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放结合扶放结合,,,互动生成,,,扎实有效.docx
9页扶放结合扶放结合,,,互动生成,,,扎实有效 计算在小学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的百分比,也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灵活利用的一项基础技能不过,计算教学内容是比较枯燥的新课程理念实施到今天,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计算产生爱好,让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这是小学数学老师必需思索、面正确问题我认为处理这些问题要从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中寻求策略,从提升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出发现结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谈谈我的实践和思索 教学实录 一、复习铺垫 1.列竖式计算:÷3 ÷5 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怎样计算?要注意什么? 2.依据390÷30=13,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得数 3900÷300=39÷3= 指名回复,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生1:第一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结果还是13 生2:第一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商不变,结果还是13 师追问:这是为何?你们知道是什么规律吗?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52÷4=÷÷5=÷50 指名回复并让学生说说依据是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能够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二、探究算理,掌握算法 1.创设简单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母亲买鸡蛋用去元,每千克元,买了多少千克鸡蛋? 生轻声读题 师: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师:这道除法算式和学习过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除数是小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2.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算理 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能不能直接计算呢? 生齐:不能 师:那怎么办呢? 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给大家听? 生1:能够把看做42,看它扩大了多少倍,再把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这么就能够把它转化成整数的除法了 师: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2:把扩大10倍得到42,要使商不变,把也扩大10倍,转化成÷42依据回复,师板书 ÷,÷42 师生再一次共同探究分析算理,边提问边分析 师:转化成42,发生了什么改变? 生齐:扩大了10倍 师:那被除数呢? 生:也要扩大10倍 师:为何也要扩大10倍?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 师生达成共识:这么,我们就能够将÷转化成÷42了 3.教学详细算法,深入了解算理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自己寻求到处理问题的方法。
那么在竖式上怎么表现这转化的过程呢? 师详细讲解过程 师:大家有没有发觉原来除式里的和的小数点全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生:全部向右移动了一位 师生达成共识:也就是和同时扩大了10倍 4.完成计算,掌握算理算法 师:接下去你会计算吗? 指名板演,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依据学生计算情况进行集体点评 再让两名学生全班交流 追问: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深刻了解算理算法 1.“练一练”第1题 出示横式:÷ ÷ ÷÷ 先让学生列出竖式,完成转化的过程 同桌说一说怎样转化的 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的被除数全部是,转化后分别是什么?为何不一样? 两道题转化时分别扩大了多少倍?为何两题里被除数和除数全部同时扩大100倍? 师生小结: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要先看除数来确定扩大的倍数 2.“练一练”第2题 出示:÷÷÷ 学生独立练习 评讲时,注意强调整数部分是“0”的,转化时将整数部分的0去掉 讨论:÷能不能转化成196÷56呢?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补充板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转化 整数 反思 一、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处理好复习和情境创设的关系 学生对未知的探索,必需建立在已经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于已知的内容对未知的领域作出自己的猜测,进行试验、推理及解释。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第一课时的教学关键是了解算理、探究算法处理这一问题的知识基础是商不变的规律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学生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不陌生,而对商不变规律的内容,有一部分学生不完全了解,有的学生甚至已经遗忘了这部分的知识,因此,进行合适的复习铺垫是必须而立即的 有些人认为教学本课的时候,为新知搭桥铺路会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缩小了学生探索的空间,应直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引入计算,使学生从情境中了解算理和算法不过假如仅仅有情境,学生有可能在开始探究问题的本质时,便无法找到旧知和新知的连接点,尤其是学困生复习铺垫和创设情境并不是相对立的,而应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有效了解算理,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有真正了解和掌握算理算法,才谈得上熟练应用计算处理实际问题要实现这一切,学生需要一个“最近发展区”,而学生的需要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所以,我们要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审阅计算教学,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进行切实可行的“搭桥铺路”,为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扶放结合,形成互动生成的有效课堂 大多数的学生对于枯燥的计算是比较反感的,她们厌倦流水式的计算练习,对于计算的原理不愿主动了解,只想死记硬背计算法则。
