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生也有涯课件.ppt
33页《《莊子莊子》》二:二:養生人間之論養生人間之論一一〈〈養生主養生主〉〉概述概述n莊子〈養生主〉篇的宗旨較簡單和容易了解:養生重在養心i.e.保養自然生命的關鍵,在於保養精神生命「養生主」篇名有二義:/「養生」主-即養生的主旨\養「生主」-即保養生命的主人,i.e.養心→綜合來說,主旨是以保養精神生命為保養肉體生命的基礎n〈養生主〉中的相關於養生的原文和郭象的注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養生主)夫生以養存,則養生者理之極也若乃養過其極,以養傷生,非養生之主也郭象《莊子注》〈養生主〉題解)夫舉重攜輕而神氣自若,此力之所限也而尚名好勝者,雖復絕膂,猶未足以慊其願,此知之無涯也故知之為名,生於失當而滅於冥極冥極者,任其至分而無毫銖之加是故雖負萬鈞,苟當其所能,則忽然不知重之在身;雖應萬機,泯然不覺事之在己此養生之主也郭象《莊子注》)n除〈養生主〉外,其他篇章亦有討論養生問題,如以下〈達生〉篇: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柰何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
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雖不足為而不可不為者,其為不免矣達生)養之彌厚,則死地彌至莫若放而任之性分各自為者,皆在至理中來,故不可免也,是以善養生者,從而任之郭象《莊子注》)釋:除了說明養生重在養心外,郭象主要用適性觀念來詮釋→在郭象,逍遙、齊物、養生、達生等莊子所用的觀念皆相通,全部都可以用其適性的觀念來詮釋,只是側重的分際意義不同:/逍遙-重價值的實踐-齊物-重價值的認知\養生、達生-重自然生命的主宰與超越n本篇各段大意:1.「吾生也有涯」至「可以盡年」:點出養生的主旨,在「緣督以為經」(以心或道為中心)2.「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至「得養生焉」:以庖丁解牛的故事,說明「依乎天理」的養生之道3.「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至「不善也」:以公文軒見右師的故事,說明精神可超越形軀的限制;草澤中的野雞寧願戶外覓食也不願被飼養在籠中的故事,則比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的滿足重於軀體上的滿足4.「老聃死」至「不知其盡也」:以秦失弔老子的故事及火傳薪盡的比喻,說明精神可超越生死的限制二二〈〈養生主養生主〉〉重要原文釋義重要原文釋義I I「吾生也有涯」至「可以盡年」:點出養生「吾生也有涯」至「可以盡年」:點出養生的主旨在「緣督以為經」的主旨在「緣督以為經」n第一段原文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養生主)n「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數語的解釋:自然或即肉體生命有限,而經驗知識無限,以有限的肉體生命追求無限的經驗知識,是危險的事情這裏所講的「危險」除了指傷害自然生命外,應進一步理解為具負面價值──令人不自由、不自主、不自決這裏的說話可視作經驗的認知我的超越(超知識)n「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一語的解釋:此語較易引起誤解,∵表面上「為善無近名」較易理解──不要為名聲而為善,但「為惡無近刑」則頗難理解,好像莊子叫人為惡但其實他這裏講的是世俗意義的善惡,他認為這些善惡不應造成對人的束縛∴可以為世俗人所講的善,但不要為名;也可以為世俗人所講的惡,但不要受到不必要(或不合理)的刑罰此語可視作世俗的道德我的超越(超禮教)n「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數語的解釋:「督」據歷來詮釋家有二義,俱由人的督脈的意義引伸人的主脈為任、督二脈,在身體的中間,前者居身前,後者居身後引伸的二義,一是中義,二是虛義,二義都可通:/中-中指中心,中道,象徵最高的原則、道理,既可指心之道,也可指天之道。
\虛-即無,象徵老莊的自然無為、逍遙無待之道此語是以心為主宰的效果──養生,即保養自然的或即肉體的生命之義其中「養親」的「親」應為「身」的假借字此語表明養生的基礎在於養心,而後者指以道家的自然無為之道為思想的主導n養生重在養心,可有現代哲學輔導的主要意義,以精神或理性來解決人生問題1.人所遭遇的人生問題,往往由於自己的想法而導致艾皮科蒂塔斯(Epictetus)的名言:「人不是被事情困擾著,而是被對該事情的看法困擾著」2.人的身體健康與人的精神或理性有密切關係,如有良好的精神或即健全的理性,則也可說是身體健康的重要關鍵3.