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道德教育困境讨论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5159546
  • 上传时间:2021-10-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6.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道德教育困境讨论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道德教育部分的教学,重在提升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培育其道 德行为的认知基础和动力机制在教学中运用由道德困境故事呈现、困境阐明、小组讨论、大组辩论、最 佳观点提名和学生反馈等环节构成的“困境讨论”模式,有助于构建积极的道德教育课堂生态,形成以道 德认知、道德情感互构的教学过程,切实将教学实效引向学生道德判断、践行能力的提升,完善积极道德 人格的生成机制其中,把握道德困境故事的品质、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角色定位,是运用该模式的关 键[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道德教育;“困境讨论”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不仅体现于大学生对教学内容在“知”的层面上全面深入地接受, 更应体现于其深刻践行这种实践特性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一 尤其是与道德相关的内容中更为突出它不仅要让学生把握道德内容和规范,形成用确的道德意识,更重 要的是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培育其道德行为,使学生不断提高其日身道德素质,养成良好品格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并未得到有效的关注,大学生对道德的 认识往往停留在理解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这一层面上,缺乏对现实生活中道德事件的分析判断和选择、践 行能力。

      为此,笔者在“基础”课的道德教育部分,尝试将林德的“康斯坦茨道德困境讨论法”(Konstanz Method of Dilemma Discussion,简称KMDD)运用于教学,形成了 “困境讨论"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道 德两难故事为载体,以“故事一一问题一一情感(动机/意向/观念)”统一体的形式呈现出教学内容的新 表现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师生互动方式和课堂生态,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深化了道 德学习的“内化一一外化"过程一、“困境讨论”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困境讨论”教学模式是基于K.MDD而形成KMDD是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心理学教授格奥尔格-林德 (Georg Lind)博士设计的一种促进儿童和成人道德判断能力的新方法25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美德是不是一种能力以及美德能否被教育"的疑问从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赫尔巴特、叔本华、杜威、皮亚杰、科尔伯格等前人对该问题都进行了 深入的思考现代道德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类具有追求真善美的渴望以及对获得真善美所需要的能力的渴 望不论国别、文化、宗教、社会阶层、年龄、性别等因素,大部分人类都共享基本的道德观念,如公平 正义和相互尊重等。

      事实上,社会己经成功地将这些基本的道德观念传递给了下一代,绝大部分儿童在很 小的时候就认同和接受了这些基本的道德原则和社会习俗来白现代生物学的证据同样确认了人类基本的 道德取向和价值观是与生俱来的,但道德能力似乎并非与生俱来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们对于一些道德事件产生了不一致的态度,通常会被归咎于他们具有不同的道 德观念;而当人们出现了恶劣的道德行为,通常会被归咎于个体不具备或者缺乏道德观念的支撑然而, 人们忽略了道德观念的获得与道德行为的产生之间是存在鸿沟的相关研充发现,好的意图只是利他行为 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利他行为的出现除了拥有好的意图以外,还需要个体具有较高的道德判断能力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道德水平的差距,并不是出现在道德观念这一层面上,而是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 中渴望达到自己要求的道德观念的能力”造成的,我们称之为“道德判断能力”科尔伯格将其定义为“个 体(基于内心的道德原则)对哪些是道德的进行决策和判断的能力,以及能够根据这些判断付诸行为的能 力” [1]可见,道德行为的出现不仅要有道德原则,更需要具有一种道德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通 过理智解决与自己相对立的道德观念与情感冲突的能力,一种通过与他人进行道德对话和沟通从而做出较 好判断的能力。

      人们不仅需要拥有道德观念,更需要培养一种能力来将这些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有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人的内心深处是相信道德观念并希望以此为社会的生存法则,当人们面临与他们的观念相冲突的 事情时,人们更愿意学会通过自由思考和讨论来解决与对手的冲突正如科尔伯格所言,“如果希望找到 可以合理解决双方冲突的道德基础,人们就必须有能力不仅理解那些支持我们观点的论点,而且还要有能 力来理解那些与我们意见不一致的论点这种能力正是道德判断能力,而它也越来越被证明是道德的核心, 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需要的道德要素” l:2]o缺乏道德能力的个体常常显示出极端的性格和缺乏同恬心,而学 会了在不同的价值观之间解决冲突的个体更乐意接受他人的帮助获得成长,并能将他们所学的运用到生活 中去人人都需要合作、与他人和平共处,因此,人人都需要取得基本的道德能力[3] 185.这样,人们就 能通过协商和讨论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冲突,就能避免武力和暴力的使用,避免不道德行为和犯罪的出现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是我们的父辈们从未听说过的,同样,我们的下一代将要遇到的道德困境也是 我们所无法想象的,随着道德难题的不断增长和性质的不断改变,个人只有通过教育(自我教育)才能获 得学习和发展道德能力,这不是简单地听几节课、看几本书就能学会的。

