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控制型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问题及教育建议.docx
11页过度控制型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问题及教育建议 范明明〔摘要〕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过度控制型人格具有发生内化问题的倾向,阻碍了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本文在以往文献基础上,诠释了过度控制型人格的含义,阐明了儿童青少年过度控制型人格的发展特点,总结了过度控制型儿童青少年易存在的人格问题,并且在分析过度控制型人格成因的前提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尝试从环境和个体自身两方面入手,切实改善过度控制者的人格问题,促进其人格的发展〔关键词〕儿童青少年;过度控制型人格;教育建议〔〕G44 〔〕A 〔〕1671-2684(2019)05-0004-06一、引言2018年一项研究通过使用儿童行为量表来调查中国江苏省镇江市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主要是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和社交能力,以此作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参照指标在参与调查的6576名儿童青少年中,行为问题者检出率是21.17%[1],这与以往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可以看出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或是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以往有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相关[2],重视儿童青少年个性形成、矫正不良个性对于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从人格类型的角度有针对性地研究、矫正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发展问题,从而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未来发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二、过度控制型人格概述过度控制型,即过度地自我控制的一种人格类型,与这一类型对应的是低控型(自我控制不足)及适应型(自我控制适中)这三种人格类型的划分之所以与“控制”联系起來,是因为最初的划分者Block认为它们是由自我控制和自我适应的不同水平组合形成,其中过度控制型是高自我控制和低自我适应的组合根据自我控制和自我适应的定义,过度控制型儿童青少年抑制冲动、延迟满足及避免环境干扰的能力很强,但是却不善于灵活应对变化的情景需求,特别是令人沮丧和紧张的情景,难于根据情景的要求调节自我控制水平[3],通常会因自我控制过度导致心理的不适应过度控制型、低控型及适应型三种人格类型的划分最初是通过儿童行为问卷,一般以加州儿童Q-Set问卷(California Child Q-Set)作为测量工具后来有研究表明,Q-set问卷反映了大五人格维度,相继有研究者使用大五人格问卷进行人格测量[4]进行类型划分的方法一般为Q因素分析、聚类分析或潜在类别分析过度控制型指的是通过因素分析或聚类分析的方法汇集而成的在儿童行为问卷或大五人格问卷得分上表现出低水平的外倾性、情绪稳定性,中等水平的亲社会性、智能性和尽责性的一类人,这类人倾向于出现较为一致的人格问题,如焦虑、抑郁、低自尊及社交退缩等内化问题。
