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雍乾盛世战争.docx
35页三藩之亂康熙六年(1667 年) ,吳三桂以目疾請解除總管雲貴兩行省事務,康熙帝批准,責令雲貴兩省督撫管理康熙十二年(1673 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由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清廷以尚之信跋扈難制,令尚之信撤藩吳三桂和耿精忠於是年七月先後疏請撤兵,以試探朝廷動靜,這時朝中對於三藩的處置分成兩派,索額圖、圖海等以為三藩不可動,戶部尚書米思翰、兵部尚書明珠則贊成撤藩康熙帝說:「三桂等蓄謀久,不早除之,將養癰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 」康熙遂下令三藩俱撤還山海關外吳三桂率先舉兵反叛,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自稱「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 ,分兵攻陷湖南、四川耿精忠(耿繼茂之子) 、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先後響應於福建和廣東,台灣奉明朔的延平郡王鄭經也率大軍十五萬登陸福建,廣西孫延齡、陝西王輔臣亦反;吳三桂急派其得力大將左都督王屏藩出兵漢中前往支援;鄭蛟麟與王輔臣部在陝西平陽關圍殲清將莫洛所率十萬餘人,陣斬莫洛清廷的西線戰場形勢趨於嚴峻康熙帝只得集中主力南征吳三桂,同時停撤平南、靖南二藩吳三桂起兵之初,一路勢如破竹,佔據雲貴、湘、蜀大部分地區,清軍的主力幾乎被吳三桂軍消滅。
形勢對吳三桂有利,劉玄初等力諫吳三桂揮軍跨過長江但是吳軍主力一直停留在江南, 「劃江而守」 ,以致失去良機自康熙十五年(1676 年)起,戰場形勢開始有利於清軍,陝西的王輔臣與清廷對峙三年之後,終於接受康熙的招撫,耿精忠勢窮乞降,尚之信也繼而降清吳三桂占領湖南後,未趁王輔臣之響應,溯江北上,坐失戰機,而清軍則貫注全力,收復湖南大片土地康熙十七年(1678 年) ,吳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稱帝,國號「大周」 ,改元「昭武」 ,大封百官諸將當年八月十七日秋,吳三桂病死,馬寶等迎其孫吳世璠繼承帝位,改元洪化,扶柩返回雲南清大將軍察尼趁吳軍軍心不穩攻擊岳州(今湖南嶽陽) , 「岳州為湖南咽喉要地,必此地恢復,則長沙、荊州之兵始能前進」 康熙十八年正月,清兵攻岳州,局勢急轉直下,連克常德、衡州等地吳軍退據武崗、辰龍關(湖南沅陵官莊鎮境內) 三月間,勒爾錦部至辰龍關附近,但見群山林立,林深路險,不敢進兵, 「急行退還」 ,聖祖對勒爾錦給予嚴厲申斥八月,岳樂、喇布等攻破武崗,十九年三月攻破辰龍關大將軍安親王岳樂攻克湖南長沙,大將軍簡親王喇布收復衡州,傅宏烈等部收復桂林,陝甘清軍收復漢中、重慶、成都。
