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诗词意境鉴赏浅探.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2587267
  • 上传时间:2021-11-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4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诗词“意境”鉴赏浅探 高 潮“意境”是诗歌领域形象思维的具体形式和结果在诗歌创作和欣赏中,诗人的创造和读者的再创造都是形象思维活动,“意境”不仅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同客观的景象事物相统一而产生的境界,而且也是读者借以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受到感染和陶冶,提高思想情操的诱导物它是诗人的终点,读者的起点,是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中介,是诗人把读者引向理想彼岸的桥梁因此,在古诗词的阅读鉴赏中,以“意境”作为抓手,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鉴赏“意境”,形成扎实有效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我认为,应该坚持“四性”一、把握整体性任何一首诗或一首词,都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我们在鉴赏时,如果只是看到作品中单个的“意象”画面,是不大可能准确地把握作品所表达的诗人词家的情感意旨的意境”往往是诸多“意象”彼此组合连缀起来形成的一个情感氛围与艺术世界即多个个体连接起来的整体同“意境”相比较,“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或词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体性,传达着诗人词家在作品中的整体的情感意旨鉴赏“意境”,就是要先从作品所描绘的具体的风物、景象切入,再从整体上把握作者贯穿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方宅”“草屋”“远村”“墟烟”“桃李”“鸡狗”等,都是平淡无奇的“农家物”,而把这些单个名词组合起来,就构成了平静自然的田园生活风光,质朴而醇美的“意境”,结合诗篇创作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再如,白居易《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景物,“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等,营构的是一种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显示出的就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又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从赣江的流水起兴,用“清江水”和“无数山”这些“眼前景”道“家国之悲”“今昔之感”“心上事”看到这些“意象”,再联想到九十多年前的民族英雄,特别是作者最后用“鹧鸪”自比借以明志,一个沉痛的追怀国事艰危、深情萦念失土的“意境”浑然显现在我们的眼前由此可见,古典诗词中的种种“意象”,诸如“柳絮榆荚”“寂水寒山”“清霞白露”“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橘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湖光山色”“田园桑麻”等等,无一不是意境的构成要件,无一不倾注渗透了诗人的主观感受鉴赏“意境”,只有从整体上理解感悟诗歌中这一个别的、零散的“意象”,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丰富的意旨、复杂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二、突出层次性“意境”通过事象、物象、景象的融合,创造出情、理、形、神四者统一的诗歌画面,形成多个个体连接起来的整体,但是其呈现的层次性却是十分明显的在“意境”鉴赏的审美活动中,我们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来体味其特色1、从表达内容上看,一般来说,“意境”包括物、情、理三个层次,三者常常是各有侧重其特点是景重,情浓,意淡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通篇“诗中有画”,写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景象,透露出宁静幽深的境界其特点是情重,景散,意明如韦应物的《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这首五言山水诗意境深远,诗人借助眼前所见的秋山暮钟,江上烟雨,独鸟飞归之景色,构成凄迷寂寞的气氛,以烘托怀念亲故的心情其特点是意重,情浓,景淡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诗描写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的“方塘”;但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还包含着作者读书的心得,从而构成这首诗的“意境”,既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又给读者以启迪。

