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鉴赏诗歌的形象以及典型例题.doc
15页鉴赏诗歌的形象 【考点突破】 形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要理解诗歌的情和意,首先要从形象入手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其中人物形象又有两种类别,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景物形象则是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如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廓等等诗歌里,形象和情意结合被称作意象,意象是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一个重点考查意象的题目,主要有把握意象的特点、分析形象与内容情感的关系、理解形象的寓意、表现形象的技巧、通过形象理解意境、通过形象理解哲理等 鉴赏诗歌形象,首先是识别,也叫感知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具象),有些形象还呈迭加形,这些具象合起来是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弄清它们的字面意义其次是分析特点人物形象的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的突出特征等,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再次是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古典诗歌的形象使用,往往是有规律的,他们的联想思路与当时的文化意识有关,诗歌中很多形象往往被赋予某种特定的含义,这种形象就成为了诗歌意象。
这一系列意象都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和感情的门径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古典诗词意象方面的材料,作一些鉴赏练习,以提高鉴赏能力 【典例调研】 【典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这两首诗中的意象各自有何特点?它们各自实际的寓意是什么? 2.这两首诗同是以柳为吟咏对象,从形象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分析〗这两道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并由此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两题,要从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入手 ,分析其各自特点,并由此探究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两首诗同为咏柳,但是各自柳的意象是不同的曾诗较为浅显,描写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如在目前后两句是冷静地告诫,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作者的批判讽刺意味很浓。
李诗则较为含蓄,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首联写柳树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写出了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春天颔联写柔长的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翩跹起舞风流”“婀娜”写了柳的体态轻盈,宛若妙龄女郎,非常动人颈联、尾联写绵延不断的柳色牵引着诗人的目光,越过桥堤,来到了繁华的人间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而其中也暗含离凋谢不远的意味,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诗中的“柳”像是一位身影窈窕、婀娜多情的女郎咏柳实际是咏人,对柳的爱怜,实际上表达的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答案〗 1.曾诗中的“柳”意象的特点是还未成熟,借得东风之力便轻狂乱舞,不曾想到也有凋零的时候寓意是讽刺和警告得志便猖狂者李诗的“柳”意象的特点是窈窕美妙,婀娜多情其寓意是美好多情的人,美好难忘的事或者理想总是令人有无尽的怀想 2.曾诗表现了作者对得志便猖狂者的讽刺、厌恶之情这从“乱”, “倚得”,“猖狂”,“不知”等词语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得到这种讽刺、厌恶意味,尤其是整个意境全部笼罩着这种感情李诗表现的是作者对“柳”的喜爱、依恋和思念之情诗歌把“柳”放到几个地方(都是能引起志愿之思的地方)来写,写她无处不在的掩映、参差,既是写实,这些东方确实有柳,而又是一种思念之际的幻觉,诗人赋予“柳”以温柔多情的美好内质,且不说“风流”“婀娜”,仅第三联就把她多情难舍、情意绵绵之状写得动人心魄。
如此之“柳”,如何使人不爱? 【方法探究】意象是蕴含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诗歌往往通过写景状物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诗讲含蓄,作者在诗歌里往往不一定把思想感情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去含蓄地表达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要有借助意象分析去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意象,可以由描绘意象的词语入手,进行意象指认和迭加,进而推断思想感情如南宋诗人徐元杰的《湖上》:“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作者用“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这些意象,写春游西湖所见的景色,优美、灿烂、热烈,充满生气又不失平静,由此可见诗人快乐的心情结合后两句的“人意好”和箫鼓鸣奏,更加显示出诗人愉快欢欣的感情 【误点警示】缺乏必要的知识积累而误解诗意诗歌鉴赏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才可以顺利解读意象,把握诗意如李商隐的《赠柳》,读到首联就会遇到“章台”、“郢路”两个“拦路虎”如果不理解“章台”本是汉代长安的街名,后来就代指长安,“郢路”指通往楚国都城郢都的路途,是重返国门之路,就很难理解诗人在说“柳”在北在南,在各处都有,并且是国都之地,士人向往之地,这里隐含了诗人的一种难言的思念之情。