      大学期间是学生们获得道德判断 能力的最佳时期,需要教师通过正:确的教学理念、方式来帮助他们培养和提高运用正确的道德原则来处理 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的能力林德正是基于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经过多年的实践,从多 方面不断对“科尔伯格一一布莱特两难故事讨论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于1990年设计了一种培育、提高 儿童和成人道德能力发展的新方法,即康斯坦茨道德困境讨论法(KMDD)实践证明,KMDD对于提高学生 的道德判断能力非常有效[11二、“困境讨论”教学模式的理念与程序“困境讨论”模式的教学目标和理念,是要营造一个充满积极挑战而不是恐惧的学习环境,使道德教 育的目的与方法一致大部分传统的教育方法受限于传递价值观和教授道德理论,忽略了对道德能力的培 养KMDD认为,只有在个体具备了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基础上,道德动机才会导致道德水平的提高和道 德行为的出现,目前道德教育忽略的正是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现实生活中人们正确道德行为的缺失,不 是因为缺乏道德情感(观念、意向、动机),而主要是缺乏通过对道德原则的思考和对话来处理道德问题 或冲突的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用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失去的链接”。

      如图1中间的部分正是连 接道德情感与行为的重要关键环节[5]KMDD就像“疫苗”,它的作用就是利用其中弱化的病毒去刺激它 们对抗真正的病毒具体而言,就是将学习者放置一个“半真实”的道德两难问题的特殊情景中,通过KMDD 方法,最终达到激发他们处理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能力之所以运用故事而不是已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的案例,A.冈特等人以其“教学中的价值形成模式" 的观点提供了理论旁证:“故事可使读者去考虑那些指引人们行为的价值,这些可能是和读者现实生活情 境相关的品格议题通过故事,可以实施在"ARC 参与(anticipation)、现实化(realization)和巩固(consolidation) w的框架下“以一种引导学生关注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6]211,219KMDD 正是运用假设的道德两难故事展开教学过程的在每次进行教学前,教师都要认真准备,以保证整个教学 环节的完整准确性按照林德为此编制的KMDD培训手册,一次完整的教学环节共需90分钟,讨论困境故 事1个,投票表决2次整个教学模式的环节显示如下1) 呈现道德困境故事教师阐述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关于主人公X的两难故事,不管他/她怎么做,都会违背一些行为准则。

      教 师将故事的纸质版分发给参与者们,并要求其完成两个问题:为什么X会犹豫?你认为X做这个决定有多 大的难度?这正是将学生放在一个“半真实”的道德两难情景中,通过培育他们对道德原则的思考与对话 来正确处理遇到道德问题或冲突的能力,即道德判断能力这是一种新的“问题一一模式谱”,“问题” 不是指向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提出,而是指向学生的现实行为选择能力和行为动机激发道德困境的阐明教师需要确定学生是否感受到了两难困境及什么样的困境学生听完故事后,教师收集不同认识:当 X犹豫时,他/她脑海中出现了什么?这真的是一个困境吗?如果是,什么原因?等等这个步骤帮助学 生了解自己听到故事后所触发的情感,并学习如何将它们转变成文字与他人交流这样一来,他们也会理 解当他们感受到困境时,其他人未必觉得是个难题,或者可能会感到不同的困境三) 小组讨论教师要求学生就“X的决定是对还是错? ”进行投票表决,按照表决的结果将参与者分成2大组,分 别坐在教室的两边,每大组再分成3-4人的小组,以便于交流讨论该阶段持续约10分钟左右四) 大组辩论辩论前,教师需申明两个规则:第一,可自由发言,但不许进行人身攻击第二,“乒乓原则”。

      即 在辩论中,当其中一组的某位学生发完言后,由他/她选定一位举手的对方组员来发言,依此支持和挑战相 交替的规则展开讨论,给学生更多时间用于汀我建构和共同建构道德情感的重要过程五) 提名对立组的最佳观点“困境讨论”模式要求关注反方学生的论点,“选取对方观点中你认为最棒的观点”这一环节很受学 生们欢迎它使参与者认识到:当我们遇到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和事,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否定掉对方, 而是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并试着去接受和认可,要用和平而非武力的方式去解决现实社会中出现的矛盾 与冲突最后,就“X的决定是对还是错? ”进行第二轮投票表决六) 学生的反馈在讨论结束后,向参与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这节课有意思吗?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如果有机 会你还会参加这样的活动吗?等等由此获得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反馈三、“基础”课运用“困境讨论”模式教学的实践探索及其成效当前的大学生思想开放、知识面广、学习能力强,但知识体系尚不完整,“三观”尚不稳固,情感心 理也尚未成熟,面临着学习生活等各种成长中的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讲授的内容,客观上存在着迫 切需求如何及时发现、iE确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深处的其实困惑和需求,让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亲和力、 针对性和教学质量,使学生有获得感,这些是促使我们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当务之急。

      道德教育作为“基础”课中的重要内容,其教学效果及实效性更是亟待提高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教 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情境等方面运用KMDI)并进行改善,可以成为真正培育和提高我国学生 道德判断能力的一套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新模式和方法,由此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提高学 生的道德素质和品德水平近年近,笔者在高校“基础”课教学中尝试运用“困境讨论”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赢得了 学生的充分肯定,对该教学模式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由于论文篇幅所限,本文难以随附具体的道德两难 故事素材,仅就其成效进行描述构建了积极的道德教育课堂生态课堂生态,是一个以教师、学生及教学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综合体,由自主性、主动性、专注度、关注 面和时间量等构成了课堂生态系统的活力的基本指标[7]115,基于问题的“人一一人”互动,正是激发或 增进活力并保证活力的意义的重要方式困境讨论”模式下的课堂生态,不仅能够保持内部平衡,具有 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必需的课堂活力,还会由于问题探讨过程的展开而使课堂教学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性,从 而使其学习行为成为基于内生动力的积极的道德接受过程在“基础”课的道德教育内容中,紧密结合社 会上的道德事件,选取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