康熙十九年(1680 年)康親王傑書、將軍賴塔分由浙江、衢州討耿精忠,鄭恨耿未守約定,逕取漳州、泉州二府,故納耿部下降將耿精忠見大勢已去,遂降清吳世璠退回昆明至此湘、蜀、黔、桂等省被清軍次第收復尚之信亦被康熙賜死,年 52 歲康熙二十年(1681 年) ,採用趙良棟昔日的建議,自湖南、廣西、四川三路合擊,進取雲貴雲貴總督蔡毓榮主攻,統合定遠平寇大將軍彰泰、賴塔等從蜀、黔、桂三路入雲南,佔五華山,圍昆明,至十月,城內糧食不繼,文武大臣紛紛投降十月趙良棟指揮所部綠營兵率先攻破昆明,餘眾將從攻湧入,二十八日吳世璠絕望自殺,十月二十九日吳軍出城投降王屏藩和陳君極自縊死被俘的吳之茂、韓晉卿、張起龍等解送北京至此歷時八年,蔓延十省的三藩之亂才平定下來澎湖海戰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 年 7 月 8 日) ,施琅從銅山島出發,姚啟聖也撥 3000 人同施琅出征十五日(9 日)鄭軍哨船發現清軍已到花嶼、貓嶼一帶,趕緊回報劉國軒,當晚清軍在八罩島過夜十六日(10 日)施琅進攻娘媽宮,以速度快的鳥船當作先鋒劉國軒讓林陞、江勝指揮水軍;邱輝為先鋒,自己在娘媽宮港口督戰當時受風勢阻擾,清軍不敢前進,只有以藍理為首的 7 隻艦隊突入鄭軍。
施琅再派出第二波鳥船部隊,交戰不久後開始漲潮,一些清軍船隻被海水沖向岸邊,鄭軍趁勢將艦隊分成兩翼包圍清軍 施琅見狀趕緊突入鄭軍,想解救被圍困的船隻,卻被林陞率軍包圍施琅在交戰中被火銃射傷右眼,不過沒有失明; 林陞也被大炮打斷左腿林陞負傷讓鄭軍失去指揮,施琅藉機撤離戰場,到西嶼附近的海上休息施琅於十七日(11 日)返回八罩島,八罩島地形險惡,船隻遇暴風很容易撞上島邊的暗礁,農曆六月又是容易發生颱風的時節, 施琅卻很幸運沒碰到颱風劉國軒得知清軍在八罩島休息,親自進攻卻被施琅擊退 施琅趁勢於十八日(12 日)先派戰船攻取澎湖港外虎井嶼、桶盤嶼二十二日(16 日)早七時,施琅決定發動總攻擊,將艦隊分成三路進攻,剩下約 80 艘當後援部隊,搭配採用以眾擊寡的「五點梅花陣」 ,即是五艦結為一隊攻東寧的一艦天亮前,開始颳起颱風辰時(7 時—9 時)受颱風影響,海上吹起西北風,鄭軍順著風勢進攻,一時處於優勢,清將朱天貴被炮擊而死到了中午,颱風受到赤道鋒面帶的影響,海上開始吹南風,風向轉變成對清軍有利施琅命令全軍反攻,順著風勢發射各種火器,並且以數船圍攻鄭軍一船,鄭軍全面崩潰,江勝戰死、邱輝自焚共斃傷鄭軍 1,2000 人,俘 5,000 餘人。
擊毀、繳獲戰船190 餘艘劉國軒眼見大勢已去,率領殘餘部隊從北面吼門退往台灣,澎湖各島鄭軍都向施琅投降清軍陣亡 329 人,傷 1,800 餘人施琅戰勝後,考慮台灣水道非常險惡,進軍困難施琅決定暫緩進攻,採取攻心戰術,讓鄭氏王朝從內部崩潰施琅在澎湖禁止殺戮,張榜安民;發佈《安撫輸誠示》 派原劉國軒副將曾蜚赴台派人醫治受傷戰俘,並配給他們衣服、糧食,再將士兵送回台灣還拉攏鄭軍將領為內應,防守淡水的何佑首先私通施琅,其他將領也跟進鄭軍戰敗消息傳到台灣,人心開始不安為了延續政權的生存,有將領提出進攻菲律賓,得到馮錫範同意卻傳出遠征軍只想搶劫,還打算逃往海外,因此劉國軒阻止此計畫七月十三日(9 月 3 日) ,施琅率軍在台灣登陸後來在劉國軒大力主張下,鄭克塽於七月十五日(9 月 5 日)向施琅投降, 並於八月十八日(10 月 8 日)剃髮易服,鄭氏王朝正式滅亡鄭克塽投降後,清廷為了是否把台灣併入版圖產生爭論,不少大臣認為台灣孤懸海上,治理以及防守花費不小,主張棄守最後施琅以台灣戰略地位重要,說服清廷將台灣併入版圖雅克薩戰役康熙年間俄國人還在不斷侵擾黑龍江流域,並且煽動當地約干索倫部酋長叛附,康熙帝震怒。
