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疗效与安全性观察.docx
4页2%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关键词:夫西地酸乳膏;细菌;感染性皮肤病;莫匹罗星软膏;瘙痒;治疗效果细菌感染性皮肤病是目前临床治疗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主要的起因是由于葡萄糖球菌所导致的一种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性皮肤病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患者的身心健康,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的主要临床病症表现为红肿、疼痛、瘙痒[1]目前治疗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其中莫匹罗星软膏以及夫西地酸乳膏是最主要的治疗药物,治疗的效果极为明显,患者对其的满意程度也较高本次实验主要是探究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的实际临床效果,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医院接收的68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以下是具体的实验过程[2]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医院接收的68例细菌感染性皮肤病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性的原则将这些患者平均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患者实验开始之前,院方必须要保证患者是自愿的参与本次实验,院方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与治疗,保证患者的家属可以了解整个实验的过程,与患者签署知情协议书[3]。
实验组中共有20例女性患者,14例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在18~4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31±4.2)岁;对照组患者中共有18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在19~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34±4.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首先要清理患者的伤口,使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的皮损部位进行清理,保证患者伤口处的清洁[4]在清理结束后,对照组患者采用2%莫匹罗星软膏进行治疗,医生会将莫匹罗星软膏涂抹到患者的皮损部位,每天按时的涂抹三次,持续涂抹一段时间,保证患者的皮损部位可以尽快的恢复实验组患者采用2%夫西地酸乳膏进行治疗,同样的方式将药膏均匀的涂抹在患者的患处,每天涂抹三次,等到患者的患处恢复之后就可以结束药膏使用[5]1.3评价指标实验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治疗方式的满意程度1.4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使用SPSS21.0软件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计数资料使用%来进行表示,使用x2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结果本次实验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4%,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3%,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2%,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3%,根据两组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实验组患者对治方式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细菌性皮肤病是目前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病,近几年细菌性皮肤病患者的数量在逐渐的上升,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必须要及时的进行治疗目前治疗细菌性皮肤病的主要方式是药物治疗,而主要的药物就是莫匹罗星软膏以及夫西地酸乳膏,实际的治疗效果极好[8]4参考文献[1]林中琴,孙霞.夫西地酸软膏与莫匹罗星软膏治疗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的疗效对比[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04):481-482.[2]石娴,付曼妮,解翠林,邹爱玲.夫西地酸乳膏对比莫匹罗星软膏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性皮肤病的临床循证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7,33(03):272-275.[3]任宏.2%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7,38(05):53-55.[4]章晓阳,江建雄,金如钧,孙丽萍,梁津喜,邱润丰.2%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疗效与安全性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07):1598-1600.[5]刘伟斌.莫匹罗星软膏和夫西地酸软膏治疗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的效果对比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0):99-100.[6]陈俊,李玉良.基于2%莫匹罗星软膏治细菌感染性皮肤病作用观察2%夫西地酸乳膏的疗效及安全性[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2):1306-1308.[7]顾小平,陈英姿,朱亚刚.夫西地酸乳膏治疗头皮细菌性毛囊炎临床观察[J].安徽医药,2011,15(01):89.[8]曹霞.2%夫西地酸乳膏治疗儿童脓疱疮临床疗效观察[A].、皮肤性病学分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皮肤性病学分会:,2008:1.[9]曹霞.2%夫西地酸乳膏治疗儿童脓疱疮临床疗效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08:1.document.getElementById('cnt-ad').style.display='none';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