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启蒙向民间的转向.doc
16页由启蒙向民间的转向:《边城》陈思和(选自陈思和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陈思和,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作协副主席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一书中,陈先生带着我们进入了12部现当代文学名著,仔细领会作品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细细品位每一部作品的来源与肌理,质疑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借此提供更多言说的可能性该十五讲已成为细读和研究文本的范例一、理想化的翠翠和理想化的“边城”《边城》是沈从文最有特色的中篇小说,同时代的批评家李健吾(刘西渭)曾盛赞《边城》是“一部idyllic(田园诗的,牧歌的——引者)杰作这里一切是谐和,光与影的适度配置,什么样人生活在什么样空气里,一件艺术作品,正要叫人看不出是艺术的一切准乎自然,而我们明白,在这种自然的气势之下,藏着一个艺术家的心力[ 1 ]他原本有以沅水为背景写《十城记》的设想,后来没有写成,《边城》独成绝唱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京(当时叫北平)结婚,新居在西城达子营这是一个小院落,正房三间外带一个小厢房,院子里有一棵枣树,一棵槐树,沈从文称它为一枣一槐庐1933年秋,新居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客人就是巴金,两位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每天一起埋头写作,巴金就是在沈从文的书房里创作了《雷》和《电》的前半部分,而沈从文把书房让给朋友写作,自己则坐在院子里的槐树下,一笔一笔地写出了《记丁玲》和《边城》。
都是文学史上的名作,风格如此不同,竟是这样诞生在这座小小的院落里他们都写爱情故事,却写得完全不一样:一部是刀光剑影,血洒五步之内;一部却微波不兴,沉浸于古意的高远之美但这两部小说在风格上都异常透明《电》就像在黑暗社会里的一道道闪电,《边城》却如置身于阳光明媚的山溪边,都没有丝毫混浊气也许,这与一枣一槐庐里弥漫着幸福与宁静的气氛有关吧有人说,《边城》是沈从文最幸福时候写的,他好不容易从乡下人爬到绅士,当了大学教授,又是新婚燕尔,他追求美与爱的理想都达到了,这样一个状态下面,沈从文写了应该是他最好的最美的作品;但也有人认为沈从文写《边城》,是在都市中挣扎数年感到非常疲惫的时候,他这才去想象一个美的世界来表达内心的追求到底怎样,我们没有去问沈从文,但从这个作品里面,我们是可以寻出蛛丝马迹的[2]沈从文最初写湘西世界,采用的不是《边城》这种写法那时,他刚刚从部队里面或者从湘西比较边缘地区进入到城市,又进入到教育界,跟一些洋绅士们在一起生活共事,那个时候,他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排斥现代都市的情绪,由于这种情绪支配了他的创作,他在描写湘西的生活场面时,经常是夸大湘西那个环境的恐怖色彩,或者所谓“血腥”,两个字在这里没有什么贬义的,他反过来觉得城市人都“失血”,我们今天说就是“贫血症”,城市人整天嘀嘀咕咕的,缺少一点血性,所以他要夸大湘西农村那种非现代的、野蛮的、粗暴的东西,通过这样一个血腥来冲击、刺激,甚至于摧毁城里人建筑起来的脆弱的审美文化。
我想,这种审美理想的背后,有一种生命意识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很久以前读沈从文一个小说《神巫之爱》,他写一个巫师在森林里住着,巫师的太太跟另外一个男人相好了,有一次,他们两个人在一个树下相会,那个巫师像猫头鹰一样地在边上发出了怪笑因为这对恋人是在树下拥抱,到第二天,就发现他们已经抱在一起,有一根巨大的竹签从背后穿过去,把两个人都钉在一起你看,这是一个非常血腥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一种报复、复仇的故事,也有一种野蛮的意识,可是,读到这样的作品,你恰恰很震动,用沈从文的话说起来,就是“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3],这种生活是那么有力,那么血腥,跟城市里面那种小恩小爱的、打打闹闹的生活,跟我们说的“小资情调”的恋爱方式就完全不同,那里就有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往往在沈从文的小说里很突出,他一方面写很多现代都市的市民生活,写所谓“失血”的故事,可是在湘西,他又写了很多血腥故事但奇怪的就是,当《边城》出现时,沈从文对湘西的整个认识变了当然,沈从文的作品绝对不是给农民看,都是给都市人看的就是说,他要给都市的读者提供一种湘西世界的想象图景以前是你们这么文明,我非要很野蛮、很粗暴,作品中有一种很强的张力到了《边城》,这种张力消失了。
世俗上的种种成功,使得沈从文跟他所生活的环境、跟他的读者、跟他以前一直感到对抗的现代城市的生活之间巨大的对抗消失了他逐渐被都市和主流文化所接纳,相互间的紧张感也削减,沈从文开始表现一个城市人非但能够接受,而且非常喜欢、非常向往的一个湘西这种变化到底在艺术上有没有好处,是可以讨论的但《边城》这个作品之所以后来被现代文学史接受、称颂,很大程度上因为都市人需要有这么一个寄托内心向往的理想空间沈从文这种超现实的寄托在《边城》里主要体现在翠翠身上翠翠一直是沈从文内心某种美好理想的化身,她不仅出现在《边城》中,甚至出现在沈从文的生活现实里1949年沈从文曾有一段精神危机,在当时写下的一组“呓语狂言”的笔记(《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中,他提到了三个女性,一个丁玲,一个张兆和,还有一个就是翠翠,前面两个是他的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分别代表了他的过去和现在,而翠翠则是虚构的人物,他在文章里非常动情地呼唤着翠翠:“翠翠,翠翠,你是在一零四小房间中酣睡,还是在杜鹃声中想起我,在我死去以后还想起我?”[4]翠翠显然与张兆和、丁玲这样出现在他现实层面中的女性不一样,她是梦幻一样的想象,一种理想,在现实生活当中是无法找到的,所以只有在精神状态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沈从文才会向她发出呼唤。