幾次交涉未果後,康熙帝於 1685 年(康熙二十四年)派遣彭春率領清軍 3,000 人圍攻雅克薩,於 5 月 25 日發動總攻,又準備焚毀木城,俄軍於是投降,雅克薩督軍托爾布津在受降儀式上發誓不再返回雅克薩清軍把俘獲的 700 餘個俄國人遣送回國,另有 40 多人不願回國,被編為康熙俄裔近衛軍清軍回防後,托爾布津撕毀誓言,率領俄軍在七,八月間分批重返雅克薩,並全力構築城堡工事,做了長期固守的準備,此時距其投降不過兩月有餘1686年夏,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領清軍重新攻打雅克薩,城內有俄軍 826 人及 12 門大炮6 月 4 日清軍攻城未果,於是掘塹築壘,圍困雅克薩城長達 10 個月城中俄軍接近彈盡糧絕,除戰死病死外僅剩下 150 餘人此時 Софья 索菲亞派特使在 尼布楚和中國議和,康熙帝命令薩布素撤兵1689 年,中俄雙方達成和議,簽定中俄《尼布楚條約》 ,俄軍撤出雅克薩,毀掉雅克薩城,劃定中俄邊界,整個外滿洲(外東北)歸中國所有烏蘭布通之戰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噶爾丹藉口追擊土謝圖汗部餘眾,由喀爾喀蒙古進軍內蒙古烏珠穆沁,與清軍衝突康熙帝為確保京師安全和邊疆安定,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七月,他命裕親王福全、恭親王常寧分兵左右兩路出古北口、喜峰口,七月二十四日親自進駐博洛河屯(今河北省隆化)節制全軍。
不久康熙帝得瘧疾回宮八月一日兩軍在烏蘭布通(今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境內)交戰噶爾丹將萬餘駱駝縛蹄臥地,背負木箱,蒙以濕氈,環列為營,名為「駝城」 士兵依託箱垛,發射弓矢清國舅、都統佟國綱率左翼兵,繞過湖泊,沿河衝鋒,身先士卒,衝擊駝城,被準噶爾軍以俄國滑膛槍擊斃其弟佟國維由山腰沖入,炮擊駝城,駝驚,准軍大敗噶爾丹兵奔往山頂大營,當夜逃遁;同時派人議和,福全中計,令各路領兵大臣「暫止追擊」 噶爾丹僅率數千人逃回科布多據傳教士張誠的記載,雙方當日以大炮火槍互轟開始,激戰竟日,以雙方士卒肉搏為止昭莫多之戰1695 年噶爾丹軍 3 萬進兵喀爾喀,揚言數萬沙俄兵支持康熙皇帝再次御駕親征,康熙三十五年(1696 年)農曆二月三十日離京出發,六月初九日回京,共98 天康熙帝率京師八旗兵及火器營兵共 3 萬餘人為中路軍出獨石口(今河北赤城北)北上;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統領盛京(今瀋陽) 、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黑龍江(今愛輝) 、科爾沁兵,9000 餘人為東路,出興安嶺沿克魯倫河西進;費揚古為撫遠大將軍,率 4 萬餘人為西路,分別自歸化(今呼和浩特) 、寧夏(今銀川)北上,糧草改車運為駝運噶爾丹得知御駕親征,放火燒草原。