三、过度控制型人格特点及发展问题(一)过度控制型人格特点1.可复制性适应型、过度控制型、低控型三种人格类型的划分可在不同年龄阶段和多种文化背景的被试群体中得到验证[5],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也得到了复制三种人格类型可以很好地用于区分中国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差异,用于鉴别中国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2.年龄及性别特点在不同的研究中由于被试样本的不同,得到的三种人格类型的比例也有差异以往多个研究发现,适应型比例最大,低控型次之,过度控制型比例最小,这一结论主要是在以儿童和早期青少年为被试的研究中得出另外一些研究则发现,过度控制型和适应型共同占据很大比例,而低控型则占比较小,过度控制型的比例超过低控型甚至超过适应型,成为占比最大的人格类型这一结论则更多是在以青少年[6]乃至青年[7]为被试的研究中得到我们可以认为,在儿童时期适应型比例最大,而青少年时期适应型的比例降低,而非适应型比例上升,尤其是过度控制型所占的比例上升显著一项针对中国初中生的研究发现,随年级增长,适应型人数比例有显著下降趋势,过度控制型和低控型比例有所上升[8],这可能与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过大及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特点有关我们推测在身体和心理发生重大转变的青春期过程中,过度控制型人格特征可能集中地出现在青少年身上,过度控制型青少年这一群体应得到足够的研究和关注。
关于人格类型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过度控制型中女孩略多,女生更多地处在过度控制型和适应型中,不太可能是低控型[9]由于先天生理因素及后天社会规范因素的影响,女生可能比男生更容易形成过度控制型人格,应更加注意防范过度控制的人格问题3.稳定性特点从儿童时期到青少年时期,人格类型的稳定性是逐渐提升的,到成年期才逐渐稳定下来研究发现,儿童(4岁、6岁、10岁之间)人格类型的稳定性处于中低水平[10];青少年早期(10~15岁)到青少年晚期(16~20岁)人格类型的稳定性是适中的,有56.9%的青少年人格类型未发生改变[11]大多数人格特征的稳定性直到30岁才被发现[12]从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人格类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儿童时期,人格还有很大的可塑性,若施加一些积极影响,消除一些消极因素,便会促进人格朝着适应的方向转变二)过度控制型人格发展问题1.人格问题过度控制型儿童青少年通常对自己要求较为严格,很注重成就的获得,学术能力相对较高,在这一点上与适应型类似少量研究发现,过度控制型儿童青少年表现责任心强、可靠但过度控制型人格是一种非适应型人格,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五人格维度从大五人格问卷得分情况看,过度控制者具有低水平的外倾性和情绪稳定性及中等水平的亲社会性、智能性和尽责性Xie等人对中国不同人格类型的青少年进行研究发现,退缩型青少年亲社会维度水平较低,容易发生攻击等问题行为[13]该研究中的退缩型与过度控制型有某些类似的特点,如他们的外倾性、情绪稳定性水平都很低,易产生内化问题行为因此,过度控制型中国儿童青少年除了外倾性、情绪稳定性较低,亲社会性水平也可能较低内化问题一般来说,过度控制者易存在内化问题内外化问题的概念最初来自Achenbach,他把儿童的问题行为分为两类:内化问题行为与外化问题行为,前者指焦虑、抑郁、孤僻、退缩等情绪问题;后者指攻击反抗、违纪越轨、过度活动等行为问题Klimstra在早期至中期青少年样本(12~16岁)中发现过度控制者有高水平的抑郁[14],这与横截面识别人格类型的研究结果一致过度控制者的情绪最不稳定,在情绪上是脆弱的、内向的和紧张的,倾向于抑制情绪表达过度控制者的自尊心最低,被同学评价为最不自信,最寂寞,反刍最多,并且经常受到躯体疾病的影响社交问题在面对陌生人时,过度控制型儿童青少年通常表现得害羞,难以很快地主动去认识新朋友。
一项从儿童4岁开始,跨越19年的纵向研究表明,过度控制型儿童青少年长期稳定地表现出羞怯的特点[15]过度控制者做事多是在外界(父母、教师等)的要求下,而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多处于顺从地位,对于成人较为依赖,遇到困难更倾向于向成人寻求帮助[16]他们通常较慢较晚地发展出成熟友谊和内部控制点,因此更不容易建立稳定成熟的友谊他们不善交际,社交能力较低,缺乏社交技能,受到同伴的社会接受程度低于适应者和低控者,孤独性较高,且通常是欺凌的受害者[17]过度控制者倾向于认真对待生活,设定高标准,努力工作,表现得恰当,并经常牺牲个人需求以达到预期目标或帮助他人但在内心,他们常常对如何与他人联系或建立亲密关系感到“无能为力”因此,当过度控制型的儿童青少年独自从事一项活动时通常会控制得很好,但是当谈到社会联系时,他们会产生诸多问题2.