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批科技支撑项目申报指引-北京科技大学科学研究与发展部.doc
28页1、能源领域项目申报指南一、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轴封型反应堆冷却剂泵工程样机研制研究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轴封型反应堆冷却剂泵总体设计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建成设计验证试验平台,建立数字化样机设计平台,开展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实现主泵机组的设计集成,完成工程样机整机效率大于78%,完成500小时整机全流量试验有关说明:由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牵头申报二、现役IGCC电站运行优化技术研究依托现役的250MW级IGCC示范电站,进行IGCC系统气化岛、空分岛、动力岛和全系统的运行优化试验研究,得到IGCC优化运行规律,提高IGCC电站的运行效率和运行可靠性实现发电净效率不低于38%,连续运行时间不低于2200小时有关说明:由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牵头申报三、大容量火电机组高效梯级供热技术开发及工程示范针对大型燃煤机组热电联产,研发汽轮机排汽余热直接利用的高效供热系统及小温差供热技术,开展梯级供热网设计及集成,实现汽轮机排汽余热的低成本资源化利用,降低抽汽供热带来的高品位能量损失在30万千瓦及以上等级燃煤机组上进行示范,供热期供电煤耗比传统抽汽供热降低25g/kWh以上有关说明:由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牵头申报四、工业锅炉高效燃烧与低排放技术及示范研究链条锅炉高效室燃技术,完成炉膛结构设计和燃烧器研制,并进行工业示范,实现锅炉效率>90%;开发工业锅炉低排放烟气系统,研究高倍率灰钙循环脱硫、空气分级低氮燃烧、毫克级布袋除尘等技术,完成关键装备设计和定型,并进行工业示范,实现SO2≤100mg/m3,NOx≤200mg/m3,烟尘≤5mg/m3。
有关说明:由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牵头申报材料领域项目申报指南一、环境友好型高性能涂料制备技术开发及应用围绕汽车、船舶与海洋工程、飞机、风电装备等需求,重点研发水性化、超高固体分含量等环境友好型高性能涂料,突破超低VOCs控制关键生产技术,实现工业应用,水性化涂层系统VOCs含量小于100g/L,超高固体分含量的涂层系统VOCs含量小于100g/L,有效解决涂料工业有机污染物排放问题有关说明:由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牵头申报二、高清洁油品用特种化学品高效制备技术及工业示范围绕高清洁柴油(国Ⅳ以上)和汽油(国V以上)需求,研发超高纯度不饱和脂肪酸抗磨剂与碳四烷基化汽油的工业化制备技术,突破纯化分离、外场强化分子混合反应器和环境友好催化剂等核心技术,开发建立年产万吨级工业示范装置,使产品不饱和脂肪酸大于97%、饱和脂肪酸小于1.5%,应用后柴油尾气PM2.5减排20%以上;烷基化汽油新工艺与原工艺相比,节能15%且红油废液近零排放 有关说明:由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牵头申报三、橡胶湿法混炼新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研发橡胶湿法混炼成套新技术,重点突破炭黑、白炭黑填料体系的表面处理技术、填料分散、连续湿法混炼工艺等关键技术,生产过程较传统工艺节能20%以上;开展湿法橡胶在绿色轮胎中的应用研究、轮胎路用性能的测试等,使用该材料制备的车胎:滚动阻力比传统工艺生产轮胎降低20%以上,节油5%以上;建成年产万吨级的湿法橡胶连续自动化示范生产线。
有关说明:由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牵头申报3、交通运输领域项目申报指南一、下一代低能耗纯电动轿车平台及整车技术开发开展低能耗纯电驱动平台的研发,包括电动化底盘、轻量化车身、智能化控制系统,并在三款量产车型中得到应用开发转子发动机技术及其控制系统,发动机最低燃油消耗率≤230克/千瓦时,通过500小时耐久性全速全负荷试验开发2款A级纯电动轿车,整车重量控制在1100-1300公斤,百公里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高车速不低于150公里/小时,工况法续驶里程达到150公里以上;开发一款B级纯电动轿车,最高车速180公里/小时,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小于4秒,续航里程300公里有关说明:产学研联合申报二、中美、中德电动车技术合作研究研究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轻量化与电池碰撞安全性、整车电子控制与电池综合管理、智能充电与车-网互动(V2G)、电动车能量优化与出行管理等关键技术,并应用于2-3种微型电动汽车开展智能电动汽车环境感知技术、智能汽车典型场景规划、汽车底盘线控技术、车车通讯技术研究;开展面向智能汽车的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展中德电动汽车的技术对比和评估;在上海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区实现中德两国智能电动汽车的示范运行。
有关说明:由教育部按照中美、中德电动汽车国际科技合作框架要求推荐申报三、电动物流车规模化示范基于物流行业典型应用要求,提出物流车技术配置要求;开展物流车充电设施高效配置技术研究,面向物流车运营综合信息服务技术和数据融合技术研究,构建面向多区域物流车运行、调度、预约和充电网络运营的车网一体服务平台,并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开展较大规模示范运营考核有关说明:由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牵头申报四、城轨交通互操作综合测试与认证平台关键技术充分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综合优势和条件,积极探索建立开放、机制灵活、适应市场需求、面向全球服务并与国际接轨的第三方城市轨道交通互操作综合测试认证技术平台研究城轨交通各子系统互操作评估标准、规范和全生命周期RAMS评估方法;研究分层互操作效能检测、缺陷辨识、一致性优化等关键技术,研制各异构子系统互操作检测系列设备和综合检测评估软件系统,构建轨道交通互操作综合检测、评估和认证一体化平台;针对典型轨道交通系统配置完成测试应用验证;取得国家检测认证资质,具备国际检测认证互认能力,形成符合全球认可的检测认证服务能力有关说明:由符合条件的相关地方推荐申报五、长江水运安全风险防控技术与示范针对长江水运安全监管手段缺乏、应急反应较慢、危险品事故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开展智能电子巡航、危险货物船舶运输全程动态监控、港区储罐安全监测检测、复杂航段船舶辅助驾驶及仿真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集成,形成长江航运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架构,制订高毒性危险货物船舶运输、危险货物状态监测、港区储罐管线检测等技术标准,开发航运安全信息共享服务、危险货物船舶运输全程监控与应急响应、港区储罐安全风险预警与应急等平台,研制船岸数据通讯移动客户终端、船舶智能航行终端、危险货物状态感知、典型液体化学品围控回收、港区储罐及管线便携检测等设备,研发航行安全应急演习演练系统和内河船舶驾驶模拟系统,在三峡库区、“长三角”地区等开展集成示范应用,在示范区域实现重大安全事故率降低30%以上,长江干线电子巡航系统覆盖80%以上,事故应急实现分钟级响应。