俄國與西藏沒有派兵來援西路軍將噶爾丹等 2000 餘騎誘至昭莫多(今蒙古國烏蘭巴托迤南) 昭莫多北依肯特嶺,東峙丘陵,西臨河水費揚古按康熙帝旨意,下馬迎戰,用火器、弓箭攻擊噶爾丹,激戰自中午至黃昏,清軍分兵為四:一路沿河設伏;一路從山上呼奔而下衝擊;一路橫衝入陣,一路襲其後隊輜重噶爾丹軍寡不敵眾,敗逃清軍在月下追殺 30 餘里此役擊斃噶爾丹妻阿奴等兩千多人、降二千人繳獲牛 2 萬頭,羊 4 萬隻,廬帳、器械、佛像、經卷等噶爾丹僅率二十餘騎逃脫次年暴死平定西藏策妄阿拉布坦繼位後,起初與清軍合力夾攻噶爾丹噶爾丹死後,策妄阿拉布坦與清廷維持表面的和平,同時出兵南下回部,將吐魯番、喀喇沙爾、葉爾羌、喀什噶爾等城置於直接統治之下,與清軍控制下的哈密對峙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 ,策妄阿拉布坦派大策零敦多布領兵六千,晝伏夜行,秘密潛入西藏次年(1717 年)十一月,大策零敦多布偷襲拉薩,殺死和碩特部首領拉藏汗,控制了藏內局勢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十月,康熙皇帝發兵入藏兩年後(1720 年) ,清軍將準噶爾軍逐出西藏,大策零敦多布逃回伊犁清朝從此在西藏駐軍,並於數年後設立駐藏大臣管理西藏康熙六十年(1721 年)三月,允禵提議分三路大軍進兵伊犁,剿滅策妄阿喇布坦,稱:「各路馬駝糧餉俱甚充足,器械俱已齊備,官兵各思奮力。
值策妄阿喇布坦人心惶惑之時,可以直搗巢穴,掃蕩無跡 」清廷隨之制定了行軍計劃:阿喇衲、路振聲由烏蘭烏蘇進兵吐魯番,富寧安之兵調往烏蘭烏蘇駐扎;傅爾丹、祁里德在本處預備;祁里德再派兵二千,前往收取策妄阿拉布坦及烏梁海逃眾康熙皇帝應允但此時俄羅斯帝國政府派出以溫闊夫斯基為首的使團來到準噶爾,誘使策妄阿喇布坦歸順俄國五月,康熙皇帝得到允禵的密奏,於是諭令大軍暫停進剿伊犁次年,清廷遣使持詔書安撫策妄阿喇布坦,正式停止對伊犁用兵雍正三年(1725 年) ,策妄阿喇布坦遣使入朝,清廷認為其態度「甚屬恭順」 ,雙方關係緩和,於是清廷撤回巴里坤的駐軍羅卜藏丹津羅卜藏丹津又稱羅布藏丹津(藏文:བློ་བཟང་བསྟན་འཛིན་,威利:blo bzang bstan 'dzin) ,是固始汗第十子達西巴圖爾的兒子,是拉藏汗的叔叔,駐在安多(青海)東部1717 年,和碩特汗國滅亡,羅卜藏丹津聯絡清朝,反攻占領西藏的準噶爾汗國軍隊1720 年,清朝康熙帝派第十四子胤禵為大將軍王,入藏驅逐出了準噶爾的名將大策零敦多布羅卜藏丹津想讓清廷封他為藏王,康熙事前雖有允諾,但是康熙這時卻廢除了藏王,以康濟鼐、阿爾布巴為貝子,隆布鼐為輔國公,頗羅鼐為一等台吉,讓他們共管西藏事務。
不久,康熙帝去世,雍正帝繼位,1723 年,羅卜藏丹津聯合青海蒙古各部,一起反清,自稱「達賴琿台吉」 ,並且聯絡準噶爾汗國的策妄阿拉布坦雍正帝派大將軍年羹堯、岳鍾祺率軍西征,1724 年,羅卜藏丹津戰敗,逃往準噶爾汗國隨後清廷置西寧辦事大臣管轄青海地區1755 年,乾隆帝派永常和阿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