      再如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诗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2、从表达形式上看,一般也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即景生情”,另一种是“移情人景”①即景生情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秋兴发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是首登高怀人之作诗人登山远望,不见友人踪影,但见雁飞长空,一颗思友之“心”自然随着雁阵飞向远方的朋友接下来言“愁”道“兴”,均说因何而起该诗“意境”的创造,可谓“即景生情”的具体写照②移情入景……梧桐树,三更曲,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写一位年轻女性的离情愁思雨滴梧桐,原本普通之至,可是一为词人点明“不道”,即“不懂得不理解”,秋雨之无情立刻跃然纸上,加上诗人特地用了“一叶叶,一声声”等叠字,属于景物之中的感情就显得格外强烈了这种“移情人景”的“意境”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取境不可执一按照诗歌呈现的不同层面鉴赏创设的“意境”,我们就能做到“由景到情”,“由情人理”,“渐入佳境”了三、注重多样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指出:“境界有大小”,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这确实是精辟的见解大量的诗歌创作中,既有宏伟开阔、气势非凡之篇,也有活泼清新、小家碧玉之作作为读者,我们品赏诗歌的“意境”,应当开阔视野,兼收并蓄,多方汲取各种流派、风格的艺术精华,并进而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比较和揣摩中,窥视出诗歌艺术的奥秘下面以“大小境界”为例,谈谈多样性的特点诗圣”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颠沛流离,忧国思家,他的诗篇大多沉郁顿挫,雄浑苍劲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便是充满凄凉冷落、无限悲愤之境的典范之作杜甫为构筑和经营草堂花了不少心血生活也相当拮据,依靠友人的接济勉强度日凭借自己的诗心慧眼,杜甫很快和草堂四周的禽鸟花木为友,同它们“相亲相近”,关系非同一般:梁上的燕子自由地飞来飞去,娇小的黄莺欢快地啼叫,诗人爱花心切,“只恐花尽老相催”,那花果然也善解人意,正在悄悄“商量”“细细”开放……这真是一个自然和谐的田园世界,那春意葱茏、生机盎然、幽静而美丽的境界至今令人神往杨万里是南宋时期一位胸怀大志的爱国诗人他坚持抗敌,勇于同投降派作斗争另外,他又关心劳动人民,写了不少以农事劳作为题材的诗篇,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等,“意境”十分清新。

      再如,备受钦敬的苏轼人们对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这类豪放旷达的长篇佳构的“意境”赞叹备至但也不会忘记他那些描写农村寻常景物,“意境”清新的诗词,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等等以上这些例子生动地说明,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风格,始终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在这当中,诗人营构出的与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相通的审美“意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四、探究创造性社会不断发展,人的思想感情也不断变化,所以,诗的意境永远不会被前人写尽大凡高明的诗人,往往不囿于旧的传统,不蹈袭前人的老路,能够从变化了的现实生活出发,以真情和至诚创造出他们自己特有的新“意境”,赋予诗篇以新的生命与活力我们读诗时,要特别注意探究诗歌“意境”的创造性诗人对“意境”创设所采取的典型处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境”的个性化因为“意境”中有诗人主观的成分所以,好诗的“意境”总是个性化的诗人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角度,独特的情趣和性格,构成了“意境”的个性化比如,陶渊明笔下的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以致一提起陶就想到菊,一提起菊就想起陶,陶和菊已融为一体。

      再如,李白笔下的月,陆游笔下的梅,辛弃疾笔下的青山,龚自珍笔下的落红,也莫不如此第二,“意境”的深化与开拓古人有炼字、炼句、炼意之说所谓炼意,就是“意境”的深化与开拓而炼字、炼句又旨在炼意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新诗改罢自长吟”,韦庄“卧看南山改旧诗”……他们在锤炼字句的过程中,同时也在改变构思,另辟新境例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首诗的语言是再浅显真率不过了然而就在这平实之中,意境却极其深沉阔大开头两句境界就不凡:在一片月色的背景下,长安城家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多么浓郁的秋意啊!何况这寒衣是预备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的,声声寒砧都传递着对边关的思念秋风”二句,通过秋风将长安、玉关两地遥遥连接在一起,意境更加开阔这不能不看做是诗人创意的独到高明之处第三,运用语言形式美体现“意境”有创造性的诗人常常利用声律造成的韵律感节奏感的音乐性来烘托“意境”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词人靠同一个韵把许多形象串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又如,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诗篇三次换韵,推动了“意境”的发展变化和统一再从对仗来说,也可以利用它构成“意境”例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不是春去夏来的天生境界吗?李商隐的《锦瑟》更是这方面的代表诗中旖旎的语言,不常见的典故,工整的律句,绣织成情意绵绵的气氛语言形式同“意境”是统一的,即使不懂它们含意的人,也可以通过它们的形象被深深吸引而进入“意境”因此,对善于驾驭语言形式的有独特风格的诗人来说,他们创造的“意境”必然呈现出各具个性的五光十色的风貌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