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军理军事思想文字稿.docx

23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19632348
  • 上传时间:2017-11-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6.49KB
  • 军理军事思想文字稿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军理军事思想 PPT 文字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一、概述:(一)军事思想: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 21 世纪至 1840 年)的军事理论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及概况:1、初步形成时期— —公元前 21—前 8 世纪(夏、商、西周)主要著作:《军志》、《军政》基本特点:(1)明确提出了军事三职能:一是维护本阶级统治;二是镇压奴隶反抗;三是抵御外族入侵和对外扩张2)天命论的战争观:“天行罚”、“ 胜败乃由天命”3)“ 礼”、“刑”治军:“礼”— —上下有序、“刑” ——治众规范4)步、车结合的作战形式和方法2、基本成熟时期— —公元前 8——前 3 世纪(春秋战国)主要著作:《孙子》、《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基本特点:(1)形成较完整的战争观;战争的实质:“争名” 、“为利”、“为义” 、“为忿”;义战、不义战2)朴素的战争致胜因素——“ 五事七计”;(3)提出了 一系列战争指导原则:未战先算,计必先定;不战而胜,谋攻为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智力结合,出奇制胜;我专敌分,速战速决。

      4)提出了 较系统的治军理论凡兵,制必先定;凡胜,备必先具;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文治武理)3、进一步发展时期— —公元前 3—10 世纪(秦——五代)以“五事七计”为中心内容的战略预测思想和运筹理论,是《孙子兵法》全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全面地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是孙武用兵规律的高度概括所谓“五事七计” ,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分别指政治、天时、地利、将帅素质、军事体制等五个方面而“七计”是由“ 五事 ”演绎而来,是指从七个方面即从双方政治清明、将帅高明、天时地利、法纪严明、武器优良、士卒训练有素、赏罚公正来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以五事七计为中心的战略预测思想和运筹理论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和权衡比较,看清双方战斗力的强弱,了解彼己胜负的情状,才能得出“吾以此知胜负”的结论主要著作:《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等基本特点:(1)形成较完整的学术体系;(2)战略思想有较系统的发展:谋略结\合、战争与政治结合,如《隆中对》(孔明);步、骑、水兵协同作战,指挥艺术较高,如“赤壁之战” 3)战略防御思想趋于完善:提出了固边与睦邻结合的防御思想;筑长城,修驰道,重兵戌边等重大防御措施。

      4)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得到发展:如:政治与军事关系、民众与士卒关系、刚柔关系、虚实关系、奇正关系、攻守关系等4、完善化、体系化时期— —公元 960——1840 年(宋、清前期)基本特点:(1)军事理论研究体系化兵书数量多、门类全,共 1815 种,占古代兵书的 70%2)开办武学,设立武举,发展军事教育3)积极防御,远程奔袭,积极进攻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发展:守中有攻,积极防御思想(岳家军大破金兵);声东击西、长途奔袭思想(元:成吉思汗);收民心,广积力,积极进攻思想(明:朱元璋、李自成)4)冷热兵器并用的军事理论形成:元末,热兵器出现—— 火药、火器装备部队主要著作:《车营扣答合编》(明:孙承宗)基本特点:(1)火力准备与短兵相接相结合的作战方法(戚继光);(2)疏散队形,灵活机动的作战阵式;(3)将帅主要任务不是亲自冲杀,而是组织指挥的理论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1、关于战争性质和战争胜负因素的理论“义战,不义之战” ;“五事七计”2、关于战争谋略和战法的理论“谋攻为上”、“不战而胜” 、“出奇制胜”;“协同作战” 、“战略防御”、“重兵戌边” 3、关于治军的理论“严军制”、“ 将帅修养” 、“文治武理”4、关于战争保障的理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因粮于敌”二、“ 武经七书”简介: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间,颁布“武经七书”为武学必读书。

