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家电影比较研究.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卢****6
  • 文档编号:316640621
  • 上传时间:2022-06-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95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国家电影比拟研究【内容提要】比拟电影研究的领域应该比跨国电影研究的范围更广电影研究除了重新思考欧洲中心主义的问题,还应该超越追踪金钱流动的规那么,同时强调电影生产、发行、放映和接受的语境、文本、互文性和潜在文本等方面在比拟的框架中,本文列举中国电影研究中常被忽略的和尚未充分开展的课题,例如观众研究、盗版现象、文学改编、电影及其他艺术〔戏剧、摄影和影像〕之间的跨媒体性等等本文还强调跨学科性对我们理解包含于电影语言和技术中的跨文化视觉性所起的关键性的作用关键词】比拟研究跨国研究跨学科性跨媒体性跨文化视觉性一、电影研究的两种视野:比拟与跨国1995年,威尔曼〔Willemen〕作出一个有趣的评论:“尽管比拟文学有许多历史缺陷,但必须成认,电影方面的比拟研究尚未存在更糟的是,由于目前电影理论中的种族主义偏见,急需的比拟电影研究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取代目前强加于大学生中的电影研究〞①威尔曼对于比拟文学的评论引起我的兴趣,因为我从中看到了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北美比拟文学研究和电影研究迥然不同的开展轨迹:尽管比拟文学先前在文学理论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广泛成认,但比拟文学却不得不在人文学科规模日益缩减的趋势中挣扎求存;相反,电影研究近来那么在欣欣向荣的跨学科领域里得以繁荣开展②。

      具有挖苦意味的是,以“种族中心〞为其理论根底的比拟文学,在学界中渐渐退位于英语系,因为英语系经过数十年的重新调整,现在已自称是跨民族或至少是后殖民的学科这种反讽来源于比拟文学也曾强调过自己具有的类似的跨民族立场,尽管其理论根底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欧美比拟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现代“民族国家〞的思想体系,它研究各民族文学对“总体文学〞〔generalliterature〕所作的“特殊〞奉献总体文学〞需要跨民族国家界限的运作和多语言的技能,它所隐含的跨国族性表达在它揭示了一种文学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将诸多民族文学结合在一起,从文学主题、母题、类型、模式、风格和运动中分析出可以辨识的——如果不是完全相同的——共性〔如人文价值和审美理想〕,并通过民族文学之间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进一步建立文学可比性的方法回想起来,西方的比拟文学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时代的逐渐衰落是不可防止的,因为纯粹意义上的民族文学本来不过是个神话,而支持比拟和跨民族研究的文学理论已不再仅仅属于比拟文学领域了③另一方面,尽管电影研究正在繁荣开展,但它依旧在获取其独立的学科地位方面遇到许多难题它的跨学科性质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学管理阶层的矛盾决定:在美国的爱荷华大学,电影学脱离传播学系与比拟文学系合并,而同时在印第安纳大学,电影学那么脱离比拟文学而并入传播学系。

      这些决定可能看似不合逻辑,但事实上,电影学与比拟文学可以相容的看法已经存在相当一段时间了问题在于,为什么威尔曼当年提出的那种“急需的比拟电影研究〞至今仍未成型?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主义〞当然是个主要原因,威尔曼对此有着锋利的批评:学术界的学科领域的扩张创造了就业和院系扩张的时机结果是,在欧美电影理论模式中成长的学者急于在一些新的领域——例如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电影研究——插上旗帜,占据位置在这方面,这些学者和院系阻碍了真正的比拟电影研究的来临,试图把欧美电影和美学理论的范式强加于非欧洲的文化实践中④为了挑战电影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威尔曼揭示了两种具有争议的研究模式:〔一〕“投射性的挪用〞〔projectiveappropriation〕关注于“征服市场,消除竞争,稳固垄断〞;〔二〕“自动发言〞〔ventriloquism〕虽被认为表达了“垄断者/帝国主义者的内疚〞,但却“允许他在继续其专制垄断〞的同时装扮成“受压迫者〞的模样⑤为了获得真正的比拟视野,威尔曼借鉴巴赫金的“他性〞〔alterity〕概念,主张以利用“创造性的理解〞进行双向交流:这不再是简单地将“对话〞与其他文化的产品相结合,而是利用自己对另一种文化实践的理解,重新观察和思考自我文化的格局⑥。

