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2.doc
11页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2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课题)听说同学们已经学过这篇文章了,那么,重新学习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呢?我建议我们今天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又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用什么“新方法”呢?用马克思的精神来学习有关马克思的这篇文章板书:“您的座右铭?思考一切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作为跨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我们理应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考精神所以今天我和同学们就以马克思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来学习,好不好?学生:好!教师:说到“独立思考”,对于阅读来说,首先是质疑于不疑处有疑”,这是创造的起点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从提问质疑开始吧问题提出来后,我们一起来研究、讨论,甚至争论,总之,唯真理是从好,同学们现在开始思考、提问 (学生开始思考)学生:在本文的第六段,有一句话:“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由衷的喜悦……”这个句子中有两个破折号,我想问问这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我顺便说说,同学们的问题提出来以后不光是我回答,你们也可以问答;你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由我回答,但是我的回答也只是一家之言,供你们参考。
咱们平等对话,我也不能说我就把这篇文章读懂了好,谁能说说这个破折号的用法?好,请贾诺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我觉得是插入语教师:插入语的意思……就是表示什么呢?学生:就是插入的部分教师:“插入的部分”?还有没有其他的解答?准确的讲,我的理解是……好,那位同学在下面很急切地说什么请你大声些说学生:我认为是表示注释教师:哦,你认为是表示注释同学们想想,是表示注释准确些,还是表示插入准确些?学生:(齐)注释教师:是的,我也认为是表示注释还有什么问题?同学们的思想应该飞翔起来,什么不懂的问题都可以提好,你说学生:第三段的第一句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我不知道达尔文的发现和马克思的发现有什么相似之处,恩格斯要放在一块儿说教师:这个问题你们应该第一次学习的时候就讲过的第一次学习的时候,你们老师讲过没有啊?学生:好像……没讲过教师:嗯,也可能是老师讲过你们又忘记了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达尔文的发现的意义何在?我们人是由什么变成的?学生:猴子教师:对,是由猴子变成的而原来的说法是什么?是上帝创造的人这是划时代的发现,而马克思的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有着同等重大的意义。
但是有区别,达尔文是对自然界的发现,而马克思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懂了吗?学生:懂了教师:好,还有什么问题?贾诺!学生:我不太明白一个复句的划分,就是刚才说的那个句子“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一直到……就是整个这一段教师:我先问问你,你对这个段落的意思理不理解?学生:不理解教师:那么其他同学有没有理解这一段意思的?或者说大概理解,并能够对它进行说明?学生:(思考)教师:说错了也不要紧,理解多少说多少学生思考)教师:好,那么让我来说说我的理解关于这段话,李老师先后备过三次课,都感到这段话的意思特别难懂我以前只以为是我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问题,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是它的译文有问题,但是最近,我查阅《中学语文教学》88年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专门说了,它是个病句比如“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够成基础我们怎么读也觉得不通是不是?好,我们看看这篇文章中关于这段话的译文出示投影片)当然,这段译文也不能说就是最好的,但至少比我们的课文要好懂一些:“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而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一种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某些事实:”这前面的一句好懂吧?(学生会意地点头)好,那么什么“事实”呢?接着往下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段话能不能理解?(学生答“能”)应该能理解。
好,“因此,直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看,这里没有那么“的”了,“的”字太多不好理解,就像日本话似的,(学生大笑)好,接着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什么构成“基础”?是“经济发展阶段”构成“基础”;也就是说,由“经济发展阶段”构成“基础”之后,“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当然,它们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么那样做得相反纵观这个长句,它实际上说了两个观点:一个是“物质决定精神”,这个好不好理解?(学生点头)一个人起码的生活得到保障后,就自然要讲究精神上的享受了对不对?第二个观点理解起来可能要难一些就是说,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它的一些包括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宗教等等才会得到发展我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们讲中国的民主发展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要符合现阶段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咱不能一步登天啊!当然,关于这第二个观点要真正解释起来,足足可以写一本书,我在这里只能简单说这么几句我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稍微明白一点了?贾诺同学,懂没懂啊?学生:差不多教师:好,能够给你讲得“差不多”,我就非常满意了。
