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七年级下册语文《巍巍中山陵》教案.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10141967
  • 上传时间:2022-10-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90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七年级下册语文《巍巍中山陵》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巍巍中山陵》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2.学习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重难点  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  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以上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刘叙杰,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  二、自主学习  师:*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  幻灯片1。

      )  1.认真读课文朗读或男女生分角色读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4.*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5.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6.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7.*第7—1l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麓莽灵柩竣工深邃牌坊琉璃门楣趺参错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

      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3.*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4.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  5.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  6.*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明确:(*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7.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8.重点研讨*第9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3)  ①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  ②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为什么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②诚然,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平实但为了生动地表现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不排斥适当使用描写的手法写登临平台所见景象即为典型一例它用语生动,蕴合深情,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板书设计  巍巍中山陵  刘叙杰  介绍中山陵(第5—11段)  总体介绍 总体特点 南北中轴对称,三处风景区联为一体  陵园大道两旁及道外大面积绿化  总平面布局 南:石牌坊墓道  北:陵门——墓室  依次介绍 南一石牌坊墓道 守陵卫士驻所 陵门  北——石阶 碑亭  平石 石阶 祭殿  祭堂  墓室  《巍巍中山陵》知识点积累  1、如何理解*题目  【1、体现陵园的特点,巍巍2、说明建筑群气势宏大3、表明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也是*的文眼  2、为什么中山陵选址在钟山?  【1、钟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2、人文历史荟萃,景色鲜丽和谐3、中山先生的遗愿4、皇室民间社会活动多在此举行】  3、为什么吕彦直先生的设计方案入选?  【1、钟有“示警”和“自由”的涵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的钟山相吻合2、这一构思反映了设计人立意的深刻与精妙,令人叹服3、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术,特别是汲取了我国古代建筑中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很好地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4、“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一句话中的“垂直”可以去掉么?  【“垂直”意味着从入口处的石坊到平台之间的纯高度差是70米,但因为在实际游览中,中山陵是依山势而建,逐渐攀升的,所以游客可能不一定能感受到如此之大的高度差,这也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巧构思,所以“垂直”一词不能删去,否则会产生歧义  5、为什么陵园大道种植了许多高大的树木?  【1、营造一种安详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2、很好地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  6、*第九段,从哪些方面说明平台四周景色气象万千?  【1、日出日没之际2、阳光灿烂时3、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时】  7、找出本段的几个比喻句,说说它的作用  【1、以景作画,展示平台四周气象万千、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2、突出陵园的雄伟庄严和先生的不修功勋3、增加文采和说明效果,即气象万千的景色变化通过改变喻体加以实现  8、为什么中山先生的书法、题字、理念在中山陵随处可见?  【1、突出显示的伟大革命思想,治国主张;2、让参观者随时重温、缅怀先生的丰功伟绩  9、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和先生有什么联系?寄托人们怎样的情感?  【1、巍巍的气势很好的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也是中山先生精神的象征;2、无限敬仰、爱戴、悼念等。

        《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  《巍巍中山陵》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说明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建筑类说明文,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初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说明文的一些知识——明确说明对象、了解事物特征、知道如何围绕特点进行说明、分析说明顺序和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课文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有共同点,说明对象、事物特征比较好找,都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建筑物高大的特点但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中山陵它是一个建筑群,它的高大是通过各部分的高大来简接说明的,课后的中山陵整体布局图完成也比较困难,而且课文还很长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将它确定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将课文读通顺,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第二课时,再读课文,弄清每段话的说明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课文的结构,理清顺序;再细读第7—11自然段,找到课文中作者说明中山陵各部分之间顺序的句子,完成课后的中山陵建筑群的布局图第三课时,精读课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山陵“巍巍”的特点,并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进行赏析品味公开课我进行的是第三课时的教学,现就对本节课的得失反思如下:  本节课我努力践行新课改理念,将课堂这一阵地还给学生,将45分钟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关于第一个目标的实施,为了让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三个问题的设计可谓改了又改,直至通俗明了在学生交流汇报时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白这三个方面并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关于第二个目标,我采用了给出案例,分析总结品味语言的方法和答题格式,让学生有迹可循最后,齐读孙中山的名言,激发学生铭记先生教诲,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发奋读书,为中华之腾飞打好基础的情趣,实现说明文的情感目标整节课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新手,我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够透彻,使得教学中对学生严谨的分析态度的培养有疏忽例如赏析生动的描写性语言时,有这样一句话:蓝色的天幕下,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相互衬映,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我只是引导学生分析了“蓝色”“苍翠”“紫红色”三个表示色彩的词,可以看出钟山景色“鲜丽”的特点,却忽略了对“和谐”一词的理解因钻研教材不透彻,不能引导学生严密的品味赏析语言是这节课最大的遗憾另外,还有一些小枝小节也没有处理好,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困惑,影响了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课前的钻研教材和合理处理教材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奇很重要的作用。

      只有教师钻研好了教材,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应付自如,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很好引领作用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