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群.doc
9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群 2008年4月24日 内容提要 日暮黄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自然景观,是由光明到黑暗昼夜交替的一个特定时空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已不再是简单的一段时间和相关景色的再现,而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凝结着诸般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型意象综观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黄昏的作品,中国古代诗人渲泄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而黄昏时的相关景物就是诗人情感的催化剂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诗人面对黄昏时的内心世界,掌握引发诗人情感的黄昏意象群关键词 黄昏情结 伤时感物 意象群 生命意识“伤时感物”本来就是中国文艺一种悠久的传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对时间的咏叹从来就是中国诗人最喜表达的主题之一朝阳东升,夕阳西下,黄昏是光明与黑暗的一个临界点作为宇宙世界里一个特定的时间范畴,“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出现千百年来,人们感受黄昏,描写黄昏,在黄昏时的各种景物身上融合了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深奥底蕴的观照和领悟,记下了人生的欢乐和痛苦,显出了生命追求的坎坷,多难正如肖弛在《中国诗歌美学》中指出的:“诗歌艺术中的时间意识是一种生命意识①在诗人的笔下,黄昏时的树木、山川、夕阳、归鸟已不再是纯粹的景物,而是熔铸了诗人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一种文学意象,是被情感化、心灵化了的审美对象。
一、中国古人“黄昏情结”的产生“昏”字在甲骨文中作 ,是会意字从日,从氐省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是指日暮、天刚黑的时候,就是《说文》所说的,“昏,日冥也,”指太阳沉下地平线之际,即日落西山之时婚姻”之“婚”的本字为“黄昏”之“昏”,《正字通?女部》:“婚,古作昏②如《诗经?邶风?谷风》:“宴尔新昏,不我屑以又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代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说文》中有记载:“礼,娶妇以昏时,故曰婚可见黄昏与我国上古婚姻有很大关系首先表现为与我国古代“抢婚”习俗有关,刘师培先生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娶妇以昏者,当与古代劫掠妇女,趁妇家不备,以昏时为便有关《周易》中的《屯卦》就有:“乘马班如,泣血涟如,非寇,婚媾”的记载,这里将“婚媾”同“寇”联系在一起,说明了当时的婚姻手段与大盗抢劫财物相差无几,这便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掠夺婚”其次,上古时代,男女婚娶的时间一般定在黄昏,把婚礼放在黄昏举行,可见黄昏在他们心目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诗经》中“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昏以为期,明星皙皙的诗句就鲜明地反映了这种心理再次,古人与异性幽会,也往往选择在黄昏时分,因为此时人的情感最需要得到慰藉,这是源于心灵的情感需求。
正应了那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上,自然形成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击壤歌》)的生活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将人们一天的生活与太阳的运行规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黄昏作为一个特定的时间范畴,对人们的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古人认为情绪最难把握、难于平静的莫过于黄昏时分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五曾指出:“夫风雨晦暝,独处无聊,此时最易怀人③就人体的生物机能来说,外界物候时间引起的阴暗、湿度等温度变化,的确可以敏感地影响到人的情绪,古代中医圣典《黄帝内经》对此也有所归纳:“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已闭④而日暮黄昏,正是一个朦胧宁静的时刻,人们眼中的天、地、人、物无不染上一层迷蒙的色彩,于是不免触景生情,心生感慨农耕社会中,黄昏是人们劳作一天之后荷锄而归,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但是,当辛勤劳作的人们“日入”而不得“息”时,就只能望黄昏天地而兴叹,对亲人欢聚标志的黄昏夕阳万物产生诸般的情感牵绊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群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体现出情与景的完美统一,作为自然景观的“黄昏日落”也得以与诗人的情感相融合。
诗人的慨叹正是在面对“黄昏日落”时的各种景物时有感而发的,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文学理论作品先后阐述了客观事物对作者感情的诱发作用: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凛凛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之舞咏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些古代文论都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说明诗人有时在景、物、事的触动之下,感情迸发,灵感骤至,写出好诗特别是日暮黄昏,夕阳西下,残阳晚照下的小桥流水、落花衰草、残垣断壁、归雁鸣蝉的凄清孤冷极易使人生发出内心深处的万种情思在数目繁多的描写对象中,黄昏可谓是诗人的至爱,黄昏时的各种景物更是诗人的重点描写对象在诗人笔下,那些普通、客观存在的景物因为黄昏的到来就变得生动起来,它们经常跟诗人的某种特定情感联系在一起,诗人快乐时,那些花花草草就是美丽的、欢愉的;可是当诗人悲伤时,悦耳的音乐也会是一种哀乐综观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黄昏的作品,诗人宣泄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而诗人或喜或悲的内心情感又是由多个黄昏意象组合展现出来的:1、即景咏怀一说起黄昏,就会让人想起落日。
