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口哨声声.docx
3页散文:口哨声声 “你会吹口哨吗?” “不会儿子回复得干脆利落 “难怪没听你吹过口哨 “为何问这?”儿子有点惊奇 “因为我年轻时,酷爱吹口哨对儿子,我从不讳言自己的喜怒哀乐 爱吹口哨,源于青春我有一个叫艾尤布的文友,酷爱吹口哨,口哨吹奏得很动听,令我几乎到痴迷程度能够说,通常看到她发好友圈里,由她吹唱的口哨乐曲,我全部会细细静听几遍,然后分享到自己好友圈 我曾试着学吹艾尤布的哨子,却发觉自己的哨音毫无穿透力,松散到了不论怎样全部拧不成束地步;又干瘪得好比一只漏气的皮球,失去应有的弹力我这才想起,自己已经十多年未曾吹过口哨,也不敢在人前卖弄自己的哨音,因为吹口哨是需要青春作资本的,没有青春的勇气,哪能吹得出圆润的哨音? 爱吹口哨,源于不羁爱吹口哨的人,往往有一颗不羁的灵魂,这也是青春的特质年轻时,每当碰到失意事,我会情不自禁吹响口哨,甩甩头大步向前,似乎要将全部不如意抛却身后;也有碰到部分屈心事,我又会迎着对方眼睛,对视几秒几分钟,最终以哨音排遣心中难以抑止的愤懑现在的我年过半百,生活诸事几乎看透,即便还有看不透,也懒得计较,装作看透的样子,一笑了之 从艺术角度认识口哨,最早来自八十年代早期的电影《佐罗》。
女主角奥顿西娅碰到危急,一声哨音凌空划过,迭戈从天而降,一切化险为夷惩治恶霸以后,迭戈吹个哨子,她的坐骑应声而来,然后英雄携美人绝尘而去,尖亮的哨音在我年幼心中植下了英雄的种子 到八十年代中期,初中毕业的我第一次听到罗大佑唱的校园歌曲《童年》,哨音滑过操场,也滑进了我少年的心再过十年,我已经到恋爱娶妻年纪,张学友一首《等你等到我心痛》,让青年的我对口哨有了新的认知 “我身边的好友极少有会吹口哨的儿子一句话拉我回到现实 是啊,我儿子的青春比较平实,我这做家长的小心呵护着她,她的日子过得风不兴浪不惊,何须“为赋新词强说愁”?但在我身边,尤其是职业学校的校园,还是有很多爱吹口哨的学生,她们或家庭遭受巨大变故,或本身命运遭到重大挫折,或纯是青春期的叛逆,她们卷起舌头,嘟起嘴,双手凑成喇叭口,对着经过楼下的女同学,吹落一阵尖利的哨音 这番举动假如恰好被思想过于正统的老师发觉,她们会将打心底厌恶哨音,转化为处罚吹哨者的行动在思想正统人眼里,吹口哨,几乎等同于吊儿郎当,是和常轨格格不入 我想,只要我们成年人能从内心真正了解、容纳、接收她们,那么她们那颗坚硬的心,终会迎来融化的时刻假如我们继续排斥她们,她们或许未来某一天,真的会成为家庭的负累、社会的危害和时代的弃儿。
当一个人身处悬崖边缘,她人拉一把和推一把,对她一生的影响又该是多么巨大的分野! 看着眼前儿子挺拔的身姿,我想起了自己远逝的青春,还有那仍然回响在我灵魂深处,时时让我惊悸,让我震撼的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