      一)《孙子兵法》(春秋:孙武)公元前 523 年,田氏联合鲍氏在一次夺权中失败,孙武为避嫌,离齐奔吴, “十年面壁,潜心著书”,成兵书 13 篇,由伍子胥推荐见吴王阖闾(公元前 512 年),吴王授予将,开始其军事生涯二)《吴子兵法》(战国:吴起)魏国人(公元前 440—381 年),政治家、军事家六部分: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三)《司马法》(战国:司马穰苴)战国初齐国大司马,(生卒不祥)五部分: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四)《六韬》(战国:吕尚)传说姜太公子牙(助武王灭商纣的功臣),与周文王、周武王对话形式编成六韬:文韬—论充实国家力量及战争准备;武韬—论军事战略;龙韬—论军事布局和指挥;虎韬—论宽阔地域作战战术;豹韬—论狭窄地域作战战术;犬韬—论军队协同战术五)《尉缭子》(战国:尉缭)梁惠王时人,成书约公元 334 年主题:论治军、严军制六)《黄石公三略》(秦汉:黄石公—圯上老人)传授张良(张子房)兵书上略—论治国方略;中略—论帝王仁政;下略—论治军原则七)《李卫公问对》(唐:李靖)与唐太宗李世民问对论兵,上中下三卷三、杰出的大军事家—— 孙武(一)历史契机,军旅世家(二)避患深居,潜心著书(公元前 523—512 年)1、社会条件:齐(姜尚的封地)管仲任相多年,军事政治遗产丰富,正处社会大变革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齐国领先。

      2、家庭条件:(1)田桓采用税赋制变井田奴役制,“大斗借出,小斗收进,大秤分出,小秤收入 ”办法,民众归附,建立封建制2)田书(齐国大夫)攻莒有功,帝王封地赐姓(田改孙),公元前 485 年,杀奴隶主齐尚公,夺取齐国政权,建立封建制度3、个人勤奋(三)扶吴破楚,功勋卓著1、公元前 512 年,灭钟吾国、徐国之战;2、公元前 511 年,三师肆楚克养之战;3、公元前 508 年,吴楚豫章之战;4、公元前 506 年,破楚入郢之战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二)《孙子兵法》及其影响一、《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一)计篇— 论战争谋划(全书的总纲)兵者,国之大事—五事七计—因利而制权—诡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兵不厌诈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视之远,远而视之近,强而避之,实而备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利而诱之,亲而离之,乱而取之二)作战篇—论战略进攻思想(战者)日费千金—因粮于敌 —兵贵胜不贵久—胜敌而益强三)谋攻篇—论谋攻原则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四)形篇— 论军事态势自保而全胜— 胜兵先胜 —示形造势。

      五)势篇— 论战术择人任势— 善用奇正 —诱敌动敌 —出奇制胜(六)虚实篇—论作战指导思想兵无常势— 避实击虚 —我专敌分 —因敌制胜—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十攻其一也七)军争篇—论夺取战场主动权夺先机之利—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趋利避害,避锐击惰 —夺气夺心—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八)九变篇—论灵活用兵智者之虑,杂于利害—知兵善用 —备而无患—通九变之术九)行军篇—论行军打仗原则处军相敌— 料敌 —并力—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十)地形篇—论各种地形的作战方法地形者兵之助—六地之道不可不察也 —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六地:通地—敌我均可往返之地;支地—敌我出击都不利之地;挂地—可往难返之地;隘地—两侧险要,中间狭窄之地;险地—险要之地;远地—离部队集结地较远之地十一)九地篇—论不同地域的作战原则九地之变— 合于利而动 —兵之情主速,攻其所不戒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九地:散地—乡土熟路,士卒易逃散之地(不宜战);轻地—往返比较便利之地 (不宜久留);争地—双方必争之地 (先敌占领);交地—敌我均可往返之地 (严密戒备);衢地—与各国联络方便之地 (争取同盟);重地—进入敌国纵深难返之地 (因粮于敌);汜地—沼泽山林难行之地 (快速通过);围地—便于埋伏包围之地 (防敌包围);死地—易进不易出之地 (死战求生);(十二)火攻篇—论火攻的种类和方法火攻助兵攻— 识五火之变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克敌制胜。

