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自然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分析.docx
18页亚里士多德自然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分析 李鹏[摘要]亚里士多德继承了前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心智方向和结果,通过一种中庸之道的伦理原则和社会平衡原则,认为善与正义的哲学理念始终是社会个体和政治共同体应当达致的自然本性,特别倾向于从自然本性的角度为善与正义及其和谐社会思想寻求一种坚实而客观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根据,希望在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自然本性或自然秩序的紧密结合中阐释某种关于善的自然主义伦理和关于正义的自然主义政治的哲学理念及其和谐社会思想[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自然主义 善与正义 和谐社会[]B82-09 []A []1007-1539(2014)02-0052-08本文基于善与正义的思考,结合前苏格拉底哲学的自然主义哲学理念及其和谐社会思想以及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自然主义哲学理念及其和谐社会思想的分析,考查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哲学理念及其和谐社会思想一、亚里士多德自然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背景分析自然存在是前苏格拉底的古希腊自然哲学主要研究的对象这种研究没有完全局限于自然存在的思索,也会同社会存在发生某种关联,即以自然哲学观念作为根据来理解人类社会中的伦理和政治等社会问题,主张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的自然本性应当和必然是相符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共同成为探究的课题,即求索具有同一性的自然而然的自然本性或自然的秩序,并且主张善与正义的根据在于符合这种自然本性,只有符合自然本性的东西才能是善的和正义的或和谐的,否则就是恶的和非正义的或不和谐的。
前苏格拉底的古希腊自然哲学从这种自然理念出发来寻求伦理和政治等社会存在及其和谐与否的最终评判尺度智者学派的哲学理念不同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理念它通过以人为本的哲学关注,主要探究的不是自然存在及其自然本性,而是社会存在及其自然本性古雅典原子式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感觉主义、个人主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等共同的思维倾向,使得智者学派反对带有显著的宏大话语特征的哲学理念,极力倡导一种微观话语色彩的复多性和感性的哲学理念智者学派的理论任务是通过理解城邦中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来最终明确社会存在的描述性词汇及其评价性词汇或价值性词汇的学理意义但是智者学派的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都不是研习和传授存在问题的一般性真理,而主要是基于特定的描述性词汇及其评价性词汇来研习并传授修辞学和论辩学的世俗智慧正是根据这两个社会存在问题的测度标准,智者学派认为社会存在主要包括社会的伦理存在和社会的政治存在社会存在的内在精神主要体现为社会伦理,即社会的德性、习惯、风俗、信仰和道德原则等,核心是精神形态的社会的善与正义,即个体自我的作为良心的善与正义和作为群体的社会风尚的善与正义社会存在的外在精神主要体现为政治存在,其核心是作为物质形态的社会的善与正义,即社会的法律、城邦权益的实质性归属、政权的组织模式等。
合情、合理的社会伦理存在及其精神形态的善与正义现象可以促进社会政治存在及其物质形态的善与正义现象反过来,合理、合法的社会政治存在及其物质形态的善与正义现象,又可以进一步培育合情、合理的社会伦理存在及其精神形态的善与正义现象因此,对于同城邦的社会存在(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评价性或价值性词汇的确定和实行就成为智者学派的一项重要的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反对将善与正义的德性看作是绝对伦理学或一般性、普世性的社会学原则,而将善与正义的标准确定为不同的城邦所具有的特定的善与正义的德性,主张善与正义的自然本性奠基于特定城邦的社会生活,秉承这种哲学理念的社会生活方式就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和谐社会与智者学派不同,苏格拉底面对特定的社会情势和思维倾向性,在他的关于社会存在的人本主义思考中引入了早期自然主义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传统,进而批判了智者学派的约定主义或非理性主义的构成主义的哲学理念,从研究神圣或自然存在的自然本性转向全力探索社会存在中的伦理现象和政治现象的自然本性也就是说,苏格拉底关注社会存在问题的自然本性的一般性和客观性根据,是因为苏格拉底既不完全满意自然哲学理念,更不同意智者学派的哲学理念在二者的结合性思考中,苏格拉底特别致力于研究社会存在的德性问题,相信德性与知识是同一性的,获得德性和知识都意味着获得某种在社会存在中进行理性思考和对人类社会进行积极参与和创制的真正技艺。