这里的思念对象,表面是多情的“柳”,是意中人,结合附着主意象的环境意象,作一定的推测,才能体会到,这是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也许是一种隐隐的失落感,或者是沉沉的忠心志 【典例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其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支曲子写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道题考查对元曲意象的分解理解和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分析意象与作者思想情感的关系的能力我们首先可以从词句入手,寻找意象,然后整体感受,构建画面,把握诗作者的思想感情西风”为秋风;“信”为离别才有的物事;“雁”候鸟也,与“我”之“归未”相应,别出意味;“红叶天”,秋天之谓;红叶,就是枫叶深秋枫叶红遍,霜林如醉杜牧《山行》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黄花地”,指菊花满地;“芭蕉”“雨声”,雨打芭蕉,谓孤独愁苦,时光难捱的境界,刘光祖《昭君怨》有“疏雨听芭蕉,梦魂遥由此可见,此曲看为写景,实为写情,抒发游子怀乡之情他接到万里之外的家书,内心悲愁,亟盼如候鸟般也能回归家乡。
可以理解为作者写自己愁苦心情,也可以理解为他为游子代言,表达了他对游子的深切同情 〖答案〗西风、啼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秋风萧瑟、雁啼花落的时候,离家在外的游子,偶接家书时那种万般无奈的愁苦情景图寄予了作者漂泊在外、事业无成、有家难归的苦闷之情 【技巧点拨】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的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欣赏诗歌,就要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把握意象,从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出发,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塑造的往往是隐士的形象;一提到“月亮”,往往指“思乡”之情,塑造的往往是游子的形象;一提到“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塑造的往往是“好友”的形象;一提到“鸿雁”,往往指书信,指“羁旅伤愁”的情感,塑造的也往往是“思乡者、思人者”的形象;一提到芭蕉、雨声,就想到孤独寂寞。
等等,对于意象,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古诗常见的例子,以便形成一种文化积淀,如此做起题目来,就会得心应手 【知识拓展】当看到一道诗中的意象后,如何判断其所指代的象征义呢?可用下述三种方法: (1)套用法把平时积累的意象的象征义识记住,考试时直接套用平时复习时可以搜集一些,作些分析,形成印象,考试时可以套用 (2)联想法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在特点上有某种联系如梅因傲冬而开,故常取其不畏邪恶之义;竹因空心,故常取其谦虚,又因其直而有节,故常取其有气节义,等等 (3)谐音法古代的很多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也有这种联系如“柳”因与“留”谐音,故常取其“不愿朋友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莲”因与“恋”谐音,故取其作为爱情的象征 【典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 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秋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1.这首诗首联写了什么意象?请简析其特点 2.颈联所写情景特点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3.本诗为青口帅所作,既赞颂青口帅,又借此表现自己的心怀志向。
你读了本诗感受到一种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自己怎样的心怀和志向? 〖分析〗这三道命题都从形象理解的角度立意,考查对诗歌形象的理解把握能力,切口较小,但是要准确理解,又必须对整首诗有全面的把握这符合诗歌考试命题的思路切口小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表现理解能力,少写点字;而立足全诗理解才能做好题,是真正能力的反映这首诗借对登横波亭的情景描写,寄托对青龙帅的殷切期望,反映了金人爱国志士对国家时局艰危的深切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爱国情怀首联入笔写亭,突出其孤危豪迈之感,一“孤”字独显伟岸、无与匹敌之感,“突兀”有横空出世之意,高已高矣,又下临飞流,更是气压“群楼”,独展雄姿,堪为龙首站此楼上,放眼四观,阔大之象,伟岸之姿,令人陡生豪情到颈联诗人笔锋一转,写清江寒景,鱼藏水底,雁唳长空,惨淡肃杀,一派清寥,暗示时局艰危,令人忧心尾联一展雄情豪意,夸赞青口帅雄姿英发,定能深孚众望,收复失地那情那志,可谓是豪迈之极,读来令人心热魄动回答这三道题,需要在诗歌整体精神的观照下,结合具体要求做具体回答,切忌大而不当、说大话空话 〖答案〗 1.这一联的意象是“孤亭”,其特点是孤危、挺拔,上插云空,下临飞流,气压群楼,气势凌人。
2.颈联以六个名词平列,贯一“秋”“夜”时间,勾画出雁唳长空,鱼潜水底的凄清江景图在全诗中,这一联不仅在结构上造势生澜,在构思上推进文意,更包孕对国家时局艰危的担忧,为赞颂或期望青口帅张本 3.诗人借环境勾勒,衬托出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坚定威武,无出其右的将军形象,借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危难的担忧和对将帅真诚深切的期望之情,表现了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怀 【方法探究】欣赏诗词曲中的形象要利用想象,善于补充,巧用互衬,互相彰显,做到心“领”神“会”诗词曲塑造形象,因其字数、格律等等限制,往往只是抓住特点,传神式点画,利用互相补衬的手法,相互印证、启发,有时只是限定方向,由读者去补充完善,有的还有言外之意,象外之音,需要我们仔细按照一定的方法仔细品味,抓住特点,感受神韵如上题中的诗歌,要理解“孤亭”形象,除了对字词独特韵味的准确把握外,还需要联想到与“元龙”“百尺楼”相关的典故,赞赏陈元龙的气势豪迈和刘备对许汜说的盛气凌人的话,传达出豪迈之气结合颔联的博大气势,联想到人登此楼时的形象气质,面对此景凝神思索国家现状的百忧揪心的神情,到慨然下定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