都是依据学校方案与科目设计方案而设计,将教学目标细化到每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清晰简洁,一目了然。
三、科目内容(一)内容组织形式以“助人自助”为活动理念,以团体心理游戏为主要形式,以“相互认识——信任与合作——自我探索——训练提高”为内容主线,首先通过成员间相互认识,消除陌生感和隔阂感,之后,在活动中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然后深入地探索自己的个性、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咨询方法与技能的训练,并在现实生活中履行助人自助的理念二)具体内容框架单元内容课题内容教学过程教育价值第一单元相互认识第一课相互认识活动1:有缘相识活动2:寻人行动1.学生寻找与自己“有缘”的人2.有缘人组成小组,相互自我介绍3.寻找具有信息卡上特征的人4.相互交流,相互认识1.消除陌生感和隔阂感2.增进相互认识第二单元信任与合作第二课体验信任活动1:信任之旅活动2:高台背摔1.自己寻找同伴合作完成信任之旅2.角色互换再次完成信任之旅3.每个成员依次体验高台背摔4.交流和讨论自己活动后的感受增进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第三课团结的力量活动1:解手链活动2:诺亚方舟1.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解开手链2.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让所有人都站到报纸上的方法3.全班交流成功经验,分析失败的教训1.增进成员间团结协作的意识2.体会个人在团体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单元自我探索第四课认识自我活动1:大风吹活动2:自己眼中的我活动3:别人眼中的我1.挑选10名同学参与“大风吹”游戏2.完成“我是——的人”的表格。
3.随机抽取部分同学表格,请同学猜测是谁的表格4.给别的同学背后写留言5.相互交流感受1.增进自我认识和相互认识2.全面了解自己的个性第五课人生思考活动1:人生曲线活动2:生命之牌1.教师介绍人生曲线的描绘要求2.学生反思并画出自己的人生曲线3.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人生曲线4.学生从写有各种命运的纸牌中任意抽取一张5.谈谈对新命运的感受1.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与评估2.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第六课选择活动1:趣味心理测试活动2:你想要买什么活动3:价值观理论1.学生参与“趣味心理测试”2.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选择想要买的东西并参与拍卖会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各自的想法4.学生了解价值观含义及价值观辨析的作用,并再次作出选择1.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他人的价值观2.树立合理的价值观第四单元训练与提高 第七课沟通的技巧活动1:最佳配图活动2:找领袖1.学生对8副图片两两进行配对2.学生代表发言并说明配对理由3.学生角色扮演进行找领袖的活动4.学生谈成功与失败的感想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解决问题第八课倾听的魅力活动1:情景故事:商店打烊时活动2:听与说的游戏1.教师讲述情景故事2.学生完成判断题3.学生分成小组,角色扮演“听与说的游戏”4.学生谈活动感受1.体验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的重要性。
2.锻炼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第九课敏锐的观察力 活动1:杀手游戏1.教师介绍活动规则2.学生每人抽取一张扑克牌3.开展杀手游戏活动4.学生谈经验教训锻炼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判断力第十课心理咨询的基础知识活动1:介绍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学生课外收集心理学主要流派的资料2.分小组内容交流3.综合成员资料全班交流4.教师补充了解心理学主要流派的基本理论与思想第十一课我当小小咨询员活动1:心理咨询模拟活动1.学生二人一组扮演来访者和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模拟2.学生角色互换模拟咨询3.互相交流咨询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活动感受4.教师点拨心理咨询技巧1.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巧2.形成助人自助的能力和品质第十二课电影赏析心理电影《心灵捕手》人物心理分析:1.观看电影2.学生对主要人物进行心理分析3.教师进行引导与提炼1.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2.学会主动关心身边的人(三)单元设计说明:《学生心理互助课程》科目内容是根据《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设计的本科目内容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系统性的特点;通过团体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对团体成员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团体的凝聚力;在团体活动中,将枯燥的知识融入有趣的活动过程中,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单元内容的安排上,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学生初步掌握心理学主要流派的理论与思想,以及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四)配套的课程资源说明:①《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实施纲要》 ②《民本中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③《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杨敏毅 鞠瑞利 著 ④《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樊富民编著 ⑤《高中生心理指南》吴增强主编 ⑥《心理健康学本》 杨治良主编四、科目实施(一)科目组织1.指导学生选择通过宣传栏、广播台、校园网络、班主任介绍等方式向学生宣传心理互助课程的目的、要求、科目内容、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学生获奖的情况,从而使学生对心理互助课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品质自主决定是否参加心理互助课程,在所有报名同学中,每班挑选两名同学组成心理互助课程成员,但是要通过一定的考核才能加入,其他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加入下一轮2.基本课时安排:12课时,一学期完成3.科目实施的基本形式与手段课堂教学:利用单周星期二下午第八、九节的拓展课,开展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组织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办心理小报、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社区服务:利用学雷锋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进行义务心理咨询和宣传活动;比赛活动:每个学期进行心理小报以及优秀学生的评选活动;营造氛围:利用学校广播台、校园网络、宣传栏、黑板报等平台对学生进行宣传,让更广大的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知识,认识到维护自身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二)科目实施原则1.趣味性原则:通过开展各种团体游戏、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欣赏录象等活动,使成员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放松和愉悦2.系统性原则:科目内容的安排都是由浅入深、有易到难、有一个专题过渡到另一个专题,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3.合作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各项活动和任务4.实践性原则:通过共同创办心理小报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走进社区进行义务心理咨询和宣传活动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使成员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提高成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科目实施的基本要求1.教师教学的方式和要求开展本课程需要有开阔的场地,面积在40平方米左右,并带有多媒体设备;教师能够创设多种途径锻炼学生助人自助的能力;教师要设计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获得体验、感悟,深入理解心理学各流派的基本理论与思想,并能改变自己,帮助同伴2.学生学习要求本课程的学生要能够与同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自我探索,从活动中不断得到新的体验和感悟;学生要对心理学感兴趣,人际关系良好,能够积极参加各种心理类的实践活动,愿意无私地为别人提供帮助;3.教学活动设计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必须与科目设计方案相对应,具体内容包括学情内容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目标,重点难点分析、教学内容处理、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活动评价、参考性资源等,必须要全面而清晰地设计整个过程。
4.德育要求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渗透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定远大的人生目标,热爱生命,珍惜生活,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五、科目评价(一)评价的基本原则1.过程性评价:对学生每次上课的出勤情况、听课情况、参与活动以及进行课外活动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全面、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及时将评价反馈给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多元性评价:本课程坚持对学生、课程、教师进行全方面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体验、课外活动等方面的表现,努力获取评价对象的全面信息二)评价的内容与方法1.学生的学业评价:(略)2、教师和学生对科目评价(略)操作说明:通过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以及教师和学生对科目评价两个方面来了解本课程实施的教育价值,评价既有学生自评、互评,还有教师评价,评分以四个等级来打分,通过统计各方分数,从而清楚了解本课程的教育价值以及不足之处六、科目管理与保障机制1.给予制度、财力保障:学校对于拓展型课程有专门的管理制度,对于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