还有什么问题?学生:但我觉得这个句子像课文上那样翻译,有它的好处教师:哦?有什么“好处”?学生:您刚才提供的译文,当然很通俗,但它毕竟是个译文,里面可能掺杂了译者个人的理解,我不知道恩格斯当初发表演说时,他用语究竟是怎样一个导向,但是如果翻译者不追求通俗,而是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直译,也许读起来要吃力些,但可能要客观一些现在的译文,虽然通俗明白,但可能里面有译者的思想,这样我们读的就不是恩格斯的作品,而是译者的作品了教师:好,请坐你能发表自己不通的看法,非常可贵!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既要忠于原文,又要符合我们的民族习惯,这二者应该能够巧妙地统一起来课文上的译文我认为不符合,至少是不符合我的阅读习惯,可能也不符合在坐各位同学的阅读习惯至于现在的译文是不是还可以翻译得更好些,当然还可以探讨如果这位同学今后能够从事英文翻译,希望你能够重新翻译这篇著名的演说,而且我相信你的译文一定是最漂亮的!(学生大笑)还有啥问题?没问题我可就要问你们了……哦,那位同学举手了好,你说吧!学生:我看这篇文章里的第三段第四段说的是马克思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而第五段第六段说他是一位科学家,而第七段说他是一位革命家这个顺序和我们平常介绍一个人生平的顺序不太一样。
比如我们介绍鲁迅,我们首先介绍他是文学家,然后是革命家,最后是思想家因为鲁迅最主要的还是一个文学家,他在文学上的贡献最大而马克思最主要的应该是革命家、思想家,他的“革命”和“思想”是最有影响的教师:你觉得“革命家”应该放在最前面是不是?学生:是的我就不明白恩格斯为什么要以这样的顺序介绍马克思教师:好,这个问题,是我这次备课的一个新发现同学们不知注意到没有,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贡献时说了两个“对于”:“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同学们已经学过一遍这篇课文,应该知道:这个两个“对于”,一个指的是什么?学生:(小声说)实践教师:对,是马克思的实践实践就是指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嘛!第二个“对于”指什么?学生:理论教师:对,是理论,是作为理论家的马克思,是他的理论贡献这样,为了方便同学理解,请看看我这里准备的结构提纲展示投影片)投影内容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的逝世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1.“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2.革命理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3.革命实践注重实践参加实践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第四部分:预见马克思的不朽“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马克思的逝世:“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 “不可估量的损失”(过渡段)两个“对于”:实践和理论 马克思的贡献:1.理论贡献(思想家)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决定精神↓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的发现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广而深)2.实践贡献(革命家)注重实践(过渡段)科学的作用:“革命的力量” 参加实践(“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宣传:编报著书组织:创立协会(顶峰) 马克思的影响:敌人:“驱逐”、“诽谤”、“诅咒”战友:“尊敬”、“爱戴”、“悼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教师:这个结构提纲不一定和你们原来的概括一样,但我想大体思路是一致的。
你们看,这既然是一篇悼词,它就先谈马克思的逝世,然后说马克思逝世所带来的损失,再说马克思的贡献,从理论贡献到实践贡献,最后说马克思的影响大体思路和你们有没有分歧啊?学生:没有分歧教师:好的我们现在从这个结构入手,就可以把刚才那位同学的问题弄清楚前面的两个“对于”,实际上说的是实践和理论,对不对?可是,这是我这次备课第一次发现的这个问题,文章的下面并没有对应看见没有?如果按上面的顺序,下面先应该讲马克思是什么“家”?学生:革命家教师:对,应该讲马克思是一位革命家实践指导嘛?这是就“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而言;然而,恩格斯接下来,却先讲马克思的理论贡献,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恩格斯的一个疏漏?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原因呢?(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教师:可能这个问题同学们一时还难以回答这样吧,我们先暂时把这个问题放一放,来思考我提的一个问题同学们想一想,从课文看,恩格斯在中间部分回顾了马克思一生所做的事,那么,在恩格斯看来,注意,是在恩格斯看来而不是在我们看来,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学生开始议论、讨论)学生: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教师:好,这个同学认为是“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仔细看教材。
看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学生思考、小声议论)教师:真的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吗?我再次建议同学们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性语句请大家看这一段完了以后,下面一段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学生:“不仅如此教师:请问,“不仅如此”表达的是什么关系?学生:递进教师:对,是递进那么它所连接的两部分中,重点在前面还是在后面?学生:后面教师:从“不仅如此”这个短语本身可以说明,在恩格斯看来,“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但还不是最最伟大的贡献那么,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呢?同学们继续往下看注意抠一些关键的词语学生:(小声地)“剩余价值规律”教师:“剩余价值规律”?好像是的,因为文中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的是的了但是,是不是“剩余价值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再往下看学生:还不是因为下面一段的开头说“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教师:很好,“远不是主要的”,就说明前面所谈的理论贡献还不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这当然不是贬低马克思的理论,而是在恩格斯看来,比起理论贡献,马克思还有更伟大的贡献而且,后面还有一句话——学生:“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教师:“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这三种称谓出现了思想家,是就他的理论贡献而言我这儿要补充一点,马克思主义意义的伟大不在于它发现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