因此,苏格拉底既希望从关于德性的复多性思考中找出单一性,以此实现对德性问题的精确定义的知识追求和德性追求,也希望把这种单一性现象——事物的本质——作为最完美的和谐社会形态构建的哲学理念苏格拉底开创了一种对于自然事物的新的研究(伦理的研究和政治的研究),以知识学的形式将社会存在(伦理现象和政治现象)与自然存在(物态现象和神学现象)结合起来,希望寻求一种不同于智者学派的约定主义或相对主义的自然主义新哲学理念,即客观主义和绝对主义的自然主义哲学理念,并希望以此为根据来构建一种自然主义的和谐社会柏拉图关于存在的思考的范围,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研究工作,因为柏拉图所开创的纯粹哲学——柏拉图的知识学理论(型相理论和灵魂学说)——具有很大的理论统摄力,不仅可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的规定原则,也可以成为社会存在的思维根据在对存在探究的深度上,柏拉图较为完整、完善地阐述了苏格拉底的理论主张柏拉图之所以能够将对自然界的存在的思考与对人类社会的存在的思考结合起来,在于他探究了与人的心性活动密切相关的某种灵智主义的存在问题柏拉图认为自然的本性不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而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背后的具有静止、稳定和永恒特性的自然世界(型相世界)。
前者的存在没能充分、完备地显示出自身的本性,而只是显示出背后的另一个它物(永恒的型相世界的存在)这种型相存在才真正属于自然本性型相世界是一种本真的存在(纯粹的存在),而非型相世界是一种非本真的存在(非纯粹的存在)柏拉图主张纯粹存在与非纯粹存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关联,认为神或人根据型相世界的理念或型相创造了事物的实在形态或关于事物的观念,型相是元型,事物是摹本,事物只是因为分有了元型并模仿了元型才成为事物柏拉图从知识学或认知主义的角度认为自然存在的自然本性在于自然存在及其现象的型相,社会存在的自然本性也在于自然存在及其现象的型相,两者实际上都归属于同一性型相,这种型相作为一种普遍性的东西,不是感性的存在,而是理性的存在因此,在柏拉图看来,凡是实然的东西或不纯粹的存在对应然的东西或纯粹的存在的欲求行为及其过程、目的(尽管是分裂的或不完善的)都是善与正义的(合乎德性的),都是符合自然本性或自然秩序的(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及其同一性和谐)柏拉图关于自然本性的哲学理念进一步继承并发扬了自然主义哲学和苏格拉底哲学的理念及其自然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 二、亚里士多德自然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具体分析亚里士多德承袭并综合了智者学派的哲学理念,以及古希腊自然哲学、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理念,主张自然的本性既是变动不居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及其精神存在(灵魂存在),同时也应当是其背后的具有静止、稳定和永恒特性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及其精神存在,即型相的存在。
在亚里士多德的视界里,后者才真正地属于自然的本性型相的存在是一种本真的存在或纯粹的存在,而非型相的存在虽然是一种非本真的存在或非纯粹的存在,但是也从不同的侧面并整体性地展现了型相存在或纯粹的存在亚里士多德主张纯粹的存在与非纯粹的存在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内容与形式的联系,不能像柏拉图那样割裂二者的关联,进行简单的静态化处理他主张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在三本原和四因的自然本性的共同作用之下呈现了属于自身的、具有具体性(部分)、辩证性(过程)和整体性(目的)的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及其精神存在)一般而言,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及其自然本性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第一个是存在论或本体论层面亚里士多德将存在的自然本性归结为某种具有恒定性的东西,属于一种确定性的寻求,存在既可表现为客观性的存在(形式性的存在),也可表现为主观性的存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内容性的存在),而这种客观性的存在和主观性的存在的自然本性既可表现为单一性的存在,亦可表现为复多性的存在,既可表现为纯粹的存在,亦可表现为不纯粹的存在,既可表现为普遍性的存在,亦可表现为特殊性的存在,即存在的自身与存在者(非存在)的现象应当是或事实上既是同一的又是非同一的,前者的存在意味着真相,而后者的现象也不全然就意味着假相,后者与前者具有几近相同的意义。