      五火:火人—焚烧敌军人员;火积—焚烧敌军粮秣;火辎—焚烧敌军辎重;火库—焚烧敌军仓库;火队—焚烧敌军运输设施十三)用间篇—论使用间谋的意义和方法知敌之情必取于人—五间俱起莫知其道—圣智用间密间亲间厚间五间:乡间—收买敌国中熟悉乡情者,充当我间谍(向导);内间—收买敌国知内幕的官吏,充当我间谍;反间—将敌方间谍诱降为我方间谍;死间— 派出向敌方传送假情报,使敌上当,事后被敌发现而处死的间谍;生间—派往敌国收集情报而且能活着回来的间谍二、《孙子兵法》的国内外影响(一)国内的影响1、家喻户晓(1)“ 今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 韩非子《五蠹》(2)“ 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 司马迁《史记》2、承前启后(1)《 武经七书 》基础是孙子兵法;(2)注释 《孙子 》的兵家 50 多家,首推曹操;“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3)清朝: “武试默经不出孙吴”4)“ 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二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为中国的军事哲学 ”—孙中山3、影响深远(1)历史名将:孙膑、赵奢、韩信、黥布、曹操、孔明、李世民、李靖、岳飞、戚继光等均是孙武军事思想的继承者2)刘伯承被誉为“当代孙吴子”。

      3)毛泽东:“孙子的规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仍是科学的真理4)国内 “孙子兵法学会” 二)国外的影响1、东入日本(1)至今已有 1200 多年历史,被视为“ 稀世珍宝”孙子是富有天才的人,其书在今日,无论任何人,莫不称为万古不易的真理 —日阿多俊介孙子是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 日士官学校教官尾川敬二(2)二战前,出版有关《孙子》的专著有 100 多种3)日战国时代(1476—1573)名将武田信玄将“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写在军旗上,以励将士4)近代日本各界,尤其经济管理界,出现研究和广泛应用“ 孙子”的热潮2、西传欧美《中国的军事艺术》—约. 丁.阿米欧拿破仑阅读并运用“孙子” 成为佳话1)法国: 17(2)英国:19 卡托普将“孙子”由日文译成英文1963 年,格里菲斯(牛津大学)出版“孙子”新译本:“在以往的一切军事思想家中,唯一可与孙子相比者只有克劳塞维茨,但即使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其生命力也不及《孙子兵法》,尽管他写《战争论》时比孙子晚了二千多年,……孙子的思想明确性正可纠正克劳塞维茨的模糊性”3)德国: 19《中国的武经》—布.纳瓦拉德皇威廉二世,在一战逃亡途中读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不胜感叹,此书“来迟了”。

      4)俄国: 18 斯莱兹奈夫斯基翻译出版《孙子兵法》1955 年,国防部军事出版社,出版了中译俄《孙子兵法 》,“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促进了它军事学术的高水平发展当欧洲人还不知战争的知识体系为何物时,中国的将帅已在偿试总结战争的经验”5)美国: 191944、1953 年两次出版了《孙子兵法》第一次得知《 孙子》是在 1977 年,一读之后就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愿《孙子》成为我们官兵、政治家、政府工作人员以及一切大学、中学的必读书” 每年对官员进行《 孙子》的学习考试,90 分为及格分,不及格者一律自动辞职——詹姆斯. 拉维尔三、学习《孙子兵法》的意义(一)有利于推动军事学术研究和军事理论的发展二)有利于指导实践:1、指导军事斗争;2、指导外交斗争;3、指导军队建设;4、指导经济管理及其它领域;5、指导待人处世三)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