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视野里人的本质考察.ppt
21页教育视野里人的本质考察•只有人是需要教育的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康德《教育论》肖川教授如是说•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 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如 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 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 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 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一个问题 ;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 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 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 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 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 (她)就没有受到过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学校”一个可能的定义就是学生可以犯错 的地方;在孩子离开了父母之后仍旧可以淘气 、顽皮、打闹、追逐和嬉戏的地方;是与同伴 产生冲突,并可以学习解决冲突的地方;是孩 子可以每天都能见到自己喜欢的同伴的地方一所学校应有一种公平之感,每一个人都 能有机会获得成功,无论其种族、性别或贫富 因此,学校应该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场所 在学校里,“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学校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的场所, 不仅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也是一个生活共同体 。
它有着共同追求的目标、良好的人际关流, 有正义感,有大家认同并乐于自觉遵守的纪律 ,有充满爱心、欢庆聚会的时刻杞人忧天的启示人的隐退与教育的本质异化•教育与人的关系 •目的成为手段以后 •见分不见人的教育 •教育的异化确立教育视野中人的地位•目中有人的教育基于人的教育;面向人的教育人的体魄人的心理人的精神世界人的文化•人文与科学视域中的人科学:人是用来抽象的一个点人文:人是世界的全部•一种理想的教育境界:为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基• 教育知识传统中人的形象“宗教人”形象•内涵:人是神的摹本,人有灵性,人有 原罪 •教育启示: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 发展与神性相统一的人性 •主张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福禄倍尔 •思考:教育生活中人的崇高性失落•人的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 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 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完美无缺地表现内 在的法则,即上帝精神,并指明达到这 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福禄倍尔《人的教育》“自然人”形象•内涵:人的本性是“人本身所固有的内在 联系和发展趋向”,自然人的本性是与大 自然相通的 •教育启示:教育应该帮助人“发展”自身 固有的内在倾向 •主张的教育家:卢梭、裴斯泰洛齐(中国的道家) •思考:如何认识作为一个生命体的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你儿童 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 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 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 态龙钟的儿童——卢梭《爱弥尔》“理性人”形象•内涵:理性是人的内在的本质特性;它 既是区分人与动物的界限,也是区分“文 明人”与“野蛮人”的界限 •教育启示:教育必须培养和训练人的理 性 •主张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黑格尔、 赫尔巴特 •思考:人在教育活动中主体性的确立•严格来说我只是一个有思维的东西,也 就是说,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者一 个理性——笛卡尔•狗是会叫的动物,人是理性的动物——斯宾诺莎“社会人”形象•内涵:社会是个体的“母亲”真正的个 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能存在 •教育启示:教育是“社会”或“个人”的工 具,根本目的就是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主张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 中国的儒家 •思考:生存(现实实在)的社会人和存 在(价值思考)的社会人“游戏人”形象•内涵:人人都喜爱游戏 ,人只有在游戏中才能 “成为”和“看到”他们自己,才能避免司空见惯 的“异化”危险 •教育启示:教育本身究其实质只不过是人类多 种多样游戏活动中的一种 ,以人的培养为己任 的教育就应该充分地展示其“游戏性”。
•主张的教育家:席勒、蒙台梭利 •思考:教育行为与人的愉悦感的追求 •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的时候,他 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 人——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文化人”形象•内涵:人性就是文化性,不存在独立于 文化之外的人性 人类生存于其中的文 化是多样的,因而人性也是多种多样的 •教育启示:教育从其基本意义上说,就 是一种使人“文化化”的过程 应该帮助 学生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中的人性多样性 •思考:如何在教育中丰富人的文化底蕴 •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 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的个性生命生成 ,它的最终目的,是把既有的客观精神 (文化)的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分娩于 主体之中——斯普朗格“制造人”形象•内涵:在制造或劳动中,人与动物相区分,人 成为他自己人对制造或劳动的厌恶、懈怠和 反感,主要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教育启示:重新看待手工或劳动课在教育中的 地位和作用,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关于“教劳 结合”的思想 •思考:如何认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在生活中的 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