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梳理(十).docx
5页学姐带背】文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梳理(十)一、知识点速记1. 我国古代学者对文类的划分多以韵律、骈文和句读等形式因素 作为分类标准,名目繁多,依据“二分法”划分,大体上把所有的文 章分为 韵文和散文2..文学接受的构成可划分为 读者和作品3.根据“四分法”的划分,可以将文学体裁划分为 诗歌、小说 剧本、散文4.小说是一种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叙事性虚构作品,小说的基本特 征有叙事性、故事性、虚构中的现实、文体的杂糅性二、名词解释1. 文学体裁划分法中的“四分法”我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借鉴西方“三分法”,并适当补充,将文学 分为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四类四分法”的主要依据是文学作 品的外在形态、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征四分法”的提 出与小说的兴盛有关,将散文单列一类,也比较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 际情况四分法”是我国常用的文学体裁分类法2. 正剧正剧又称悲喜剧,即它兼有悲剧和喜剧两种成分,它与悲剧、喜 剧的主要区别在于人物命运、事件结局的完满性一般而言,正剧更 近似生活,题材也更广泛,人物的性格塑造也更为丰富复杂3. 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欣赏的活动,是文学活动的 最后一环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理解和欣赏, 才会变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审美现实,也才会拥有完整的生命。
三、简答论述题1.散文的类型答:①散文创作自由多样,种类繁多依照不同的标准和角度, 可以将散文分成多种类型一般根据散文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对象,分 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大类② 记叙性散文以叙事记人写景为主,表达方式侧重于叙述、描写 记叙性散文的叙事、记人和写景不同于小说,结构不要求完整连贯, 往往只截取生活中的某些片断或几个侧面,在写作中多以第一人称 “我”为线索将这些片断连缀起来记叙性散文在描述中善于抓住事 物的情状、人物的神采和景物的特色,其间也有抒情议论的成分③ 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主情感在抒情性散文中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抒情性散文总是以情感为中心调遣材料, 以情为线索安排结构④ 议论性散文用文学语言说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和抒发某 种关于人生的审美感受议论性散文区别于一般议论文之处在于,普 通议论文主要采用理论观点和事实依据说理,而议论性散文的说理是 借助具体事实、运用文学语言和通过文学意象进行的,是种侧重于具 象的、 以情感人的说理议论性散文最常见的样式是杂文,此外还有 小品文、随笔等2. 剧本的类型答:①依据不同的标准,剧本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根据场次可以 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表演方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这 里主要根据矛盾冲突性质、人物命运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差异 划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② 悲剧多指冲突中正义的一方失败或毁灭而引起人们的悲痛、怜 悯并由此产生崇高感的戏剧作品悲剧又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 社会悲剧一般认为,凡悲剧大都蕴涵着一种“ 悲剧精神”,即严肃 的情调、崇高的境界、英雄的气概近代以来的悲剧也可以表现普通 人物的内心和精神世界③ 喜剧一般以讽刺、幽默、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可笑之处由 于艺术家在表现对象的处理上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因而喜剧呈现出 不同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讽刺喜剧是对有性格缺陷或丑陋、庸俗 的主人公加以嘲讽和揶揄 ;幽默喜剧体现了一种乐观自信的精神,它肯 定和赞美喜剧人物所追求的目的的合理性,并在制造笑料的过程中体现出某种睿智④ 正剧又称悲喜剧,即它兼有悲剧和喜剧两种成分,它与悲剧、 喜剧的主要区别在于人物命运、事件结局的完满性一般而言, 正剧 更近似生活,题材也更广泛,人物的性格塑造也更为丰富复杂3. 在文学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有什么区别?答:①读者与作者所面对的事物不同作者是直接面对周围鲜活 的生活世界,读者则面对作者创作的语言文字作品。
读者只有通过阅 读作品,才有可能间接地接近作者所描写的生活世界② 读者与作者的审美方式不同作者通过对世界的审美体验,完 成艺术形象的构思,并把它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形成文学作品, 即所谓“情动辞发”;读者则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唤起审美体验并进行 形象重构,使潜在的文学作品转化为现实的文学作品,即所谓“披文 入情”③ 读者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作者的创作文学活动作为系统,各 要素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联,作为对作者创作的反馈,读者的阅读 反应通过各种渠道的传播为作者所了解,使作者对自己的创作的影响 做出相应的自我评定,并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创作思想和方法,从而影 响其新的创作3. 请论述诗歌的艺术特征① 强烈的情感抒情性是诗歌最根本的特征,也是诗歌的内在要 求无论是抒怀,还是咏物,或是绘景写人,诗歌都饱含感情情感 在诗歌中居于核心地位诗歌以情感作为主要对象,并以情感表现作 为判断自身价值的尺度诗歌的情感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诗歌表达情 感的手段也有多种选择,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通过想想和营造意境 来含蓄委婉地表达诗人要表现的不是那些物象的实在面貌,而是它 们在主体心中所激起的情感和内心活动因此,诗人的审美感受和体 验不会停留在客观物象的表层,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以变形的方式将 物象的某特征凸显出来,以适应情感表达的需要。
② 跳跃性的言语结构这一特征与诗歌的抒情性所体现的不受时 空限制的强烈情感和丰富想象有关诗歌跳跃性的言语结构也与诗歌 文体的形式有关诗歌创作讲究章法,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要求平 厌、对仗和起承转合等;自由诗看似不拘一格,其实也有重复、回旋等 形式上的要求这种文体形式使诗歌不可避免地出现省略、颠倒等, 从而形成了诗歌语言结构的跳跃性③ 富有音乐美的凝练的语言诗乐同源,诗歌也要求具有类似音 乐的韵律和节奏其中格律诗有非常严格的字数、行数、平仄、对仗、 押韵等格律方面的要求,自由诗同样有内在的韵律和节奏诗歌语言 讲究韵律和节奏,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形式美,而且是为了更好地抒 发情感诗歌又是一种语言高度概括、 凝练的文体诗人对每个词都 要推敲以赋予语言充分的表现力诗人在创作中还采用比喻、隐喻、 反讽、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段以形成诗歌语言的多义,或运用典故在新 的语境下获得新的意蕴,或创造一些背离日常语言的陌生化语言,激 起人们对诗歌语言和情感的新鲜感诗歌可以说是一种集中体现了文 学语言美的文体4.读者的作用和地位文学接受的主体是读者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多次强调作家应当重视“接受”和“接受者”,也就是要注重解 决“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读者在文学接受中 的地位和作用1) 读者的作用① 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或还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② 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对作品意义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读者的阅读 行为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参与过程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 的读者可以作不同的理解同一个读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作品也可能 有不同的理解郭沫若对屈原及其《离骚》的理解就曾随着时代的变 迁而改变2) 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作者与作品①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者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人情”缀文者”即作者,他们根据生 活中体验到的情感用文辞写成作品:“观文者”即读者,他们根据作品 的语言文字而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②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品文学作品,在整个文学接受中主要 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和意义首先作品对读者的接受具有规范作用作 品是第一位的,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是第二位的一部作品在作者笔下 一旦完成,其基本内涵、人物形象、整体风格等就基本稳定尽管时 空变换,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始终规范着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对作品 的理解和把握其次,作品股都具有意义不确定性和空自处,等得读 者去解释文学作品为了反映有血有肉的生活和活生生的情感,一般 用的是 “ 描写性语言”,这就必然要留下“意义不确定”和“意义空 白”。
文学作品存在的这种“意义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为读者 在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提供了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