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多元文化视角下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理念与功能定位.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学****
  • 文档编号:270391529
  • 上传时间:2022-03-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88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多元文化视角下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理念与功能定位 摘 要 博物馆进入我国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科技馆的起步与进展那么不过三十余年回想科技类博物馆的进展历程,其受到对科学本质熟悉蜕变的影响,各国的科技类博物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进展理念与实践从教导学视角解读科技类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和实现路径,察觉非正规教导是其根本属性近现代以来,科学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变更了科学传播的模式,科技类博物馆由“以博物馆为中心”转向“以公众为中心”如今,为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新挑战,科技类博物馆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开头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 科技类博物馆 进展理念 功能定位 科学教导 科学传播 0 引言 自20世纪80年头第一批科学中心在我国兴建以来,关于科技类博物馆的定义分类、角色定位等一向在探讨与进展中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科技类博物馆走过了最初的摸索阶段,并吸引了一批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下催生了科技类博物馆进展理念的跃迁与实现方式的转变 1 科技类博物馆的进展理念 1.1 科技类博物馆的定义与分类 国际博物馆协会认为,“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进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群众开放。

      它为研究、教导、赏识之目的征集、保護、研究、传播并表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科技类博物馆是以自然界和人类熟悉、养护和改造自然为内容的博物馆”可见科技类博物馆是博物馆体系的一个分支,具有博物馆的根本属性,但在内容选择上识别于其他类型的博物馆从内容与形式上进一步细分,科技类博物馆包括自然博物馆、专业或综合的科学技术博物馆、天文馆、水族馆,以及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养护区等 1.2 科学观视角下的科技类博物馆 科技类博物馆伴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甫一展现即与科学研究、科学教导、科学传播有着自然的伴生关系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对科学本质熟悉的变化影响着科技类博物馆创办理念的变迁,概括表达在对其使命界定、内容选择、表示设计等的把握上[1] 从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到近代科学诞生,人类在外化自然的根基上逐步建立并丰富科学体系,并视其为独立于人类社会的客观对象在此阶段,无论是珍藏、研究、表示自然标本的自然史博物馆,还是珍藏、研究、表示工业产品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或者专为科学教导而生的科学中心,其创办与运营都隐含着“科学至上”的理念在科技类博物馆中,科学学识是可以客观、精确、严密诠释自然界的完备形象,技术研发与应用那么因促进人类生活进入崭新时代而被赞誉,期望得到公众的赏识并对公众举行教化。

      进入20世纪之后,传统科学尤其是经典物理学遭遇到量子力学等新理论的冲击;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气力对科学研究的介入,使公众看到了政治、军事、经济对于科学技术进展的深刻影响;因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农药的广泛应用而带来的生态问题,直接要挟了人类的生存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领域,机械主义科学观都遇到严重挫折,从科学共同体到普遍公众都开头对科学本身及其影响举行反思,更深刻、更全面地扫视科学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20世纪80年头,科技类博物馆开头回归科学,视作我们与世界打交道的实践产物[2]概括表达为:其一,表示内容越来越多地关注科学与社会、公众与科学的关系,科学学识的建构性、人类及社会因素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地方性等特性受到重视;其二,表示方式从科学视角的“展品进路”向社会视角的“关键进路”转型,呈现出科学技术的历史维度和地域维度,同时普遍公众对科学技术多元化的观法得到崇敬与表达[1] 1.3 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科技类博物馆 科技类博物馆起源于欧洲,兴盛于北美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各国的科技类博物馆有着不同的进展理念与实践 (1)英国:英国有着悠久的博物馆历史,也是近代科学的发源地和工业革命的策源地,科学文化是植根于其体内的重要且丰富的养分,彰显了其文明程度和文化自信。

      从首批科学中心建成至今的30余年,数量不断增加,在“公众理解科学”运动中发挥了不成替代的作用得益于在科学中心模式引进之初的系统研究,英国的科学中心有着明显识别于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的进展理念与功能定位,即科学中心中的是等着被察觉的科学,旨在创设情景引导公众体验科学的内涵、培养科学思维,呈现科学的工具属性;科学与工业博物馆中的那么是宏伟自然的稳步行进,承载了人类的历史并描绘了科学的进展,有着浓重的地域文化色调[3] (2)美国: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科学中心逐步从欧洲转移到美国从欧洲继承的博物馆文化传统,使美国在快速崛起的同时,特别重视对正在发生的历史的保存与表示这种历史与现实并进的做法,在美国的科技类博物馆里也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在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既有陈述本地故事的工业和技术遗产,也有表现科学原理的互动展品,还有对社会热点的追踪和未来科学愿景的展望与此同时,旧金山探索馆采用典型的科学中心模式,以大量互动展品和测验装置诠释科学概念、演示科学现象,激发公众科学学习的热心和兴趣,建立起公众与博物馆间的动态连接,亲身参与科学对社会、社会对科学的双向影响[4] (3)中国:近代科学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并未与中国传统文化共生进展,却以其强劲的冲击力影响着社会变革和观念变化。

