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教学楼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57页编制单位xx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xx大学院 长:xx 校 长: xx院总工程师: xx 主管副校长: xx项目负责人: xx 项目负责人: xx 参加编制人员xxx 目 录1.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项目法人 11.2 项目提出的依据 11.3 项目概貌和进展情况 21.4 建设单位的基本情况 51.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12.需求分析和建设规模 122.1 需求分析 122.1 建设规模 143.建设条件和地址选择 153.1 自然条件状况 153.2 地址选择 194. 建设方案 204.1 设计理念 204.2 总图布置 204.3 建筑 214.4 结构 264.5 给水排水 304.6 采暖、通风、空调与防排烟、动力气体 334.7 供电 364.8 弱电 415. 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消防、节能、地震安全和人防 365.1 环境保护 445.2 劳动安全卫生 455.3 消防 465.4 节能 465.5 地震安全 475.6 人防 476.项目建设实施计划 487.工程建设招标方案 497.1 招标范围 497.2 招标组织形式 497.3 招标方案 508.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508.1 投资估算 508.2 资金筹措 519.社会效益分析 5110.结论与建议 5211.附表 5212.附件 5213.附图 531.项目概况1.1 项目名称、项目法人项目名称:xx项目法人:xx1.2 项目提出的依据 (1)《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xxx大学机电工训大楼项目建议书的批复》;(2)《关于xx大学机电工训大楼项目建议书的咨询评估报告》(咨高技[2010]996号);(3)《xxx大学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到2020年远景规划(草案)》;(4)《xxx大学“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规划(初稿)》;(5)《国防科工委关于xxx大学新老校区整体修建性详细规划审核的意见》(科工计[2007]35号);(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7)《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04]21号);(8)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9)《国防科工委所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工程评价方案(试行)》;(10)《26号、72号、126号楼主体结构安全性鉴定报告》(黑建研鉴字[2009]第232号、233号、234号);(11)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规定。
1.3 项目概貌和进展情况1.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学校现有的教学实验用房总量不足,与国家相关指标要求相距甚远目前,学校在校生规模为24743人,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等相关规定,教室用房面积指标为3.53平方米/人,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指标为8.21平方米/人,严寒地区补助系数6%,依此计算,学校教学实验用房现有缺口为7.9万平方米,加上拟拆除的26号楼、72号楼、129号楼等2.3万平方米的危旧建筑,学校教学实验用房实际现有缺口为10.2万平方米为了缓解教学实验用房紧缺状况,学校租借了627研究所的2栋实验楼、技侦三处1栋办公楼作为实验用房,并采取了晚间和双休日安排课时等临时性措施,但仍然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开展根据《xxx大学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到2020年远景规划(草案)》精神,“十二五”期间,学校将遵循“稳定规模、强化体系、创新机制”的人才培养思路,基本稳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规模,适当增加博士生规模,大力发展留学生到“十二五”末期,学生规模基本控制在25000人左右,按此规模计算,“十二五”期间,学校教学实验用房总缺口为18.1万平方米。
2)学校部分院系(中心)的现有主体用房已成危房,急需拆除还建目前,学校工程训练中心、机电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的教学实验用房主要集中在11号楼、26号楼、72号楼和129号楼内其中,26号楼建于1953年,是哈军工时期的枪炮实验室;72号楼建于1960年,是哈军工时期的导弹训练队营房;129号楼建于1955年,是哈军工时期的导弹仓库这几栋楼已经超过了使用寿命,房屋老化十分严重:墙体粉化;部分墙体、楼板出现大量裂缝,裂缝宽度最大已超过2厘米;部分柱、梁裂缝,保护层脱落,钢筋外露,现暂用钢筋、角铁进行加固;水、电、暖、排风等基础设施陈旧,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房间空间狭小,有效使用率低目前,这几栋建筑仍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实验任务,其恶劣的条件严重威胁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学校每年都花费不少资金对其进行维修,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现已失去了维修价值经黑龙江省寒地科学研究院对26号、72号、129号楼主体结构进行的安全性鉴定,其鉴定结论为CSU级,即现状安全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抗震性能不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的相关规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亟需拆除还建。
由于学校建设用地的需要,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原先的火箭发动机实验室和建筑材料实验室被拆除后至今没有还建,相关实验一直不能正常开展,急需恢复建设3)机电工训大楼的建设符合学校新老校区整体修建性详细规划和院系布局调整思路原国防科工委和哈尔滨市政府联合对《xxx大学新老校区整体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了批复在《xxx大学新老校区整体修建性详细规划》中,为使校区内学科专业、实验室布局更加合理,拟采用相对集中的方式,将各院系用房和实验室用房进行整合,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区域,以达到统一协调、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目的,规划建设10万平方米机电工训大楼机电工训大楼建成后,学校拟将工程训练中心、机电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及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全部迁入这四个二级学院的力学、材料、机械工程学科联系紧密,电镜、疲劳机等大量的大型设备可以实现共享;同时,这四个二级学院承担了全校的化学、力学、机械基础、工程制图的基础教学以及工程训练任务,同时迁入新建的机电工训大楼后,可以集中形成学校最重要的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按照《xxx大学新老校区整体修建性详细规划》,129号楼与72号楼拆除后,原址将作为新体育馆建设用地;26号楼规划为绿化用地;11号楼内腾出的用房可恢复或改建成留学生和研究生教学实验用房。