有关说明:由交通运输部推荐申报,以利于项目开展和成果的推广应用六、柴油/天然气双燃料产品开发及应用突破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共性关键技术,探索工程化应用途径,为市场提供快捷、高效的技术解决方案和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的系统产品开发双燃料发动机尾气污染物削减关键技术、双燃料发动机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高效稀薄燃烧控制策略、缸内HC排放控制策略、双燃料发动机电控单元(ECU)、爆震控制、后处理技术和OBD控制技术开发的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排放水平达到国Ⅴ标准,颗粒物排放相对于基础柴油机减少60%;柴油替代率>70%,油气替代比≤1:1.15将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排放控制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于在用车市场和OEM市场有关说明:由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牵头申报七、增压直喷汽油机技术开发及应用对标分析国外先进增压直喷发动机及汽车的先进技术,开展清洁节能增压缸内直喷汽油机共性关键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开发,重点开展发动机本体优化设计、燃烧稳定性控制系统开发、增压器与发动机的匹配分析、电控燃油系统多目标优化匹配、增压器匹配、发动机性能及整车匹配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出一款以上节能型增压直喷汽油机,升功率≧80kW/L,整车百公里油耗相对三阶段油耗法规限值节油12%-15%,整机排放达到国V水平,整机通过产品认证获得公告,并实现规模化量产。
有关说明:由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牵头申报八、重型柴油机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开展重型柴油机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重点开展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技术、高效燃烧技术、进排气技术、低摩擦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推广后处理系统、智能化低功耗附件、低摩擦附件、动力总成匹配优化等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及后处理系统,满足欧VI排放要求,实现工程应用及示范运行;进行发动机燃烧优化、进排气优化、智能化低功耗附件、低摩擦附件等应用开发,发动机达到欧VI排放要求,实现规模化生产能力有关说明:由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牵头申报4、农业领域项目申报指南1、 作物高效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1. 东北平原玉米、水稻高效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玉米、水稻土壤理想耕层构建,玉米大垄双行变株距种植技术、耕作施肥和秸秆还田等农机农艺结合条件下土壤养分释放特性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行高效施肥技术集成与示范完成后氮磷钾肥料总和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施肥量减少10-15%2.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区高效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土壤养分肥力特点及其供肥规律和农田水分状况及水肥耦合效应研究,开展新型肥料研究,进行小麦-玉米轮作的简化高效施肥技术集成与示范。
完成后氮、磷养分利用率分别提高5-8%和3-5%,降低氮磷肥料用量20-30%3. 设施蔬菜养分管理与高效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主要设施土壤肥力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主要蔬菜作物需肥需水规律,开展高效施肥技术集成与示范完成后节肥10-20%,增产10-15%以上有关说明:该研究方向为补充征集,面向东北和华北地区2、 林业生态科技工程1. 高抗稳定植物材料优选技术与示范开展树木种质逆境胁迫适应机制、高抗稳定植物材料早期诊断评价与优选技术研究、高抗稳定植物材料繁育技术与示范建设优良种质资源收集、繁育、试验示范基地;优选抗干旱、耐盐碱、耐水湿、抗干热、抗污染优良种质2. 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困难立地生态修复阈值和评价技术、困难立地微生境改良技术、困难立地拟自然人工促进植被构建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区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保存率达到80%以上3. “三北”地区防护林体系结构定向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大流域/区域防护林体系景观格局调控技术、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技术、功能导向型防护林体系结构化经营技术研究,开展防护林结构定向调控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试验示范区造林成活率90%以上,保存率85%以上。
4. 长江防护林质量调控与高效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流域尺度防护林体系综合管理与景观规划技术、中上游生态脆弱区防护林质量调控与综合管理技术、中下游低山丘陵防护林质量调控与综合管理技术研究建立典型区域长防林体系多功能耦合的景观规划与综合管理技术;建立典型区域防护林质量定向调控综合管理技术体系5. 资源节约与环境改良型农林复合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资源节约型农林复合系统种间关系与调控技术和农田污染防控型农田防护林系统结构配置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区造林成活率90%以上,保存率85%以上6. 环境友好型城镇景观林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生态防护型城镇景观林构建技术、休闲保健型城镇景观林建设技术、资源节约型城镇景观林构建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区核心污染指标降低50%;筛选出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优良景观树种7. 生态经济型血防林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滩地型血防林构建技术、山丘型血防林构建技术、生物抑螺制剂的研发与利用研究试验示范点钉螺密度得到有效控制;提出滩地、山丘生态经济型血防林构建技术,筛选出优化模式有关说明:由符合条件的相关单位申报三、竹藤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1. 竹藤优异种质创制创新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