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策略的概念与地位.pdf
3页《教学与管理》2010 年 2 月 15 日理论学习教学策略的概念首先出现于美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宣布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实验失败后, 美国的课程改革出现了暂时的真空, 相应地, 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并出现了若干教育改革浪潮 进入新世纪以后,“教育改革的特点也发生了改变,从以往的宏观改革发展成为微观领域的学校内部整体改革, 从零散的改革方案发展成为系统的结构重建” 在这个过程中, 有人发现教师的教学策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首先提出教学策略概念的是史密斯 1976 年,他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两种教学策略,即内容限制性策略和非内容限制性策略前者注重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后者则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加涅认为, 教师取得成效上的差别反映着他们管理和指导策略上的差别, 在1985 年提出了 “管理策略” 和 “指导策略” 上世纪 90 年代, 教学策略被引入我国 我国学者在介绍、 研究、 推广教学策略的同时, 力图为教学策略界定一个概念, 并在教学论中给予一定位置一、教学策略概念探讨虽然教学策略在美国属于行动研究的范畴, 但是, 我国学者初接触教学策略这个概念之后,就试图说清楚这个概念。
由于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教学策略的定义多达几十种比较权威的主要的有下列几种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认为, 策略一词是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 策略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 在教育学中, 这个词一直是与方法、 步骤同义策略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2.北京教育学院时俊卿认为, 教学策略可以看成是一种教学观念或原则, 通过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得以实现他说, 所谓教学策略, 就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 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 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评析、 研究, 并最终策划、 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 在此基础上,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监控和调节来保证教与学生动、 活泼、 主动而高效的进行3.皮连生认为, 教学策略是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 包括教学事件先后顺序的安排、 传递信息的媒体的选择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教学策略也可称为广义的教学方法4.西南大学张大均认为, 教学策略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做出的教学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
5.华南师范大学黄甫全、 北京师范大学王本陆认为,教学策略是在某种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体现教学目标、 原则、 方法、 媒体、 组织形式、 手段等一系列预设行为的综合结构6.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认为, 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 (指难以明确或无须明确的目标 ) 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均属于教学策略7.北京景山学校陈心武认为, 教学策略是指 “教师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一定教学理论去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谋略, 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 又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它介乎理论与方法之间, 既是较低层次的教学理论, 又是较高层次的教学方法” 8.华东师范大学李晓文认为, 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和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就教学活动维度而言,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具体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实施过程, 但又不是具体的方法和技能 内容构成维度主教学策略的概念与地位■山东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常华锋 山 东 滨 州 技 术 学 院朱莉■3··要包括教学理念和价值观倾向、 对教学规则的认识、 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三个方面的内容9.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学新认为,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 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10. 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周军认为, 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 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11.四川省肖成全认为, 教学策略是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 特别是学生的实际, 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因素所进行的总体考虑, 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整体的有效性从不同学者对教学策略的界定, 我们可以看出,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教学策略在教学论中的定位问题综观各家不同意见, 结合教学实践, 我们认为, 教学策略既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教学理念、 原则, 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教学方法, 更不是具体的教学活动或教学行为我们认为,教学策略是关于教学活动的总体谋划 这种谋划, 即教学活动的 “总体考虑” ,“一系列预设行为的综合结构” , 它包括两个成分, 一是方法论 (methodology ) , 二是课的程序(lesson procedure ) 方法论作为学生的激发因素并确定了本课 (课堂教学 ) 的基调它是由计划好的构成整体方案的行为组成,教师将通过这些步骤明确的行为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课的程序是引导学生获得学习目标的一系列步骤的顺序。
