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唱《松花江上》.pdf
6页课题独唱《松花江上》课型综合课授课教师课时一学时授课班级初三年级上课地点多媒体音乐教室教学内容1、演唱歌曲《松花江上》;2、作曲家简介;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补充有关抗战歌曲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 教学准备1、教案、钢琴、2、音乐教学U 盘、3、多媒体等设备教学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2、让学生从小具有爱好和平,远离战争的美好愿望3、感受当时东北人民无家可归、流亡关内的痛苦,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过程与方法1、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2、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与演唱,启发、引导学生养成聆听音乐作品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感受与体验,充分展开想像3、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知识与能力1、通过歌曲《松花江上》的学习,有感情地、声音坚定有力地演唱歌曲,有一定的声音控制能力 2、通过小跳音程连音唱法发声训练,帮助学生练习打开喉咙 并指 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松花江上》2、理解歌词内容,体会当年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
3、歌曲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把握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歌曲的几处大跳的气息支持、喉咙打开、声音连贯、乐句完整2、附点节奏、最后的高音及优美地声音歌唱3、发表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想,并有所感动与感悟教学方法1、讲解、分析2、范唱法等学法引导1、创设意境;2、专心聆听,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3、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演唱,采用跟唱法和模唱等方式来充分体验歌曲的情感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课件)同学们, 1931 年 9 月 18 号,在我中华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事你知道是什么 事吗?(九一八事变) 对!自从1931 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侵略的铁蹄随意践踏我国领土,国民党政府提 出不抵抗政策实在可气可恨!(教师握紧拳头,气愤至极 在日本铁蹄的践踏下,东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很快沦陷中国东北三省的劳 苦大众携老带子,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流亡关内(以河北省山海关市为界,以东的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为关外,以西的河北等中原省份为关内)东北是他们的家乡,可此 刻,他们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 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这种情绪要倾吐,要爆发。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爱国志士勇敢的站出来,号召、 组织大家要拿起武器和敌人进行坚 强的战斗, 把日本侵略者打回老家去作曲家张寒晖也拿起了特殊的武器—— 笔,谱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这首歌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 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群众演唱,然后,他带领群众到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 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每一位中华儿女,这首歌并迅速传遍全国,引起强烈的轰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听一听这首歌吧弹奏歌曲 《松花江上》 )听完这首歌曲, 你们知 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吗? 这首歌曲的名字就是—— 松花江上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首歌曲三、创作背景歌曲《松花江上》 是作者用特殊的形式对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反映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对歌曲作者的艺术创作总有一定的影响,它直接影响作者的创作思想、风格、动机以及创作素材的选择《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创作于1936 年 11 月,当时我国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占领,日本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36年,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小,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人人心中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
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先生,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徘徊的惨景,耳鼓里充满着痛苦的呼声,于是便谱写出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歌曲,以含着热泪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在此期间他耳闻目睹了西安街头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徘徊的惨景,从而激起了他创作的念头张寒晖曾说:“ 我把北方 ,娘们 ?在坟上哭丈夫、哭儿子的那种哭声变成了《松花江》的曲调了 是的,这首歌就要带着哭声去演唱他的友人姚一征说: “ 当歌曲写完后,我们唱到,爹娘啊,爹娘啊? 时,竟都呜咽地哭了 ”张寒晖 (1902 ~1946) ,河北定县人1925 年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 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 年回老家组织抗日救国会,同时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为宣传抗日奔走呼号1935 年去西安,在东北军中宣传抗日1937年再度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1942 年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他创作的《松花江上》 、 《国民大生产》等著名歌曲,曾在解放区和全国广为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1946 年3月11日,被誉为 “ 人民艺术家 ” 的张寒晖病逝这首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