      因此,比拟电影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投射或输出某种理论范式,而且还是重新审视和反思这种理论的本来的根底我在论述中国电影研究中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时⑦,也同样借鉴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以及肖哈特〔Shohat〕和斯特兰〔Stram〕合著的?不加思索的欧洲中心主义?〔1995〕一书的有关内容⑧,但我认为,中国电影研究正是通过在电影理论和批评方面与欧美主流电影范式的对话、协商才在西方得以开展因此,中国电影研究在本质上是比拟的,得益于同好莱坞和其他民族电影的比拟研究当然,“比拟电影研究〞尚未存在的另一个原因,是多数学者都心照不宣的一种假设,即任何民族电影,甚至是美国电影,在一定范围内必然都具有比拟的特性为此,基于跨国电影的概念,鲁晓鹏指出:“民族电影研究必须转型为跨国电影研究〞⑨裴开瑞〔Berry〕和法克哈〔Farquhar〕认真研究了鲁晓鹏的建议,提出以下问题:将“跨国电影研究〞作为一门学术领域意味着什么?把中国电影和国族性置于跨国框架中又意味着什么?他们认为,鉴于其历史和地域的复杂性,“中国电影是将思维方式转变到电影及其国族性的关键所在,也是挑战英语的电影研究中欧洲中心主义的主导力量,因为电影研究领域本身也正向跨国方向开展〞⑩。

      我赞同鲁晓鹏、裴开瑞和法克哈的观点,即电影研究必须转变为跨国研究,但我相信,要到达这个目标,不仅需要把全球各地多种多样的生产、发行、放映和消费的地点联系起来〔这些工程之前已经实施,特别是在全球劳工分配方面〕,而且需要在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的知识生产过程中审视自己的立场威尔曼的比拟电影研究和贝利、法克哈的跨国电影研究的观点都挑战了电影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传统,同时也在进行比拟研究所以我们面临着评估他们各自在电影研究中的开展潜力的任务我认为,跨国性可以成为电影研究比拟视野中的一个主要方面跨国性在大多数情况下目光向外,跟随着跨国家、跨地区和跨大洲的金融、科技和人力资源流动确实,这种流动被以前的主流电影理论——如符号学和精神分析等——认为毫无价值可言,所以新兴的产业研究与媒体研究就比照拟电影研究有着实质性的奉献,但是,仅仅关注外部并缺乏以解释电影的生产、流通和接受,以及为其所创造的多面的意义系统作为一个总体框架,比起“跨国电影研究〞,我更倾向于“比拟电影研究〞,因为后者更确切地抓住了电影的多重方向性,即电影同时呈现为外向型〔跨国性、全球化〕、内向型〔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后向型〔历史和记忆〕和侧向型〔跨媒体的实践和跨学科研究〕。

      因此,比拟电影研究要求不同领域中的同步的深入研究仅举几个例子:在政治经济领域,比拟电影研究审核跨国、国家、民营资本间的流通,以及国家在某一时间内可能采取的对外〔如好莱坞〕的抵抗或顺从的策略;在传播和表达方面,比拟电影研究分析不同媒体和技术的特殊性和互联性;在发行、放映和接受方面,比拟电影研究探讨电影成交和消费的方法;在美学领域,比拟电影研究揭示叙事、场景与音像的结构和功能比拟电影研究之所以优越于跨国性,在于它更能受益于首先在其他学科〔如产业研究、媒体研究、文化研究、视觉人类学、城市社会学、比拟诗学等〕开展起来的范式和方法这里我还想说明,比拟电影研究的框架至少在三个方面不同于比拟文学研究首先,我们必须超越民族国家的模式,尤其是内含其中的民族文化的等级划分〔如西方优越于非西方〕,这种模式过去一直主导西方比拟文学与电影研究的开展其次,我们必须防止比拟文学中传统的精英主义立场,那种立场一度将该学科引入一味迷恋深奥概念而漠视群众文化及日常实践的为难处境再次,我们要放宽“比拟〞的概念,使其不仅包括相互影响和平行的事物,还包括跨学科、跨媒体和跨技术的关系必须成认,我并不可能在本文中全面考察比拟电影研究的整个领域。

