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共8页].doc
8页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才聪学习网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教材的学习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3.精选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巩固教材重难点本书根据该教材的重难点精选了部分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并参考大量相关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目录第1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2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4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6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8章 明朝的教育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8.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9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0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3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4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5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第1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1.1 复习笔记一、中国教育的起源1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
2.教育的起源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3.原始社会的教育(1)这种教育活动是在原始人群的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2)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当时的生活需要是相应的社会生活需要成员学习的知识经验,都是与教育有关的内容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身教与言传,身教是做出示范动作以供模仿;言传是说明是非要领以传经验这两方面通常是相辅而行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氏族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劳动的教育氏族公社时期劳动经验已较为丰富,使用的劳动工具已有显著的改进,这些生产工具的使用以及生产经验,需要在氏族成员之间进行推广,更需要年长、经验丰富者传授给年轻一代2.生活习俗的教育未成年的男女通过旁听氏族长主持的公共事务民主集会讨论,接受民主精神的教育;达到成人阶段时,须举行成年礼仪式,对其体力、智力、毅力等方面进行考验和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原始宗教活动在氏族公社时期极为普遍,这类活动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占卜等多种形式,其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教育因素4.原始艺术的教育歌唱、舞蹈反映氏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极其广泛,既是娱乐形式,又能发挥传授知识、宣传习俗的教育作用。
5.体格和军事训练氏族公社要求所有成员都是生产劳动者,需要有健康的体格,才能参与对自然的斗争,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炼,所以氏族成员要懂得使用武器,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三、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氏族公社末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推动着教育不断发生变化,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教育逐渐分化出来,出现了学校的萌芽1.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1)等级教育出现①经济:由于生产力的提高造成了产品剩余,使部分人脱离生产转为脑力劳动者②政治:军事民主制向君主制的逐步转化,更需要培养劳心者成为未来国家的官吏③为适应社会劳心与劳力分工的需要,教育也逐渐分化为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和培养劳力者的社会教育两种类型2)学校的萌芽出现教育的早期分化,使教育设施也呈现出等级差别这一时期出现了养老和教学兼行的机构“庠”,并将其分为上、下,安置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显示一定等级这种机构是学校的萌芽3)教育内容的变化①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②“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③强调礼乐之教4)教育手段的变化教育性质的变化,导致强制手段的采用2.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文字作为一种工具,既便于知识的记录积累,又便于知识的传播,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但掌握文字不是容易的事,需要进行文字教学,要求有掌握文字从事施教的专门人员和专门施教的场所,因此文字的产生也促进了学校的萌芽文字的产生,文字教学的需要,不仅对学校的产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文化科学及社会发展也有重大促进作用3.学校萌芽的传说根据古史中关于学校萌芽的多种传说,“成均”和“庠”都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多种活动的机构,包括当时的教育活动在内,二者虽然还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已开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考试资料详情免费查看:才聪学习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