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度描写(羲和老师).doc
3页由于很多作者说到在描写过程中很难把握上下文的衔接过渡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个问题关于长篇小说的过渡衔接问题,其实简单说起来就是‘瞻前顾后’四个字什么叫做瞻前顾后呢?写过长篇的作者应该对一个现象不陌生,那就是写了几十万字过去以后,对前面的情节,就很陌生了,别说细节,就算是主线,如果没有大纲在旁边对照,可能都会顺着思维一路脱缰远离初衷如何做到让自己的文章前后通畅,连续自如,光有完整的章节句子段落,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写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写上边想下边,写后面顾前面,这样一个文通篇看下来,才不会有大的逻辑硬伤,才会有一气呵成浑然天成的感觉过渡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暗渡,一是明渡暗渡就是尊崇文章的内在发展逻辑顺序自然推进,简单的讲,就是顺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明渡,则三载相邻层次或者段落间有较大的转折,或跳跃,或转换叙述方式,如叙述转议论,场面交替,人称变化,时间发展,空间转换或者把内容由一层含义转为另一种含义或用于插叙,倒叙等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讲一讲,这两种过渡方式暗渡这种方式,大家应该都能理解,并且大家都在使用,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大家对情节的把握程度略有优劣,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题材的小说,情节都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能顺着情节把一篇文写的酣畅淋漓,这本身就是一种功底,甚至说是天赋,对过渡这种把握,已经到了自然而然的程度。
所以我们着重来讲一下明渡这种方式,从技法上来说,这种方法,比较详细比较实在,是作者可以研究和把握的一个情节和一个情节的连接,我们可以运用的转折法,比如讲完一件事以后,马上直转而下,与上文形成一个对比的层次感这种方式明确到词句的话,可以简单举例为用‘但是’ ‘可是’ ‘却’ ‘然而’这种转折词来引出下文跳跃式,转换叙述的方式,比如前面是平铺直叙的方式,接下来马上对前面的文做一个议论这或者质疑,引出下文给出的理由或者接下面的一段剧情这个可以具体表现为,如上文写出男主对女主疾言厉色,下面就可以提出对于蛛丝马迹的质疑,怀疑男主的动机,然后接下文揭开真相,给出情非得已的答案,这就形成了一个情节的过渡场面更替式,这种方式操作起来很简单方便,简单的说就是切换场景,比如上一段剧情发生在 XX 镇,写主角经历了什么事,心心念念一个人却不在身边,接下来就可以马上转换场景,写到念及的人所在的地方,如 XX 城,那个人在做什么,这样读者对比起来,就会很想看下去急迫的想要知道后面两个人不会不遇见,他不知道她现在发生的事情,她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那么以后会不会知道,会不会发生什么事情,就是读者想要往下看的动力人称变化式,这个方式我并不建议大家去用,在这里说到只不过是给大家了解一下,很多作者的功力并不足以运用这种方式,很容易弄成角度混乱,得不偿失。
所以简单说一下,人称变化过渡法,其实就是转换视角,由 A 的视角切换的 B,比如用第三人称‘他她’写了前文,后文换成了第一人称‘我’这个方法大多用于夹章小番,不建议使用时间发展式,这个方法大家应该也见的蛮多的了,通常能见到的地方,大多数电视剧和电影对于这个方式的运用,具体表现为前文情节以后接下来‘三年后’ ‘十年后’这样,后面就是新的故事,新的身份,新的情节了,一点也不会显得突兀空间转换式,这个用的也很多了,但是一般用在文章正文多少万字以后,都会表现成为换场景,比如从悬崖被人追杀掉到了山洞里发现了一本武功秘籍,这个掉山洞,就属于空间转换式,现在文的穿越文,重生文的开头,也算是这个方式的一个延伸 插叙,倒叙式,这种的运用也很常见,具体表现形式例如,女主本来不喜欢男主,受伤濒死躺在男主怀里,想到他曾经对自己的好,忽然觉得自己爱上他了,基于主角不死定律,伤好痊愈以后,两个前文本来红眉绿眼的人,就可以开始甜蜜的剧情发展了下面说一下在处理过渡剧情中的问题这也就是很多作者说过渡写不好,情感生硬,总是觉得哪里不对劲的一些症结所在希望躺枪的孩子,认真听下面的总结为什么要有过渡章?首先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问题,过渡章的作用是要引出下文,联系前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剧情点。
如果过渡章的处理不能引出读者强烈想要看下文的欲望,那么这个过渡就是一个废的写不好过渡章节的孩子,除了对上面所总结的技法还比较生疏之外,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大纲不详细和水我最近一直都在看作者的大纲,除了一些彻底不会写大纲的作者我就不多说了要从头开始学以外,很多作者的大纲,都写的非常非常的简单,三五十个字,一二百字,就可以递交给我看了,我不知道是不是你们想要藏私,不想让外人知道过多的情节所以可以这么简化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那么简单的大纲,对你自己写文是一点帮助都没的,比如张三今天磨了刀,这么一句话你放在那里,是,言简意赅,但是中间有多少曲折你们有没有想过?张三在哪里磨刀?磨刀的时候遇见了什么人,发展了什么插曲,磨刀的人是谁,和张三有什么关系,张三磨刀这件事,对下文的情节起到了什么帮助,他是磨刀要去杀猪还是要去抓奸,这种东西完全没有表现出来,现在你写了这么一句话,然后等写的时候,说不定早就忘了当初是怎么想的了所以说与其把大纲写成这样,实在是不如不写,承前启后的帮助完全等于零这就是很多作者天天喊,我卡文了,我后文继续不下去了,我遇见瓶颈了的最大的原因,你的情节没有设置好,平时不上香,临时抱佛脚,现去想情节,没有丰富的积淀和才华,怎么可能一下子就面面俱到?不是每个人都是曹植,也不是每个人都做得来七步诗的。
然后就是水的问题作者也是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更何况作者的感受性可能还胜过一般人,因此你们时常会不自主地写出一些追随世风的、昙花一现的东西举例来说:19 世纪之前的小说家是不太注意景物描写的,写道某物也至多一二句话但是,当浪漫主义作家,如夏多布里昂,受到公众喜爱后,为描写而描写就成了一时的风尚,某个人物上街到灶火点去买牙刷,作者也会告诉你,他路过的屋子是什么样子,店里出售的是什么商品,等等黎明和夕阳、夜晚的星空、万里无云的晴天、白雪皑皑的山岭、阴森幽暗的树木——所有这一切,都会引来没完没了的冗长描写许多描写固然很美,但离题万里只是到了很久之后,作家们才明白,不管多么富有诗意、多么逼真形象的景物描写,除非它有助于推动故事的发展或者有助于读者了解人物的某些情况,否则就是多余的废话 堆砌词句是最要不得的,我们写的是小说,不是骈文,把事情叙述清楚,情节节奏好,永远是最重要的事情要完成一部洋洋洒洒的长篇巨著是很费时日的,至少也得几个星期,一般需要好几个月,有时甚至要好几年作家的创造力往往会衰退,这是很自然的事这样他就只能硬着头皮坚持写下去,而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东西,如果对读者还会有吸引力的话,那就说明作者很用心,笔力架构都值得称赞。
而如果这样的文在完结以后,还能在长时间内被提及,或者被读者反复品位,基本也就能算的上是经典之作了好了,今天关于过渡衔接的课程就讲到这里了,大家可以自由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