      以引进、模仿、追逐起步的中国近现代工业,科技创新成果相对较少,令我们查看与体验到的更多是科学体系化后工具属性的气力,而非科学进展历程中探索未知世界和理性思想交锋的魅力20世纪80年头中后期起,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国策带动下,全国大中城市掀起了科学中心的创办大潮 截至2022年,全国共有科普场馆1 393个,其中科技馆473个,其他科技类博物馆920个,而综合性自然博物馆仅有10座,综合性科学工业博物馆那么为空白由于珍藏和研究功能的缺失,加之主管部门的差异,中国的科技馆往往被视为独立于博物馆体系的存在,在理论、实践、管理领域二者鲜有交流与合作 2 科技类博物馆的功能定位 2.1 教导学视角下的科技类博物馆 教导是博物馆的根本属性,是博物馆为公众服务的核心因此,科学教导是科技类博物馆的首要功能科技类博物馆的教导功能受到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的共同影响,在目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有别于学校的正规教导 从内部机制分析,观众的需要与动机、选择与态度,是科技类博物馆教导功能形成的起点[5]观众构成的多样性、参观时间的有限性、场馆学习的偶发性与即时性、学习内容的非系统性与非连续性,抉择了科技类博物馆教导的根本特征是宽容开放、自由选择、自主学习。

      我们要充分崇敬观众,允许观众抱着各种目的来参观,参观什么、如何参观完全取决于自愿观众的参观过程是愉悦的、肆意的,其收获那么是潜在的[6] 从外部机制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的渗透与推动,抉择着科技类博物馆的教导者、观众、教导资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与依存关系,从而影响了科技类博物馆对自身教导属性的熟悉和教导功能的发挥通过辨析正规教导、非正规教导、非正式教导的差异,可以察觉虽然大多数观众以非正式学习的方式使用科技类博物馆,但非正规教导应是科技类博物馆教导的根本属性其以参与体验型展品和教导活动为载体,模拟再现科学研究的过程,为观众营造在实践中举行探究式学习的情境,从而使观众獲得“直接阅历”科技类博物馆教导应从现阶段的以非正式教导为主转化为以非正规教导为主,从目标设置、过程操纵、内容和形式设计、效果评估等方面,对观众学习赋予有序引导和有效干预[7] 2.2 传播学视角下的科技类博物馆 科技类博物馆作为群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交流符合其理念、宗旨、目标的信息,为科学传播各利益相关者搭建沟通的公共平台,从而实现其教导与传播功能 (1)科学传播的定义 科学传播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历史分外短,科学、公众与社会的关系是其关注的焦点。

      2000年,英国政府科学技术办公室、惠康基金会在《科学与公众:对英国的科学传播和公众科学态度的回想》报告中指出“科学传播是下述群体间的传播:科学共同体内的群体之间,包括学术界和产业界;科学共同体和媒体之间;科学共同体和公众之间;科学共同体和政府,或者其他具有权威、影响政策的部门之间;媒体(包括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和公众之间;政府和公众之间[8]澳大利亚学者特里·伯恩斯、约翰·奥康纳和苏珊·斯托克麦耶提出了科学传播的“AEIOU”定义:“所谓科学传播,就是采用适当的技能、通过适当的媒体、开展适当的活动和有效的对话,来使传播对象产生‘AEIOU’(意识、赏识、兴趣、舆论或看法、理解)中的一种或多种回响[9]上述两种定义,前者确认了科学传播的主要参与者,聚焦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后者那么描述了科学传播的根本特征,表达科学意识、科学素养、科学文化之间的关系 (2)“5W”传播模式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5W”传播模式: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涉及传播学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五大要素。

      [10]群众传播不强调学识的系统性,传播者作为“把关人”,在内容选择、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方面要赋予综合考虑 与传统的媒介渠道相比,科技类博物馆的可接近性较差,但具有生动直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验性与参与性强等独特优势根据使用与得志理论,受众是为了得志自己的需求而有选择地使用媒介传播效果的衡量主要考察受众的媒介选择、观法和态度等,以此来解释媒介传播活动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以及是否得志受众的需求[11]就科技类博物馆而言,我们要解决好“谁”来阐释、“为谁”阐释和“如何”阐释的问题,更深刻地理解展教活动的意义,更全面地了解观众体验的需求,做好从策展的学术立场到释展的教导立场的转换[12] (3)对科学传播模式转换的回应 近现代以来,科学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变化导致了科学传播模式的转换,也直接影响了科技类博物馆的运营理念 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上半叶的科学群众化时期,科学界普遍认为科学学识的多少与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是呈正相关的英国学者约翰·杜兰特用“缺失模型”描述公众学识的缺乏和信息传播的不充分,认为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可以使他们更为支持科学技术的进展[13]博物馆作为科学学识的富集者和教导者,采取自上而下的线性单向传播模式,将科学学识以不容置疑的态度传递给被默认为学识贫乏方的观众。

      20世纪中后期,公众开头机警科技带来的危害,从而引发了对科学的“信任危机”,“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开头在西方兴起英国物理学家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提到:“尽管英国人对科学有浓重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却没有使科学建立在群众充分批评的背景之下[14]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发布《公众理解科学》报告,评估了公众的科学素养与科学态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影响公众理解科学的机制及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并对科学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限制及解决方法等举行了议论[15]科技类博物馆的科学传播模式从“以博物馆为中心”转向“以公众为中心”,公众布局的多样性、传播时机与社会文化背景等影响因素成为考量指标,将关于科学的话题恢复到社会语境中,期望公众在全面了解的根基上,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与科学相关的公共事务 2022年,英国皇家学会发布《社会中的科学》报告,呼吁“进展出广泛的、创新性的、有效的社会对话体系;让社会更为积极地影响科学事务政策,并承受此间的责任;在决策上采用开放的文化;将公众的价值和态度考虑在内;赋予社会促进国家科学政策的才能”[16]由此,“公众理解科学”转变为“公众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