翠翠在沈从文的笔底下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我们看第一章就讨论这个问题他先介绍老船夫,然后介绍他的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又有一个女儿,就是翠翠,他起先有一段,说翠翠是这个老船夫心目当中的一个“太阳”,他说这个老船夫: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身旁的女孩子[5]老人本来就属于这个自然世界中的一个人,他的内心与自然发生着感应:随着太阳升起而欢乐,也有了朝气;到太阳下山了,一片黑暗了,如果这个老船夫的心一直是跟着大自然转,该是休息和沉寂了,就像有时候我们看到太阳落山了,就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或者感到非常失落,可是老人没有,到了晚上,虽然太阳下去了,可是他身边还有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可以代替大自然,代替生活环境,给他一种生活的勇气,是他的另一轮太阳那么,这个女孩子又是什么样的呢?接下去的一段话讲得非常好: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这是关于翠翠的最经典的叙述这个叙述,首先强调翠翠是自然之子:“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这纯粹是童话语言,翠翠这个人,不是五四时期被教育出来的大写的人,在所谓人道主义的概念中,人是“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一切都是围绕着人转的,而翠翠则是跟着自然走她是山水中的活物,与风、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养”给人一种质朴、丰满的感觉,因为她眼看出去的都是青山绿水,所以她的眼睛像水晶,非常透明、清澈,没有一丝邪念大自然给她生命,她的整个生命的长养不是靠我们今天的家庭、母爱、父爱,而是风日,是大自然翠翠就像一个“小兽物”像一头黄麂,“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俨然”,好像很了不起,兽的境界也是好不容易才达到的由于大自然的熏陶,她是山水中的活物,后面写的就是以小动物的眼光来看世界:这个生命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她和“人事”没有关系,所以这个心灵就变得特别纯净。
然后大家看到,下面是陌生人的注意,陌生人的注意是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个“人事”的东西,有人看她了,这个时候,这个人就很可能带着不怀好意的眼光,所以她马上就警惕了,就用一种很警惕的眼睛去看那个人,可是当她发现人家看她没有什么机心,她也放松,也自然了,就像一头鹿一样,很高兴地在水边玩了翠翠是一种生命的现象,是一种本能的和自然融会一体的气质,是跟风、跟日、跟树、跟绿水青山一样的一种生命也就是说,她是没有沾染人世间的一切功利是非思想、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是不含渣滓、纯净透明的世界沈从文在心中的那些现实生活当中的功名、美丽的妻子、幸福的家庭等等都一一得到后,内心还是有一个超越世俗的更高要求,那就是“翠翠”,而沈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追求和理想中的境界实际差得很远可以想象,一个大学教授,在高等学府里面,又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家庭,这样一种生命状态肯定就不是青山当中的一头鹿一样的状态在现实生活当中,沈从文可能已经得到了所谓现代知识分子可能得到的各种要求,但反过来,他心灵当中的冲动、最原始的起点却失去了《边城》等于是沈从文在追寻内心中的一个梦,翠翠就是他的一个梦我认为这是他写《边城》的一个动机《边城》是以湘西为背景的一个童话,里面充满了天籁之音,所有人都像生活在与现实隔绝的世界中,从外部环境看,这里真是桃源仙境了: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第二章)这是现代人所找不到却又天天梦想的情境,而这里的人也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毫无现代人的功利心比如翠翠的爷爷,他是国家雇佣的,是有工资的所以,人家给他钱,他都不要:“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第一章)如果硬放在他船上,他就去买茶叶、草烟,给过路人用当地的民风民情非常淳朴、善良,人都好得不得了,可以看出作家故意夸张,比如老船夫去买肉,人家不接他的钱,但他也不想占屠户的便宜,只好到另一户,另一户也想不要他的钱,“但不行,他以为这是血钱,不比别的事情,你不收钱他会把钱预先算好,猛的把钱掷到大而长的钱筒里去,攫了肉就走去的第八章)屠户知道他这个脾气每次都给他好肉,也不行……这简直就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写的“君子国”,不言利,人都那么慷慨豪爽,非常美好的人和世界,当然,沈从文这是拿它与都市与现实作对照,反衬现实的丑陋。
《边城》第二章,写湘西的地理和民风,特别提到了妓女很重感情,她们虽然与商人在一起,心里想的却是水手,水手整天在游荡,比较浪漫,有时会与妓女相爱,终生相守相约小说写道:“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接下来后面又写:“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妓女本来是被人看不起的角色,是肉体交易者,但在这里却毫无歧视之语,而且还不乏对她们品行的赞美这里涉及到另外一种民间淳朴的道德标准,民间也不是都持这样的道德,一般情况下,民间是弱势,它总是被强势文化道德所覆盖,所以封建的一套道德标准仍然会在民间起作用但在真正的民间底层,人的生存是第一性的,其他道德观念都比较淡漠所以沈从文说:“这些人既重。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