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朱光潜的美感经验.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27159749
  • 上传时间:2022-11-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31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朱光潜的美感经验——之“心理距离说”朱光潜先生在他的《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中都深入透彻地对“心理距离说”加以阐释,“心理距离说”是朱先生的重要审美经验之一分析审美者与审美对象应该保持怎样的审美距离才能达到最佳审美效果,即那种“不即不离”的最佳审美距离那么如何达到这种最佳审美距离则需要艺术创作者的多种手段的调控,欣赏者的分享和旁观的适当结合心理距离说”雏形源自德国叔本华的“超然”,创始人则是英国的布洛朱光潜先生将其加以完善并有所超越他在形象直觉一部分就分析了人的反省能力,因为人能反省,能与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使主体脱离实用的目的,从而达到无所为而为的目的朱先生引英国心理学家布洛在说明心理的距离含义时举得一个形象而直观的关于海雾的例子,海雾对于海上航行的船员是实用世界中的一片段,它和当事人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实际生活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成了你的工具或是你的障碍因为海雾不仅会令人呼吸不灵,耽搁路程,而且还会对置身于无边的不可知的恐惧中而感到心焦气闷另一种经验则是抛开海雾可能带来的危险和不快,聚精会神地去看它的景观,海雾原来是一幅绝美的图画在前一种经验中“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

      在后一种经验中,你把海雾摆在实用世界以外去看,使它和你的实际生活中间存在一种适当的距离,所以你能不为忧患休戚的念头所扰,一味用客观的态度去欣赏它这就是美感的态度朱光潜之所以要引入“距离说”来阐述美感经验,带有明显的补充和完善“直觉说”的意图他认为,克罗齐派形式主义美学把审美经验从生活的整体中剥离出来,并将其纯粹性和独立性过分夸大,既无法解释审美经验是怎样产生和维持的,又无法解释生活作为整体以何种方式对审美经验发生影响而“距离说”的重要优点在于,它关注构成审美经验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关注产生和维持审美经验的各种条件譬如,克罗齐认为:人都有直觉能力,因而“人是天生的诗人”每当人直觉一个形象和意象时,他就是一个“审美的人”,而与“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无涉在朱光潜看来,“审美的人”与“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只是在理论上可分,在现实中三者是同一个人,根本无法分割形象的直觉”即美感经验之所以会发生,作为“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之所以会显出“审美的人”的一面,关键在于他对现实生活采取了一种审美态度,即在心理上与对象拉开一段“距离”来观照它那么那段“距离”要拉开到何种程度呢?正如布洛所言:一切艺术都要求一种距离极限和一种心理距离,只有在极限之外和距离之内审美欣赏才有可能。

      很显然这里的距离需要把握一个度朱先生则将距离分为消极和积极的两个方面,消极的抛开实际的目的和需要,积极的则着重形象的观赏把物和我的关系由实用变为欣赏的在欣赏中,既要跳出实际生活,抛弃事物的实用价值,又不能完全脱离实际生活,需要用自身的经验来印证诠释作品,从而才能激起感情的共鸣同时他也指出了美感上的距离极难把握,距离过近便因过于熟悉而不能发现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便是距离过近从而丧失了那种欣赏的境界久入芝兰之室,闻其而不香了但太远距离的艺术给人一种空洞感朱先生是如此诠释的:艺术是最切身的,是要能表现情感和激动情感的,所以观赏者对于所观赏的作品不能不了解如果他完全不了解,便无从发生情感的共鸣便无从欣赏距离的远近的这个度的把握并非容易,但也是可以调控的朱先生把“不即不离”作为艺术的最佳距离那么怎样的距离才是“不即不离”呢,才能即不远又不近的恰到好处呢?艺术的“距离”有天生自然的最明显的是空间隔阂比如一幅写实的景色,其本地人看,距离太近,或许不觉得有什么美妙,在没有见过那里景色的人看,就有些新奇了旅行家到一个新地方总觉得它美,就因为它还没有和他的实际生活发生多少关联,对于它还有一种距离。