倾述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引申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 当尾声长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时,歌曲达到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感受这首歌的力量,在学这首歌之前我们先要做一下歌唱准备的发声练习 四、歌曲教学《松花江上》(一)歌唱准备发声练习:1、哼鸣训练2/4 5 4│ 3 2 │1- ‖嗯2/4 56 56 │54 32 │1 - ‖ Lu 目的与要求: 体验头腔共鸣, 通过 u 母音的训练使歌唱者具备放松稳定的喉头和口腔的开度,以获得声音的高位置1)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2)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3)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从鼻翼两侧到达眉心,感到明显振动4)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5)u 母音练习,注意喉咙的开度和位置以及中支点的保持2、 U母音及 a 母音的训练4/4 56 5 - │45 4 -│34 3 - │ 23 2 - │1- - -‖Mi ma mi ma mi 4/4 12 345 -│54 32 1 -│12 34 54 32 │1- - -‖U u u u 2/4 13 35 │5i i5 │53 31 │ 1 - ‖Mi ma mi ma mi ma a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 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 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 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3、连音训练2/4 12 34 │54 32 │ 1 - ‖A a a 目的与要求:训练声音连贯统一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一口气唱完,音量不宜过大,力求使乐句的线条优美连贯,富有流动感,结尾的长音要用弱----强----弱来收音,防止声音直白和僵硬二)歌曲讲解1、歌曲结构分析《松花江上》这首歌曲采用E 大调,拍子,为带尾声的二部曲式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第1—20小节)有两个乐句,第二乐句(第11—20小节)段实际上是第一乐句(第1—10小节)的变化重复旋律以反复咏唱的方式引申展开,叙述了东北家乡的富饶美丽第二乐句的结尾,旋律从高音“ 1” 下行级进到中音“ 1” ,加强了歌曲悲痛的情绪,表现出流亡者被迫与亲人离散的惨痛心情第二部分(第 21— 52小节)转入g 小调前两个乐句(第21— 30小节)基本相同,只在结尾的三个音降低八度旋律带有呼号、哀伤的感情色彩,令人热泪涟连; 而在后面(第 31— 52小节)的旋律进行中,它又多次以不同的变形出现,感情内在压抑,给人以一唱三叹、 环回萦绕的强烈印象这悲愤交加的声音,深刻地表现了东北同胞对侵略者的愤恨和控诉。
当尾声(第 53—61 小节) “ 爹娘呀 ⋯⋯” 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出现时,歌曲的情绪达到最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它激励人们起来战斗,抗日救国,收复可爱的家乡2、歌曲情感分析歌曲《松花江上》 所表达的情感是人们在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被迫背井离乡,逃亡关内的凄惨境遇,以及人们想推倒这两座大山,重建家园的迫切渴望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思、国难之痛的悲歌,歌词中的“我”的遭遇实际就是全体东北人民的遭遇所以我们在演唱的时候也要带着这样的心情去演唱三)歌曲教唱我们先来学习歌曲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中的两句旋律基本相同前后两句歌词的内容是有对比的,第一句描述的是美景,而第二句描述的却是人,景是美的,然而对人的描述却隐含伤感既然歌词表述的内容不同,我们在演唱时情感上就肯定会有所变化,歌曲描绘了流离失所的人们恋恋不舍的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的家园,每走一步就远离故土一寸,脚步是沉重的而内心却是极其的不平静接下来是两个句式相同的问话,第一问隐含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憧憬,第二问隐含了出了收复失地的决心和力量同学们可以在脑海中试想这样的情形:血雨腥风中, 亲人们在死亡的恐怖里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年老的父母亲一辈子为儿女洒尽了心血、历经了沧桑, 却还要饱受战乱之苦,衰老的爹娘又怎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
这种揪心、这种牵挂,一定要在歌声中表达出来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旋律在小调上展开前两个乐句基本上相同,只在结尾的三个音 降低八度旋律带有呼号、哀伤的感情色彩在后半部分的旋律进行中,它又多次以不同的变形出现,感情内在而压抑:这悲愤交加的声音,深刻地表现了东北同胞对侵略者的愤恨和控诉尾声 “ 爹娘呀 ⋯⋯” 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出现时,歌曲的情绪达到最高潮,在声泪俱下的 悲痛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它激励人们起来战斗,抗日救国,收复可爱的家乡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完整的唱一遍这首歌 五、课堂小结这首歌不仅是当时沦为亡国奴的三千万东北同胞的真情写照,也唱出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这样的歌曲必定会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力量,也让我们体会到音乐的震撼力,这种震撼是绝不亚于文学的 九一八,三个简单的数字;九一八,铭记中华民族耻辱的数字;九一八,三个见证历史的数字;九一八,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数字80 多年的光阴岁月可以流逝,但是,有些事情我们一定要祖祖辈辈、时时刻刻、永远铭记于心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大刀进行曲》 :最解恨的抗战歌“ 大刀 —— 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大刀进行曲》歌词中最后一个“ 杀! ” 字,充分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寇的刻骨的仇恨。
1933年,日军侵犯长城各口, 宋远哲率领29军奋起抵抗由于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29军成立了“ 大刀队 ” 在与敌短兵作战中,“ 大刀队 ” 重创日军,名声大振 七七 ” 事变爆发,守卫卢沟桥的29军又以大刀显神威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麦新 被“ 大刀队 ” 所深深震撼,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谱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义勇军进行曲》 :歌声响彻共和国田汉词, 聂耳曲,创作于1935年4月,是故事影片《风云儿女》 的主题歌, 表现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前仆后继抗日的不屈精神田汉在被捕前, 将歌词写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上,后由夏衍交给聂耳,聂耳很快将歌曲谱完,以《义勇军进行曲》为歌名发表在《中华日报》上随着《风云儿女》的上映,这首震撼人心的战歌迅速传唱全国后来, 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演唱并录制了唱片,更使这首战歌载誉全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 将这首歌定为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将其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