综上所述,目前学校的教学实验用房十分紧缺,已经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秩序,建设机电工训大楼是十分紧迫且必要的1.3.2 项目进展情况为做好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自2010年7月14至8月1日,学校组织基建处、发展计划处、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工程训练中心、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对黑龙江科技学院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和工程训练中心、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和工程训练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和工程训练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程实训中心、浙江大学工学部机械工程学系、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为该学院下属单位)、吉林大学化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九所高校共十三个院系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学校还组织了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采购工作,确定哈尔滨方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单位1.3.3 已投入的资金和开支的费用截止目前,本项目已投入前期工作费40万元1.4 建设单位的基本情况1.4.1xxx大学基本情况xxx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以“三海一核”为特色,是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学校和国家56所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之一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著名的“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基础上,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xxx大学学校校区占地面积126.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现有17个二级学院、3个教学系(部、中心);设有研究生院;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工作站,6个一级、25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9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含MBA、MPA),57个本科专业,是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防特色学科11个,省级重点学科2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6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4743人,其中博士和硕士研究生8041人现有教职工3118人,其中院士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36人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和发扬“哈军工”精神,坚持“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的办学思路;不断挖掘办学潜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为国家及国防科技工业系统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特别是“九五”以来,学校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服务领域越来越广,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学校的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94%以上学校一贯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并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的许多研究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现已成为我国“三海一核”(即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和核能应用)等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的潜器技术、水下机器人技术、船舶减摇技术、动力定位技术、组合导航技术、水声定位技术、核动力仿真技术等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学校船大工程设计研究院还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标志学校科研质量实现了与国际规范的接轨2008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47项,获省部级以上奖项20项,获国家专利授权58项,鉴定成果41项,2009年学校科技经费超过5亿元学校是全国43所创办“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之一面向21世纪,学校坚持以特色求发展的方针,确立了依托船舶、立足国防、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发展战略取向和“三海一核”服务主体的定位,突出为国防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特色,进一步加快教学改革、科研体制改革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加速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创造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1.4.2本项目相关院系(中心)基本情况(1)工程训练中心学校工程训练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面向全校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现有的三大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之一中心下设综合办公室、教务办公室、教学指导组、工程认识教学部、工程实践教学部、工程综合教学部、机械制造基础教研室、教育创新基地和工程部,共有教职员工104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27人中心先后投入资金共1100万元,建设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为全校38个专业本科生,开设4门课程,全年接纳学生近18000人次教育创新基地是在已有的工程认识课程、工程实践课程、工程综合课程、机械制造基础理论课程以及国防科技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建设的开放型实验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