夕阳可以说是黄昏的一个标志性景物,正是有了夕阳朦胧光线的笼罩,黄昏时大地上的自然万物才会激起诗人不同凡响的情感波动面对迷茫的黄昏晚景,诗人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由衷的赞叹,他们有时通过对夕阳晚景的吟咏,表达出一种欣赏愉悦的情感:“……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经,愉悦偃东扉……”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陶渊明《拟古》“微风清幽幌,余日照清林” ——谢庄《北宅秘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描写的是湖中美丽的晚景;陶渊明的《拟古》呈现出的是日暮时天地之间苍茫迷蒙的意象;谢庄的《北宅秘园》表现的则是斜辉下绚丽多姿的色彩而王维的诗句又与众不同地写出:在荒凉辽阔的茫茫沙漠之中,一道烽烟直立而起,而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一条长河蜿蜒曲折奔腾而来,河中倒映着一个浑圆的日影诗人只用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巧妙地勾勒出一个充满光辉的雄浑美从上面所举的例子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虽然这几位诗人表现落日晚景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着重刻画了黄昏时的夕阳美景,表达出舒心愉悦的心境。
而他们这种对黄昏的由衷赞叹又是通过描写各种自然意象表现出来的:林壑、云霞、芰荷、蒲稗、春风、幽幌,清林、孤烟、落日……这一系列黄昏意象正是诗人表现内心愉悦的情感寄托这类由衷赞叹夕阳美景的诗作还有很多:“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2、寂寞孤独诗人一方面为黄昏的夕阳美景陶醉不已,另一方面目送夕阳,有感于寂寞黄昏天地万物的凄清冷淡,诗人孤独之感油然而生,从而记下了古代文人亘古不变的心声,《离骚》中的“时暧暧其将罢兮,结悠兰而延伫”,就写出了诗人天门求索受阻时的孤独感慨一定程度上,中国古代诗人的孤独感与他们在政治上的不得意是分不开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大多数作家的人生目标,儒家“兼善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他们的共同心态为了建功立业,他们往往离乡背井,漂泊江湖,历经坎坷,虽然付出了种种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都虚度光阴,抱负成空于是落拓失意的游子便借由吟诗作对抒发怀才不遇的人生感伤,而静谧的黄昏景物就是他们寂寞孤独的最佳写照:“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木,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曹植《赠白马王彪》悲凉的秋风、寒蝉的鸣叫、萧条的原野、西下的夕阳……这一系列秋天日暮的自然意象使诗人不由得想起刚刚死去的兄弟,生离死别的哀痛加深了,再加上归鸟、孤兽的视觉意象就将诗人自身政治迫害下交游无助孤立无援的困窘处境剖白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善于体现万物之“生姿”,他的《晚出西射堂》将暮蔼笼罩下的环境景物描写得朦胧幽雅,在幽雅中透露出内心的郁闷:“步出西城门,遥望城西岑连障叠巘巗,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节往戚不浅,感来念已深羁雌恋旧侣,迷鸟怀故林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抚镜华缁鬓,揽带缓促衿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诗人出城望山,本是想借傍晚散步以消遣内心的郁闷,山是望到了,但是诗人看到的山却是日落后余晖之中的山,那一层暮气,把山点缀得朦胧而富于诗意:青翠的树木因为雾气更深沉了,枫叶的颜色更鲜艳了,夕阳余光中的雾气更加阴冷了……在朦胧之间,诗人看到暮鸟双双结伴而归,故巢旧林,诗人不觉倍感自身孤凄无伴,无一人可诉衷曲与谢灵运同年代的陶渊明,同样也有由日暮归鸟引起内心感伤的体验,在他的《饮酒》组诗中就留下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佳句。
宋时以婉约清丽风格著称的秦观也写过一首《踏莎行》,借由日暮黄昏时一些令人悲切的景物抒发谪居中的寂寞情感:“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些才子在经历了政治上的失意之后,竟对日暮飞禽走兽如期归巢产生一种亲切的情感,确切地说是一种心灵上的契合,他们也希望可以“归巢”,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有所作为,可是现实却教他们蹉跎岁月,这种愿望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促使寂寞忧伤的滋长,而深藏在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情感一触及日暮黄昏的氛围就一发不可收拾夕阳晚照中的树木、云气容易引起诗人的飘渺遐思,而归鸟这一黄昏意象就是诗人孤独寂寞情感迸发的导火线,日暮时鸟儿或单或双地归巢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有心在政治上大展拳脚,但是黑暗的官场却逼得他们受到排挤而孤立一方,鸟儿都归巢了,那他们什么时候才能一展胸中抱负呢?这样的情况下,就有了情与景完美交融的契机,归鸟意象必然成为诗人抒发寂寞情感的最佳对象3、相思怨别怀人: 产生于春秋时代的《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是中国诗史上出现得最早的日暮怀人之作:“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焦虑的思妇在黄昏时分期盼亲人归家的生活图景通过描写鸡栖于埘、羊牛归来的画面,点明已是黄昏,从而刻画出思妇盼夫夫不至的真挚感情表达这种怀人情感的诗作还有很多:“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 于高堂 ——司马相如《长门赋》“闺中起长叹……惨凄岁方晏,日落游子颜 ——颜延之《秋胡行》之八“薄暮有所思,终持泪煎骨 ——吴均《有所思》“日黯黯而将暮,风骚骚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锦,君思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远如何?” ——萧纲《荡妇秋思赋》“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陈去疾《西上辞母坟》“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李清照《怨王孙》黄昏日暮始终是怀人的最好时机,在黄昏的触动下,中国多少诗人都萌发出了怀人思亲的种子,有道是“胧月黄昏亭榭……幽怨几时休,泪还流朱敦儒《昭君怨?悼亡妻》)“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纳兰性德《浣溪沙》)天边的夕阳正徐徐落下,余光迷漫,家禽都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