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分析.docx
7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分析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受到高校教师身份与思政课程属性的双重规制,故立足"教师专业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属性";维度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释义发现,"教师专业发展";维度下教师教学能力包含教学认知和设计能力、实施和管理能力、评价和反思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属性";维度下包含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共产主义信仰、充沛的理论素养和教育亲和力、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与转化能力、敏锐的时代嗅觉与政治敏感性等意识形态素养,因此,教学能力的发展也应当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维度注重教师自主性的激发与专业发展环境的塑造,并立足"思政课程属性";维度注重课程属性的把握与教学理念的体悟 关键词:教学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概念释义;发展路径 不论是党的十九大精神亦或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不仅是关乎我国高等教育育人目标实现的根本问题,更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立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不断完善课程育人实效的发展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育人功能的实现与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息息相关,正如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所提出的,"坚持思政课的建设与其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坚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2],教师的专业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育人的实效性。
而教学能力不仅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表征,更是课程实施与建设的关键所在故厘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释义,阐明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与发展路径,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创新,助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蕴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建构维度 研究热度的不断提高与研究数量的逐渐丰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但关于教师教学能力内涵的具体阐述却"各执一词";,诸多学者也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内涵与构成给出了不同定义,如有学者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组成,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3]还有学者认为教学能力"是在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专业能力),其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具体分为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三者互为关联以完成教学活动为目标";[4]除了如上立足于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视角,也有学者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之一,蕴含了专业成长的推动力与潜在可能性,由许多具体的因素所组成,以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为根本指向";[5]。
还有学者立足于哲学视角认为教师教学能力"是由若干基本的能力要素和基本的能力机制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而组合和运动起来的有机结构";[6]更有学者从教学过程、教学有效性等不同角度对教学能力的内涵及结构分别进行了论述虽然目前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其中均提及一些共同点: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所固有的专业化能力体系;教学实践是教学能力发生发展的源泉,教学任务是教学能力实施的基本目标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与所任教的具体课程息息相关,课程的属性、目标、功能等规制了具体的教学任务;教师专业体系下的教师专业能力又与教师专业的发展状况紧密相连,其直接决定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与发展故若想厘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内涵,应当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属性";两个维度,既要考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高校教师";身份的专业发展特点,又要兼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属性所提出的具体育人要求,方能真正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内涵与基本构成 二、教师专业发展维度下的教学能力构成 万物的成长发展是自然的规律,是事物对其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环境中的教师,其自身的专业发展亦是自然自发、不断向上的积极过程。
且担负着育人功能的教师,其高度专业化的职业要求也规制了实现职业角色的"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永恒目标,即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以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所在目前,关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要求已经比较明晰,即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专业精神以实现教师的专业化但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其具体内涵就复杂的多,如"多余论";认为高校教师不存在专业化问题,"教师已经过专业领域训练,已经是某一学科专业领域的学者和专家";,而与之相对应的"替代论";则认为高校教师也存在专业化问题,"但其学科专业领域的学科专业能力完全可以代替其教育专业能力";然而这两种观点均忽视了高校教师其育人本质及社会角色的复杂性,"他们既是教师,又是学生或科学研究工作者,从事着学术职业";[7],高校教师的专业化不仅要考虑到教师的学术研究与知识生产,更要考虑到教师育人功能的实现及"一切为人才培养服务";的理念自1990年博耶提出"教学学术";这一概念之后,舒尔曼对于"教学学术";理念作了进一步阐述,学界普遍将"教学学术";纳入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内涵之中,即"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大学教师专业化之核心,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而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教学学术发展的基础及程度之上。
";[8]故而坐拥"高校教师";身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维度出发,其教学学术水平的成长即表征了其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学学术是"指教师立足一定的学科认识论和方法论,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提取、研究,并将结果进行同行交流、群体评论、个人反思,进而反哺其教学实践并提升其专业水平";[9]即教师立足教育专业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导向,重点探讨"教";与"学";的过程与质量,从而促进自身与学习者的知识与能力得以提高,其通常包括对于教学问题的研究、教学目标的识别、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过程的实时管理、有效教学的开展、教学活动的认知、教学效果的评价及自我反思、改进及教学的不断创新的一系列能力构成,即教师的教学认知和设计能力、教学实施和管理能力、教学评价和反思能力、教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认知和设计能力 教学认知和设计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准备、个体特征等的分析与判断,对于教育目的、课程要求、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课堂目标、选择适配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形成合理的教学计划,进而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构建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实施和管理能力 教学实施和管理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合理组织课堂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分配教学资源从而执行教学计划,并实时把控教学进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应对各类突发情况,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教学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评价和反思能力 教学评价和反思能力是指"基于一定的标准、方法和价值观,聚焦教师的教学过程从而对教师的教与学进行价值判断和客观测量";[10],并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11],从而解决教学问题并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四)教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教学研究和创新能力指的是以"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运用科学的原则与方法从而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寻求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从而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不断创新,进而优化教学实效、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属性下的教学能力构成 随着我国"以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目,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更具有引领地位,对于培养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故从课程属性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本身的"实然";与"应然";则比一般课程更为复杂。
而课程属性指的是课程本身所固有应备的内在规定性,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蕴含的课程性质、价值、理念等很显然作为一门"课程";而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本韵与政治教化功能是其最本质的"应然";所在,即"它是思政教师展现其政治立场和历史担当的舞台,是国家教育大学生并引导他们认同国家意志的摇篮,更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领他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灯塔";[12]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属性主要包括"意识形态性、思想理论性、道德规范性、知识教育性";[13],即通过思想理论教育、价值引导、道德规范引领、意识形态影响、政治知识传授,培植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核心价值观,养成坚定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民族国家自豪感,塑造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与实践哲学,从而"帮助学生塑造理想信念的坚定之道、认识世界的正确之道及改变世界的科学之道,从理想、智识、实践三个层面不断丰富完善自己";[14]可以说,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价值导向,其需要教师根据国家社会的教育目标和培养需求,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导向、政治素养、国家意识、道德规范内化于大学生思想之中并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以实现"知行合一";,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加透彻地认识世界、读懂中国、把握时代。
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属性与价值导向均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予以彰显和实现,而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构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在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作为鲜活个体的当代大学生其自身对于政治素养、价值规范、道德品质等方面也有着自己的需求,故实现大学生个体发展的主观需要与国家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的逻辑统一,两者得以兼顾从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程供给";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为重要的课程功能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属性与课程功能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不但是授业解惑的"经师";更是传道布道的"人师";,除了一般高校教师所具备的教学学术能力之外,更需要有高度的意识形态素养,即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共产主义信仰、充沛的理论素养和教育亲和力、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与转化能力、敏锐的时代嗅觉与政治敏感性 (一)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共产主义信仰 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共产主义信仰是教师教育信仰的直观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信";,即一方面坚定理想信念,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政治素养、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人师";示范作用,"即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支持者、积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者,坚持做到传道必先信道、明道";[15]。
(二)充沛的理论素养和教育亲和力 充沛的理论素养和教育亲和力是即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懂";,即一方面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与哲学素养、道德文明建设相关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知识和法制文明素养等,另一方面凝心聚力、严谨笃学,"以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为抓手,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16] (三)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与转化能力 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与转化能力是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学";,即一方面立足扎实的理论素养不断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现实问题,进而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与内化,另一方面立足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实现"教材向教学、理论向教学";的转化,进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引领作用,实现学生从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 (四)敏锐的时代嗅觉与政治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