二、教学策略的基本要义与基本属性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其基本要点与基本属性我们认为教学策略的基本要点与基本属性包括以下几点1.教学策略 (谋划) 结果的呈现形式是教学活动程序 活动程序的优劣体现了教学策略的质量 能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参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程序的教学策略就是上乘的教学策略 从这个角度看, 教学策略有优劣之分2.教学策略强调教学活动的整体安排教学活动是一项综合活动, 一方面,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 (授 ) 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综合体; 另一方面, 它是各个教学要素的综合体教学活动是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介、 教学内容等要素的综合反映, 是一个复杂性的活动3.教学策略是一种思想, 是关于教学活动安排的思想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教学经历与经验, 因而其制定、 选择教学策略的水平也不一样教学实际中, 之所以对于类似的问题, 有的教师处理得非常漂亮, 有的则不然, 就是因为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 教学经验的差异因此, 一个优秀的教师, 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师, 一个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4.教学策略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其基本指向有二, 一是指向于现有问题的解决; 二是指向于预设问题的预防,它的基本内容要素是方法和程序。
教学策略是一种功利主义的, 是为实现教育意图服务总体讲, 教学策略的指向对象是教学活动,其基本旨向是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与效益教学策略的指向性既包括任务指向性,也包括预设的指向性前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达成教学目标, 后者则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与观念,体现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与认识 我们认为, 教学策略更多的是任务驱动型的, 即为了解决教学问题而形成的有的学者认为,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不妥从本质上讲,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但是, 这种指导作用, 有的是直接的, 有的是间接的教学策略更多的是间接地受教学理论的指导5.教学策略属于课程的范畴精心设计的课程不仅包括要教授的内容 (教学内容), 也包括教学中将要使用的教学策略6.教学策略的选择会因老师、 学生、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7.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 总有一个或一套最适合的教学策略 我们所追求的就是这套最适合的教学策略 没有哪一种教学策略是万能的,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8.教学策略的概念是宽泛的对于同一任务, 从不同角度可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分类是多样的。
9.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三、教学策略在教学论中的地位讨论教学策略在教学论中的地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教学论 在美国, 教学论曾从属于学习心理学和课程论 在前苏联, 教学论从属于教育学 因此, 我国的教学论既是一个 “新生儿” , 又是一个 “混血儿” 为此, 人们对教学论的认识一直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何克抗在分析比较王策三、李秉德和王逢贤等人的研究成果之后,认为“教学论是通过研究教学的本质与一般规律来寻求优化常华锋 朱 莉: 教学策略的概念与地位4··学习的各种教学条件与方法的学科” 显然, 教学论的主要内容, 一是要阐明教学的本质与一般规律, 即理论研究; 二是在此基础上, 阐明如何优化学习的各种教学条件与方法, 即应用研究 教学策略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二者之间构架一个桥梁 为此, 教学策略与教学理念、 教学原则、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等概念的区别就一目了然了教学原则概念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一个教师业已建立的教学原则对于该个体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高质量的教学策略必然是以雄厚的教育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属于应用研究范畴 一般认为,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
教学模式反映了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 是相对稳定且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 具有特定的教学步骤 显然,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是一种相互嵌套的关系, 一方面, 在制定教学模式时, 要依据一定的教学策略, 另一方面, 在教学模式各个具体步骤的实施过程中,也必然要求有相应的教学策略作指导 因此, 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四、思考1.教学理论研究要从理论走向实践教学理论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随着教学的发展, 教学实践需要教学理论更有效的指导与服务 由于传统教学理论满足不了当代教学的需要,因而形成了诸如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等新概念, 甚至新的理论由理论教学论走向实践教学论,由一般教学论走向学科教学论是教学论发展的必然2.教学策略的生命在于服务于教学实践实践经验的升华, 是理论形成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学策略来源于教学实践, 然而, 教学策略的更大价值在于它上升到理论层面以后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为此,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教学论走进中小学课堂对于加快我国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对于我国教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深远的影响参 考 文 献[1] 陈晓端, 闰福甜.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7 (6 ) .[2][美] 加涅著.教学与学习的有效策略.博林译.外国教育资料, 1992 (5 ) .[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 教学 (下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4] 时俊卿.教学策略: 当今教学改革的新热点.教育·管理 · 社会, 1995 (1 ) .[5] 时俊卿.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中国教育报,2007-11-3 (3 ) .[6] 皮连生.智育心理学.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7]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8] 黄甫全, 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9] 施良方, 崔允漷.教学理论: 课堂教学的原理、 策略与研究.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0] 陈心武.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11] 李晓文等.教学策略.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2] 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 结构及其运用.教育研究,2000 (12 ) .[13] 周军.教学策略.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4] 肖成全.有效教学.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5][美] Kenneth D.Moore 著.中学教学方法.陈晓霞等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16] 胡定荣.21 世纪中国教学论发展的问题与走向. 教育研究, 2002 (3 ) .[17] 何克抗.也论 “教学设计” 与教学论.电化教育研究,2001 (4 ) .[18] 林存华.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等概念辨析.上海教育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