      时间辽远也是“距离”的一种成因,比如卓文君的私奔,海伦后的潜逃,在百世之下虽传为佳话,在当时人看,却是秽行丑迹当时人受种种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这桩事情从繁复的社会习惯和利害观念中划出,专作一个意象来观赏;我们时过境迁,当时的种种牵绊已不存在,所以比较自由,能以纯粹的美感的态度对付它艺术的“距离”也有时是人为的,我们可以说,调配“距离”是艺术的技巧最重要的一部分比如戏剧生来是一种距离最近的艺术,因为它用极具体极生动的方法把人情世故表现在眼前,表演者就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最易使人回想到实际生活,把应付实际人生的态度来应付它,所以戏剧作者用种种方法把“距离”推远古希腊悲剧大半不以当时史实而以神话为题材,表演时戴面具,穿高根鞋,用歌唱的声调,用意都在不使人忘记眼前是戏而不是实际人生中的一片段显然心理距离的“不即不离”的把握要靠时空的拉远和推进以及人为的创造有的创造者把握得当便创造出绝世之作,有的欣赏者能欣赏到别人不能透视的绝美这要靠人生经验的集累,和个人的素养朱先生以“心理距离说”的标准应用于悲剧理论的研究,正确区分了艺术形式的悲剧与实际生活的苦难,批判了悲剧的快感来源的种种错误学说,揭示了悲剧如何使现实生活“距离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地说明了悲剧与人生的关系。

      美学悲剧性是从人生过程中的不幸、苦难或或生命毁灭的现象中发现其中蕴含的闰,并对这种苦难中的美进行审美判断与评价悲剧主要表现命运对人的嘲弄其根源是当时人类无法把握无法理解无法超越的命运;或是由于人的性格的缺陷酿成的悲剧之所以能给人带来美感体验,一种认为人们之所以欣赏悲剧是人的与生俱来的恶意;瑞士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们之所以欣赏悲剧是由于人们的本能,死亡意识;再有一类认为对悲剧的欣赏是人类普遍的怜悯和同情心说法莫衷一是,这是学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结果,暂且不论谁是谁非悲剧之所以给人以美感的享受,是以悲剧的悲惨与已无关,以旁观者的身份抛开利害关系的欣赏即观赏者与悲剧的苦痛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人们便可欣赏到一种悲壮的美,产生值得同情的心灵共鸣的美感体验另一方面,悲剧产生的时代背景,也与观赏者保持时空“距离”,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时间的推移,会让人归因于情境,时空的久远会使观赏者保持一种高于现实生活,使人深受感动和振奋的精神上的满足与喜悦朱先生还把欣赏者分为旁观者和欣赏者两类,这是两种距离状态,旁观者意指与当时的情境与利害关系的审美态度分享者则是指欣赏者乃其中一员,必要时便可忘记是欣赏者而参与其中。

      显然后者较前者“距离”近了,后者便成为零距离,因剧情悲而悲,甚至挺身而出帮助弱小者,以改变其悲惨结局或因剧情喜而乐……后者便是朱先生的后一种审美经验“移情”欣赏者达到了一种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了移情也是朱先生审美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然移情说的创始者另有其人移情作用本来是一种心理学概念,指人的知觉具有一种外射作用,将本来是发自主体的感觉、情感等外射到对象身上,使之成为对象的属性近代性情学美学家用这种学说来解释审美活动,认为审美即是人们设身处地地站在对象的境地,将主观地情感移注到对象身上,再被这种仿佛有情感的对象所打动心理距离说,给出了发生审美移情的条件,即移情作用只有在主体同实际生活世界保持适当距离之后才能发生纵观朱先生的审美经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形象直觉是心理距离的基础,心理距离又是审美移情的条件,而每一个单个的审美经验又自成自己的体系,可独立存在它们是辨证的关系朱先生的作品所以能在介绍西方美学的过程中,对中西美学及文艺思想的比较和互释做出突出的成绩,关键在于朱光潜不论对中国传统国学还是西方学术文化都有深厚的根基和透辟的体认,堪称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一代大家;在于他青年时代就形成了以中国艺术精神为底蕴的审美情趣,以及“广泛参较”、“兼容并蓄”的文化心态;更在于他面对西方文化潮流席卷而来时,鲜明地反对囫囵吞枣、盲目摹仿的态度,而强调“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文化取向。

      由于朱光潜是以中国传统思想和美学精神为底蕴,以立足本国为我所用的学术立场来接受和消化西方美学和文艺学理论,他的《文艺心理学》等早期著作虽然包容了大量西方美学的材料和观点,但其所建构的美学却并不是在中国的西方美学,而是现代中国美学,即经过西方文化洗礼的20世纪的中国美学参考文献:[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4]章安祺.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四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5]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朱光潜.朱光潜谈美.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7]彭志勇.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合肥教育学报,2001(1).[8]彭锋.完美的自然—当代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钱念孙.朱光潜与中西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