有的老师对算理算法的教学完全“包办替代”,有的完全“放任自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差、正确率低等现象放”和“引”是课堂教学中两个主要举措,也是一对含有教育教学意义的矛盾 1.“放”在当放时 算理的建构要善于“放”当学生明确÷不能直接计算时,我不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办,而是先让学生独立思索,并寻求方法,以后同桌讨论交流想法,接着让两名学生说说算法及依据,最终达成共识:依据商不变的规律,将÷转化成÷42我未提醒对算理的建构,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其实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理建构的 “旧知”,学生全部已充足具有,完全能够凭借本身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贮备,在独立探索中完成对新知学习的正向迁移所以,这时必需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处理问题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在愉快的体验中得到提升其次,在指导完竖式怎样表现转化的过程后,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计算,于是我放手让学生继续算完,并让学生用乘法验算,使学生体会到将÷转化成÷42这个方法的可行性,从而感受到成功的愉快 2.“引”在当引处 实际上,即便是再简单的数学内容,必须和适度的引导对于学生的数学了解全部是很有帮助的首先,当学生已经自主探索出怎样将÷转化成÷42后,至于在竖式上怎样表现这一过程,即:算法怎样和算理有机结合,学生对规范的写法一无所知,这道“坎”需要老师边引导边示范,不需让学生自主探究。
有时候错误的印象一旦形成,极难纠正,此时的引导是很关键的数学学习中学生碰到“坎”时,需要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借助老师恰到好处的“引”,方能更加好地“前进”其次,在新、旧知的过渡上,在学生学习的疑难处,老师能否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能否引导学生就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和区分点作出深入的思索和分析,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的深刻了解程度,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本课中,学生计算完÷后,我提出:商的小数点应该和哪个数的小数点对齐呢?为何不和原来的的小数点对齐呢?÷42=,那么÷等于多少呢?为何?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思索和辨析,不但扫清了学生学习中的障碍,澄清了对知识的模糊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算理、算法在这么的交流和思索中得以深化 实践说明,计算教学中,老师面对不一样的内容,面对不一样的学习基础,要把握好“放”和“引”的时机,处理好“老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做好“扶放”结合,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老师的引导有效结合,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形成互动生成的有效课堂 三、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计算教学需要适度练习,才能形成技能,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变得熟练和灵活。
不过我们要注意,千万不能把巩固练习变成题海战术,要确保有一定的质量,这需要老师精心设计习题,提升练习设计的艺术 1.练习要有针对性 怎样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是本课的关键,也是能否进行正确计算的前提,尤其是在竖式上怎样表现转化的过程,更是学生要突破的难点所以,新授结束后,我先安排除数和被除数同时移动小数点的专题练习,并对教材中的“练一练”进行改编,将单一的填数练习设计成“出示横式,让学生列出竖式实现转化”经过练习,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转化的方法,增强转化的意识和能力 2.练习要有思索性 计算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算”,而且要会“想”,避免将计算练习单纯作为“程序性练习”在专题练习中,我同时设计的是两组对比练习:即÷,÷ ;÷,÷意在学生经过练习,并在练习中比较,在比较中发觉,深化了解:经过除数来确定被除数和除数要同时扩大的倍数练习中,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以比引思,以比促思,深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了解 3.练习要有层次性 练习设计要结合课的重难点和学生的详细情况,遵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础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次序来设计编排考虑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关键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算理算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巩固练习,由半扶半放的专题练习到完全放手的独立练习。
这么层层递进的训练,表现了算理算法训练的层次性,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必须的计算技能,使学生学得扎实有效另外,本课练习中没有设计处理实际问题的习题,以免冲淡专题,避免学生学得华而不实,故交这类问题安排到第二课时进行教学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传统内容,但新课程给予了计算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以全新内涵在教学中,我们应竭尽所能地挖掘计算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做到既扶放结合,形成互动生成的友好课堂,又让学生学得扎实有效,促进学生可连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