第二个是知识学或认知主义层面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性只能认知感性存在,人的理性能够认知理性存在,感性和感性存在没有显示出存在的自然本性,只有理性和理性存在才能显示出存在的自然本性第三个是心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层面亚里士多德通过类比(心理联想或心理推导)关系或灵魂(自然存在之精神和社会存在之精神)的心理学直观洞见,得出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及其精神存在都具有属于自己的自然而然的自然本性,且它们的自然本性本质上都应当是一致的,都在于其稳定特性的自然本性的确立与保持这种自然本性主要分别体现在伦理学和政治学两个方面因此,亚里士多德的知识学或认知主义的研究体现的是自然本性的纯粹理性,而伦理学和政治学方面的研究体现的是自然本性的实践理性,两者之间应当是一种交织、交错的映射和投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纯粹理性是对自然本性的一种元层面的思索,欲求的是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及其精神存在)的纯粹理念或纯粹型相,是一种上上位的思考,力图达到对存在的最大的理论概括和统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及其精神存在都应当受到这种自然本性(纯粹理性)的规范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理性既是对于存在的自然本性的一种元层面或上上位的思考,同时也是对于存在的自然本性的一种非元层面或下下位的思考。
说它是一种元层面或上上位的思考,是因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有着一种一一对应的类比关系,作为一种描述性的述词呈现了存在的某种具有稳定性的自然本性——形式、理念或型相一种自然而然的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的东西,同经由人类的约定而致的东西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前者意味着一种真正的存在——真相,后者可能是一种虚幻的存在、错误的存在或假相的存在,但是本真的存在必须经由它的所谓非本真的存在呈现出来,非本真的存在因为其本真的匮乏而努力致达的目标恰恰就是本真的存在亚里士多德就是通过这种环形性的哲学理念消解了柏拉图哲学中的二元分置的困惑说它是一种非元层面或下下位的思考,是因为亚里士多德通过自然主义的心理联想或心理推导(类比),认为实践理性主要探究的是社会存在的自然本性,即人类社会的形式、理念或型相的问题,实践理性不单单是一种抽象的纯粹理论沉思,更是一种积极介入人类社会生活的评价性或价值性的思考,两个方面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交织、交错的映射和投射关系柏拉图的纯粹理性或纯粹哲学有着非常强烈的毕达哥拉斯主义的自然本性的色彩,倾向于将自然事物的本性及其行为解释成它们的数学结构及其相应的效果柏拉图正是从这种哲学理念出发,通过自然存在的自然本性与社会存在的自然本性的类比,得出自然存在的自然本性等同于社会存在的自然本性。
柏拉图认为自然事物,包括人类社会这一事物本身,都分有了某种崇高而神圣的理念、形式或型相,都企图模仿或趋向这种完美的状态,带有了一定的目的论的色彩但是柏拉图哲学的静观的数学精神居于突出的地位,其目的论没有亚里士多德的动观的生物学的目的论色彩那么浓厚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更加倾向于从自然本性的表现或自然事物对于某种完美目的的奋争——对于神化自然的模仿——的角度来解释自然的本性及其行为当然,反过来,亚里士多德没有完全将这种“目的”(telos)视为某种神秘的奥尔弗斯主义的东西,而是从明智的理性出发,将它分析为类似于柏拉图的型相理论,认为这种代表着自然本性及其行为的完美的“目的”就是一种自然事物的本质、形式,一种完美的结构性、秩序性、静态性或稳定性的东西柏拉图实际上割裂了上上位思考与下下位思考之间的关系,割裂了完美的东西与不完美的东西之间的关系,力图通过分有说和模仿。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