以上講的主要是目的理性或價值理性而即使是工具理性或知識理性對人也有相當程度的幫助,使人在經驗上較能依合理的原則令自然生命得到滿足II II「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至「得養生焉」:以庖「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至「得養生焉」:以庖丁解牛的故事說明「依乎天理」的養生之道丁解牛的故事說明「依乎天理」的養生之道n第二段原文為: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養生主)n「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數語之意義解釋:這裏,莊子對庖丁解牛的具體描述──以載歌載舞的活動比喻精神的自由,可說是半比喻的運用i.e.能喻是所喻的其中于種價值實踐這裏莊子將庖丁解牛時的歌舞場面的描寫配合得優美動人,天衣無縫,構成了生動美妙的藝術畫面其他篇章中相類的半比喻:〈齊物論〉的天籟、〈天道〉的天樂等藝術自由是莊子所側重講的積極自由義,此義詳下n「道也,進乎技矣」一語,也可理解養心重於養生的意思,即自然無為之道是具體養生的基礎。
n這一段也帶出實踐工夫的重要:/初時(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喻未能超越經驗的限制)-≒「族庖月更刀,折也」(喻凡人的境界)-後來(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喻已能超越經驗的限制但未徹底)-≒「良庖歲更刀,割也」(喻比凡人高的境界)\最後(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不以目視喻已徹底超越越經驗的限制)-≒「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喻聖人的境界)這裏的「以無厚入有間」,指以無限的精神主宰有限的自然生命;亦可指以理性解決人生的困厄→價值實踐須循序漸進,鍥而不捨,要有自覺的努力IVIV 「老聃死」至「不知其盡也」:以秦失弔老「老聃死」至「不知其盡也」:以秦失弔老子的故事及火傳薪盡的比喻說明精神可超越子的故事及火傳薪盡的比喻說明精神可超越生死的限制生死的限制n第四段原文為: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蘄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養生主)n此段可說是超越生死的限制(超生死)n莊子養生說的發展,越到後來,如〈達生〉講「形全精復」(自由的實踐須通過軀體,∴講養生兼重心身仍可說不違莊子本義),到道教講形軀義的養生,有越走越遠的情況(到此義則已本末倒置,違反莊子本義),值得注意此情況在生死觀也如是,越到後來越重視追求長生不死之術及鍊外丹,有違莊子原意這是哲學世俗化成民間信仰容易出現的問題三三〈〈人間世人間世〉〉概述概述n〈人間世〉一篇篇名,其義為人間的世界n此篇的主旨在說明人生於現實世界,有許多艱難和困厄,莊子於此指出超越種種困難的方法──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自在n郭象在《莊子注‧人間世》題解中說:與人群者,不得離人然人間之變故,世世異宜,唯無心而不自用者,為能隨變所適而不荷其累也郭象《莊子注》〈人間世〉題解)釋:據此可見,這可說是一種道家式的義、命分立觀點:/命-指現實生命,有必然的限制而沒有自由可言-「與人群者,不得離人」、「人間之變故,世世異宜」\義-指自由心靈,可超越現實的限制而有真正的自由。
-「無心而不自用者,為能隨變所適而不荷其累也」n本篇各段大意:1.「顏回見伸尼」至「而況散焉者乎」:通過顏回見伸尼的故事說明人臣與暴君相處的險阻2.「葉公子高將使於齊」至「此其難者」:再通過葉公子高請教孔子的故事說明人臣在政治工作上的險阻3.「顏闔將傅衛靈公大子」至「可不慎邪」:再通過顏闔請教蘧伯玉的故事說明人臣與暴虐皇儲相處的險阻4.「匠石之齊」至「不亦遠乎」:通過匠石見看見櫟社樹的故事,說明無用之用的道理5.「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至「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通過南伯子綦看見大樹的故事,說明不材才是大材的道理6.「支離疏者」至「又況支離其德者乎」:通過支離疏的故事,說明身軀殘缺反而享盡天年的道理,此亦表述了無用之用的道理7.「孔子適楚」至「無傷吾足」:通過接輿與孔子對話,講出當時社會的種種險惡,並勸人以自由精神加以克服8.「山木自寇也」至「而莫知無之用也」:說明無用之用可以存身的道理第1、2、3、7段主要講命的領域,第4、5、6、8段主要講義的領域四四莊子的命運觀莊子的命運觀I I道家式的義命分立觀點道家式的義命分立觀點n在概述莊子命運觀之先,先簡述中國傳統哲學三派命運觀:/命定主義或決定論(fatalism or determinism)-e.g.陰陽家,以為人是命定的、不自由的。