      所以,以下我着重于跨学科、跨媒体研究的论述,以此引起对中国电影研究尚未开展的课题的关注,使其在更广阔的比拟视野中尽快得到开展二、跨学科性及其启示:观众和盗版当中国电影研究首次进入北美学术界的视野时,裴开瑞正确地强调了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迫切性,并预计可以从多方面对中国电影进行创造性研究11)我总结中国电影在西方的开展时指出,跨学科研究为这个新领域带来了力量和繁荣,因为它已成功地延伸到了历史研究、产业研究、类型研究、审美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12)可以理解的是,并非所有的领域都得到均衡的开展,观众研究就不幸地被忽略了,甚至是被不负责任地忽略掉了关于这种“忽略〞的一个很重要的例子是,卡普兰〔Kaplan〕仅仅根据与裴开瑞的谈话,就断然宣称,“依靠采访观众不会有任何成果〞,而且中国影评人不可靠,因为他们已经习惯性地口头效劳于“党的路线〞13)比起卡普兰未经研究就断然忽略观众访谈和影评这两种观众研究方法的态度,裴开瑞早期对中国观众的无视那么可能是无意的他将孙瑜的?大路?〔1934〕诠释为一个崇高的文本,“通过对‘力比多’的煽动和对革命对象的重新定位,试图唤起观众的革命热情〞。

      14)裴开瑞的这一精神分析式的解读缺少的是对观众的界定——他们或是30年代的历史观众,或是建构于电影理论中的个体观众,或是当今电影批评家在某种特定的理论范式中所定义的观众裴开瑞对观众问题复杂性的无视可以从赖恩〔Ryan〕对精神分析方法的主要问题的诊断中得以理解:观众并非被电影所精确“定位〞;相反,他们要么接受、要么拒绝电影对这个世界的陈述,而他们的选择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相符合的具体的电影文本,即电影对观众的指认,是由更广阔的社会话语所决定的,使这些话语的意义和评价体系决定了社会主体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工人阶级还是统治阶级等等15)赖恩提醒我们,电影研究中的观众问题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即同时考虑文学和社会形态,以及文本、副文本和语境等因素即使在文本层面,观众访谈和影评也不再像卡普兰1991年所断定的那样“不可靠〞了裴开瑞最近在他对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研究中正是利用了这两方面的资源16)而且,电影统计数字〔例如每年的电影生产、票房排名、观众喜好等〕在中国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然而,除了少数特例,用英语写作的学者似乎对观众研究仍感到十分勉强我冒昧猜想这种勉强的原因首先,在学科领域,观众研究并非是电影、历史、文学界〔中国电影研究者多数而擅长统计分析和产业研究的传播学者可能不熟悉中国语言和文化,因此不想冒险犯下令人为难的错误。

      其次,在方法层面,大局部学者熟悉仔细的阅读,从而满怀信心地将时兴的理论运用于所选的电影文本之上相比之下,观众研究似乎比拟繁琐,往往需要进行广泛的田野调查和档案研究,其结果似乎在工程的规划阶段很难准确地预测第三,在意识形态方面,观众研究似乎总在为电影产业效劳,一边分析数据,一边提出诊断;观众研究还要衡量宣传策略的有效性,这又似乎在为国家效劳因此,观众研究似乎风险重重但是,观众研究所面临的所谓“风险〞是可以控制的控制风险的一条途径,是将观众研究的边缘性转变为其真正的实力:由于在学术界的边缘化,观众研究得以在跨学科领域里繁荣开展,借鉴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实证研究到经验研究,从历史研究到推测性研究另一种解决学术界边缘化的方法,是将观众研究开展成一个具有意识形态批判性、史学研究翔实性、理论思维成熟性的新兴领域早在1992年,杨美惠在西安和上海进行了人类学的田野研究,密切追踪大局部是由工厂工人组成的电影讨论组的活动在电影接受方面,她对不同文本的分析揭示了观众接受和电影欣赏之间的互动,以及政党/国家主体和潜在的公共领域之间的复杂关系17)这里,杨美惠开创性的人类学研究与西格森〔Higson〕所主张的以消费为根底的电影研究方法不谋而合:相对电影生产,我们更应该强调电影的消费和电影的使用〔声音、影像、表达、梦想〕。

      这种方法包括研究重点的转移,即从原来将电影文本分析为陈述民族感情和呼唤潜在的民族观众的渠道,现在转移到研究现实中的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