未来发展问题儿童时期的过度控制者在青少年或成年时期更容易发生内化倾向,人格发展遭遇挫折,常会产生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Salvatore等人2012年的纵向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时期的高自我弹性是成年时期(19至26岁)总体调整的促进因素,而总体调整与内化和外化问题呈显著负相关,过度控制型儿童青少年自我弹性水平较低,使其在成年后更容易发生内化问题[18];Caspi等在2003年研究中指出,儿童期的过度控制型在21岁时抑郁的风险更高,积极情绪得分更低,这些症状均指向内化问题[19];Morizot和Le在2005年的纵向研究中发现,在7岁时被归类为过度控制型的女孩在18岁时更容易患有抑郁症[20];Hart等在1997年的研究中表明,与其他两种类型的儿童相比,过度控制型儿童在青春期更容易发生社交退缩[16]。
研究发现,儿童4~6岁时的人格类型能够预测其在22岁时害羞、攻击性、智力、宜人性和责任心等方面的发展结果在开放性和外向性方面,过度控制者和适应者之间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來越大开放性已被证明与求职面试和培训熟练程度的成功呈正相关,而外向性与职业成功相关因此,过度控制者似乎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方面处于不那么有利的地位另外有研究表明,在8~10岁被归类为过度控制型的男孩比起适应型的男孩更晚地发生社会转型,即他们更晚地结婚、做父亲,更晚地进入稳定的职业生涯但是在过度控制型与适应型女孩中却没有发生这种差异猜想这可能与美国20世纪30~40年代形成的性别角色观念有关,男孩更加被要求在社交接触时展现出自信、外向但是当前女性在职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过度控制型人格对社会转型的预测可能同样适用于女孩四、过度控制型人格形成原因(一)生物气质和遗传倾向过度控制的个体具有提高威胁敏感性、高抑制控制能力以及对细节的高度关注的生物遗传倾向这种生物气质和遗传倾向导致过度控制者更容易注意到负面的信息,这种倾向在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会加剧1.威胁敏感性威胁敏感性被定义为机体应对威胁的生理防御系统的敏感性,即行为抑制系统的敏感性。
过度控制者更容易感受到来自外界的负面信息(如威胁、危险等),而对正面积极的信息感受则可能较为迟钝以往有研究佐证了这种观点2014年,Mueller研究发现,过度控制型的大学生安全感知较低,对夜间安全的判断和性攻击的威胁表现出更大的担忧,说明过度控制型青年可能会夸大对危险的判断,从而更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Hart等人2005年的研究表明,低控型和过度控制型的儿童更有可能在模糊的社交场合中将敌对意图归咎于他人[21]这一发现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即高侵略性的孩子(低控型)和高抑郁的孩子(过度控制型)都易具有将他人的行为归为敌意行为的偏见,低控型的孩子可能会由于归因偏见而产生侵略性行为,而过度控制型的孩子可能因为敌对归因偏见而向内产生不良情绪当一个人感觉不安全时,自主神经系统就会被激活——防御性唤醒,“战斗”或“逃跑”反应成为主导,面部表情冻结,失去了与他人灵活互动的能力就过度控制型个体而言,防御性唤醒和僵硬表达(或夸大虚假的亲社会表达)是常见的2.抑制性气质抑制是指对不熟悉的情景或社会评价表现出不安的反应,抑制社会方法的使用,伴随着害怕等情绪的出现,通常表现出保守的、沉默的行为过度控制型个体相对于适应型个体具有更高水平的社会抑制,这种社会抑制妨碍了过度控制者适应环境,导致其发展的失败。
Van den等人2013年的研究表明,过度控制的儿童由于其抑制性气质可能特别容易发生内化问题[22]过度控制型个体在陌生情景或被评价情景下不良情绪的出现多半与其先天气质因素有关,但也可能是由其过去被人忽视或拒绝的经验或感受引起的二)环境因素1.家庭风险家庭风险是对儿童青少年人格影响的家庭客观因素,决定了家庭能否给儿童青年提供适宜的物质条件Hart等人2003年研究发现,儿童家庭的风险数量(家庭规模、经济状况、父亲缺位、家庭环境)预测了其两年间人格类型的变化,家庭风险数量越多,儿童人格类型越可能发生由适应型到不适应型的转变2.家庭早期培育在不良的早期环境中儿童犯错、不精确、请求抚育、表现情绪或爱玩的天性和行为会受到惩罚,而对痛苦的高度容忍、抵抗诱惑、高成就和获胜、严格遵守规则以及发现轻微错误或差异的行为却受到奖励。





