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届新高考历史精创预测卷(福建专版)(解析版).docx
11页2022届新高考历史精创预测卷 福建专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文段中“结草报恩”可以说明( )A.春秋时期战争动乱不断 B.当时交战不受周礼约束C.当时社会报恩现象普遍 D.作者受到儒家思想影响2.汉初,“诸侯王得自除御史大夫群卿以下众官,如汉朝”吴楚叛乱后,“吏四百石以下,自调除国中今王恶,天子皆为置之”这一变化说明西汉( )A.王国内官制被废除 B.诸侯经济基础被削弱C.郡国并行制的终结 D.王国出现郡县化趋势3.研究者通过敦煌文书识别出敦煌20处佛教寺院据下图可知,唐朝时期当地( )A.均田制度遭到破坏 B.佛教颇为兴盛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小农经济发达4.北宋废节镇而置路,使“节度使虚置”而代之以监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帅司(安抚司),四司同为地方高层行政长官,全国各个统县行政组织(府、州、军、监)同时受多个上级机构及多个上级首长指挥、控制和监督。
这一制度( )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C.促使皇权更加集中 D.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支出5.明初,明太祖朱元璋颁布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其中河北、山东与河南三省得益最多,经济恢复亦最显著,其人口增长和耕地垦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15世纪明成祖朱棣即位以来,三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此看出这一状况( )A.推动北方恢复经济重心地位 B.促进了明朝经济总量的提高C.标志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D.有利于缩小南北经济差距6.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铁路建设经费主要以官款为主,建设的体制也以官办为特点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铁路政策开始由官办转向商办,并最终实行了“借债筑路”的政策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新政的全面展开 B.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严峻的内外环境 D.抑商政策的调整7.1920年陈独秀指出,“新文化运动”不应被局限成新知识分子参与的独一无二的运动,也应是讨论诸如妇女地位、劳工环境、人口问题等论题的社会运动这一主张( )A.强调对理论问题的研究 B.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C.否定了新文化运动成果 D.有利于先进理论的传播8.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社会变革的大旗,在不断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多次强调人民民主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据此可知,当时(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范围亟待扩大 B.中国共产党注重社会动员和组织C.战斗与变革同步推动了抗战胜利 D.“三三制”原则是抗战胜利重要保证9.土改结束后,土地买卖现象开始出现,有的农户因为被国家征收部分土地而不得不再购买土地;有的农户因丧失劳动力,无力经营而卖地;有的农户因生活困难、负债、破产等而卖地这表明( )A.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成效有限 B.新型农业生产关系亟待建立C.农民的经营自主权有所扩大 D.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一定弊端10.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也出现通货膨胀加剧等问题,面对严峻形势, 党和政府探索新路子进行治理整顿、全面深化改革到1991年底,经济过热明显改善,物价涨幅全面回落,市场秩序好转治理整顿工作( )A.激发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生机活力 B.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突破了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 D.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条件11.在罗马法的发展过程中,辩护人制度推动了公诉制度的发展,任何市民均可以成为控告者,以维护自身的利益这表明罗马法( )A.维护所有人的利益 B.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C.突出私法的重要性 D.蕴涵着人人平等的理念12.意大利思想家贝卡利亚(1738-1794年)提出:为了使社会获得益处,应该使教育普及而深入,这样可以减少犯罪行为,而且教育比采取制裁更有效。
该主张( )A.丰富了启蒙思想的内涵 B.表明新式教育得到普及C.意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打破教会对教育的束缚13.1901年底,皇太子(后来的乔治五世)在演讲中大声疾呼“醒醒吧,英国!(Wake up England!)”各大报刊争相引用,其也成为时代的代表性标语对此的合理解释是,英国( )A.地位受到了德国挑战 B.海外殖民地纷纷独立C.曾经的优势逐渐丧失 D.高福利导致了高赤字14.1931年至1933年间,苏联进行了全面的工资改革,其中工人最低工资与最高工资的差距由以前的1:2变为1:3.8,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平均工资与勤杂工平均工资的比例由1931年的3.6:1扩大为1934年的4.3:1这一改革( )A.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B.顺应了工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C.造成了苏联阶级矛盾的激化 D.深化了新经济政策的改革力度15.下表为1959—1966年法国大事记这表明法国( )时间事件1959年3月宣布撤出受北约控制的法国地中海舰队1960年邀请赫鲁晓夫访问法国1963年宣布大西洋舰队不受北约指挥1964年4月通知北约,决定撤回在北约海军司令部任职的法国军官1964年9月宣布其水面舰艇概不参加北约海上联合演习1966年10月宣布退出北约军事委员会,北约理事会被赶出法国A.旨在实现军事的独立 B.反对欧洲一体化道路C.力图与美国分庭抗礼 D.力求摆脱美国的控制16.2016年,特朗普在谈论其贸易政策改革构想时指出:自由贸易必须也是公平贸易。