-反命定主義或反決定論(anti-fatalism or anti-determinism)-e.g.墨家,以為人不是命定的、是自由的\非(超)命定主義或非(超)決定論(non(trans)-fatalism or non(trans)-determinism)-e.g.儒、道二家,以為人是一方面是命定的、不自由的,一方面又不是命定的、是自由的n三派中以最後一派較合理∵命定主義否定人的價值自覺,令人生全無價值和意義∵反命定主義混淆了現實與理想,自然與價值等層面,人容易因現實上不能自由而常感挫敗∵非命定主義能承認人的價值自覺,並能安立現實與理想二層面n儒家說命運、命限時,可說是一種義命分立的觀點其較精確的說法見諸孟子: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盡心》上)釋:/自然世界-具必然性,無自由可言,人受到限制\價值世界-無必然性,有自由可言,人不受限制→儒家講命,並非命定論,∵雖仍為人的現實生命一義下可說是被決定的,但在另一義下亦講人的自由其義命分立的觀點亦有其合理處,∵生死、富貴之事,確非人力所能主宰,但作道德實踐等等能價值實踐之事,卻完全是自由、自主、自決的。
n莊子在〈人間世〉中的一段,好象否定了義與命的區分: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間世)釋:這裏好象說命與義皆是被決定的,無自由可言然而,仔細看,卻可見莊子這裏對命、義的用法與儒家異:/命-自然的限制,e.g.生死富貴\義-人為的或社會的限制,e.g.暴君及其苛政→此義不同彼義,與命一樣指限制義、必然的領域n以下兩段講出暴君的險惡: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人間世)釋:顏回要事暴虐的衛君有人於此,其德天殺與之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人間世)釋:顏闔要事嗜殺的衛靈公太子n莊子對於命的討論,〈人間世〉中最突出的一段為第7段:孔子適楚,楚狂接輿遊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郤曲,無傷吾足!」(人間世)釋:此段(esp.「方今之時,僅免刑焉」一語)對人生有很深刻的存在的感受(用存在主義的用語),反映當時戰國亂世的情況n在〈人間世〉便提到以下的人為的造作:德蕩乎名,出乎爭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人間世)「德」這裏指違反人性的道德觀,常令人過分追逐名聲;「知」提不合乎理性反省的思考或認識,常令人過分投入無謂的爭論II II安命與自由精神安命與自由精神n〈人間世〉以德稱自由的領域,更以安命、無用之用二語來表示這種自由精神n依莊子,超越命限之道,一義下可稱為「安命」除了上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表達此意外,他在別處亦說:知不可柰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德充符)釋:這裏是從命(必然、自然)處講主體自由「安」字意指對於命運應加以順應,隨遇而安,不作無謂的抗衡n以下一段文字最能說明這種順應自然命限的意思:顏闔將傅衛靈公大子,而問於蘧伯玉曰;……蘧伯玉曰:「善……形莫若就,心若和雖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為蹶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
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於無疵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時其飢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夫愛馬者,以筐盛知,以蜄盛溺有蚊虻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人間世)釋:待人處世,在經驗上不能違反自然的規律,要順應自然的規律,否則難以實現理想和價值文中講事暴君,也要順應其本性而加以勸勉和指點這點可作為安命的註腳n儒、道兩家命運觀的異同:/同-並非講命定主義或反命定主義,而是講非命定主義,即義命分立\異/儒-重積極自由,∴講立命,i.e.在價值層面自己決定自己\道-重消極自由,∴講安命,i.e.在價值層面自己不受其他事物決定五五莊子的工夫論(心齋、坐忘)莊子的工夫論(心齋、坐忘)n莊子在〈人間世〉提出的心齋義、在〈大宗師〉提出坐忘義,都是其工夫論的重要觀念∴本講雖未正式講〈大宗師〉注及其詮釋,但其中的坐忘義也須加以討論。
n莊子心齋義的原文: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人間世)n莊子坐忘義的原文: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而後也」(大宗師)n莊子工夫論的重點:莊子重工夫的先後次第;即價值實踐須循序漸進/心齋義:聽之以耳→聽之以心→聽之以氣(這裏講氣指道的意思)\坐忘義:忘仁義→忘禮樂→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可再區分為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重要原則:由外(身軀)而內(心靈),由下(經驗現象)而上(價值本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