追究他国应负的责任才是美国贸易政策的目标2021年,拜登政府强调美国将致力于公平贸易,特别是要通过综合战略应对中国的胁迫性和不公平经济贸易行为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逆转 B.美国致力于维护国际公平贸易C.经济区域集团化面临挑战 D.经济全球化面临单边主义挑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 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第十七届会议,通过了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其中戈雷岛(左图)1978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波兰奥斯威辛纳粹集中营(右图)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学者阐述波兰奥斯威辛纳粹集中营的入选理由:奥斯威辛纳粹集中营是德国纳粹政权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政策和导致其他无数人死亡的纪念碑,它为这些罪行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该遗址是全人类纪念大屠杀、种族主义政策和侵略者野蛮行径的重要记忆场所,它是我们对人类历史上这一黑暗篇章的集体记忆场所,也是对极端意识形态和剥夺人类尊严的许多威胁和悲惨后果提出警告的标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戈雷岛的入选理由,并简述历史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摘编自李健《改革开放30年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分析研究》材料二 1973—1979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4.5%,比1950—1973年的7.2%减少了2.7个百分点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贸易增长逐步恢复,整个80年代,世界出口贸易量年均增长率达到5%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超过了以前国际贸易发展的任何时期——摘编自姜文学主编《国际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90年代世界贸易的变化及主要影响1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近代中国人笔下的拿破仑(节选)魏源《海国图志》(1842年)认为拿破仑是拯救国家于危难的英雄人物,但最终亡于过度征伐郑观应《盛世危言》(1893年)强调国际公法只能约束实力相当的国家因而无法制止拿破仑发动的战争梁启超《变法通议》(1896年)认为拿破仑发动的战争,促使“欧洲忽生动力,因以革新”邹容《革命军》(1903年)称华盛顿和拿破仑“为吾同胞革命独立之表木”黄兴《致赵凤昌等书》(1915年)“虽以拿破仑之雄才大略,自窃帝位,力削民权,然不久即归于共和,身流孤岛。
茅盾《希特勒怎及拿破仑》(1941年)认为希特勒代表反动力量,而拿破仑代表正义力量——据刘宝吉《拿破仑的近世中国之旅》等根据上表内容,提出一个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南赣地区频繁发生盗乱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立志改变这种状况正德十三年十月,王阳明颁布《南籁乡约》,并设立保甲法其目的是使百姓互相警戒,教化子弟同年,王阳明开始兴举社学,社学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民间子弟,宣扬礼让孝悌的儒家伦理不满一个月,民心就发生了改变,民众从善如流,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王阳明及其后学弟子的倡导之下,重建书院之风大兴,南赣地区的书院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形成阳明学的地域性学术社群王阳明还希望通过 “致良知”来改造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心灵深处的恶念,进而达到教化、弥盗的目的王阳明的种种措施对社会秩序的重建具有积极意义,也促进了南赣地方社会的文教建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采取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在南赣采取的举措所带来的影响6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左传》与孔子修订的《春秋》有很明显的渊源,同为儒家经典,且材料中宣扬爱惜人命得福报的思想,故选D项。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依据题干可知,汉初诸侯王权力较大,可以任免王国内除御史大夫群卿以下的群臣但吴楚叛乱之后,诸侯王只能任命四百石以下的官员,其余中高级官员由中央任免,对中央负责这反映了王国出现郡县化的趋势,故选D项;废除王国内官制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被削弱的是诸侯的政治基础,而非经济基础,故B项错误;西汉虽削弱地方诸侯国势力,但材料并未体现废除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故C项错误3.答案:B解析:通过对敦煌文书的研究,发现唐代时这里至少有20处佛寺,且出土的僧院图反映出佛寺规模较大,可见当地佛教颇为兴盛,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均田制被破坏,排除A项;材料只是介绍唐代吐蕃地区佛教兴盛,无法体现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小农经济发达,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材料中“这一制度”指的是北宋废节镇而置路,并设置监司和帅司,且同为地方高层行政长官,统管地方各行政组织这一制度使四司取代节度使,在地方行政区划上设置多个机构共同管理,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和维护国家统一,客观上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材料中的这一制度使地方政出多门,易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提高地方行政效率”说法错误,A项排除;材料说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皇权集中无关,C项排除;四司的设置使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进一步增多,造成财政开支增大,“减少”说法错误,D项错误。
5.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后,并未再次回到北方,故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明朝经济总量的变化,故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重农抑商政策破产,故排除C项;明太祖颁布的政策更有利于恢复和发展之前被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